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26)
卷一 (26)
1. 太陽經上篇
(動氣者,肝氣也。在右,乘肺部也。不可發汗者,汗劑耗肺經津液,助肝氣之猖獗也。肺開竅於鼻,與大腸為表裡。肺經津液傷,則大腸燥火上挾鼻孔而衄血也。津液傷,故渴而心煩。肝邪猖獗,故飲不化而吐逆也。)
動氣在左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頭眩,汗不止,筋惕肉瞤。
(在左,肝之本部也。汗之,肝血傷而肝氣亢矣。眩者,肝血少而風上眩也。汗不止,肝疏泄,而心液不藏也。筋惕,肝主筋,血不養而筋惕也。肉瞤,脾主肉,肝邪乘脾而瞤動也。惕者,跳也;瞤者,動也,皆血傷也。)
動氣在上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氣上衝,正在心端。
(在上,心部也。肝屬木,木性升。氣上衝者,汗傷心液,血枯木橫,而上乘心也。)
動氣在下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無汗,心中[煩大](大煩),骨節苦疼,目運惡寒,食則反吐,谷不得前。
(在下,腎部也。汗之無汗者,心血也少。心中大煩,心液傷,水不制火也。骨乃腎之合,骨節疼,腎水不濡也。目乃肝之竅,目運,腎水枯,木燥火炎也。惡寒,腎陽虛也。吐者,腎為胃關,關門不納,肝邪上逆而吐也。谷者,飯食也。不得前,不得至面前也。蓋腎氣(虛),惡聞食臭也。
動氣獨不在中者,蓋以動氣屬肝,肝病即脾病也。所以吐眩氣衝,即雖肝邪上逆之症,即脾土受傷之候也。
以上十九節,太陽不可汗症。)
微數之脈,慎不可[炙](灸)。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[邪](氣)雖微,內攻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
(微數之脈,陰虛火盛之脈,故戒不可灸,灸則以火助陽,而心煩、煩逆諸症起矣。蓋陰虛盛火,火盛則實,以火助火,故曰逐實。陰虛則虛,火灸耗陰,故曰追虛。血散脈中者,火氣逼血,散於脈中也。火灸之氣雖微,內攻散血而有力也。血既散亂,則筋脈無所濡,而自焦傷,筋骨焦傷,血自難復也。)
脈浮熱甚,(而)反[炙](灸)之,此為實,實以虛治,因[熱](火)而動,必咽燥吐血。
(脈浮無里陰虛也。陰虛則陽盛而熱甚,此為實,陽實也。陽實而灸之,故曰反。實以虛治,言以治陽虛法而治陽實也。火助熱邪,陰傷則咽燥,血熱故妄行也。)
脈浮,宜以汗解,用火[炙](灸)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[癉](痹),名火逆也。
(浮為陽,主表,表邪宜以汗解。如以火灸之,則陽邪因火而猖獗,勢必上炎,不下通陰分,陽亢陰涸,火邪化濕,濕熱成癉。癉同疸。濕傷於下,故從腰以下而重也。病因灸變,故名火逆也。)
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(經)不解,必清血,名為火邪。
(太陽病陽盛之症,以火劫汗,汗不得出,火動陽邪,所以其人躁而不安也。不解,火邪不解也。清,同圊,血熱而下奔大便也。名為火邪,言致變由火也。)
白話文:
太陽經上篇
肝氣活動,位於右側,影響肺部。不可發汗,因為汗劑會耗損肺經津液,加劇肝氣的亢盛。肺經開竅於鼻,與大腸互為表裡。肺經津液受損,則大腸燥熱上犯鼻孔而導致鼻出血。津液受損,所以口渴心煩。肝邪亢盛,所以飲水不能消化而嘔吐。
肝氣活動位於左側,不可發汗。發汗會導致頭暈、汗出不止、肌肉抽搐。
肝氣活動位於左側,是肝臟的本部。發汗會損傷肝血,導致肝氣亢盛。頭暈是因為肝血不足,風邪上擾所致。汗出不止,是因為肝臟疏泄功能失常,心液不能收藏。肌肉抽搐,是因為肝主筋,血液不足以滋養筋脈。肌肉顫動,是因為脾主肌肉,肝邪侵犯脾臟而引起震顫。抽搐是指跳動,顫動是指震動,都是血液受損的表現。
肝氣活動位於上部,不可發汗。發汗會導致氣上衝,直衝心臟。
肝氣活動位於上部,是心臟部位。肝屬木,木性向上升發。氣上衝是汗液損傷心液,血液枯竭,肝木橫逆,上犯心臟所致。
肝氣活動位於下部,不可發汗。發汗會導致不出汗,心煩意亂,關節疼痛,眼睛昏花畏寒,進食後嘔吐,食物不能消化。
肝氣活動位於下部,是腎臟部位。不出汗是因為心血不足。心煩意亂是因為心液受損,水不能制火。骨骼是腎臟的相關臟器,關節疼痛是因為腎水不能滋潤。眼睛是肝臟的開竅,眼睛昏花是因為腎水枯竭,肝木燥熱。畏寒是因為腎陽虛弱。嘔吐是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能納受,肝邪上逆而嘔吐。食物不能消化,是指食物不能到達胃部。這是因為腎氣虛弱,聞到食物氣味就感到厭惡。
肝氣獨不在中焦,是因為肝氣屬肝,肝病即傷及脾臟。所以嘔吐、頭暈、氣上衝,雖然是肝邪上逆的症狀,也是脾土受損的表現。
以上十九條,都是太陽經不宜發汗的病症。
脈象微弱而數,切勿灸治。因為火屬邪氣,會導致心煩意亂,耗損虛弱之氣,驅逐實邪,血液散佈於脈中,即使火力微弱,內在的攻邪力量卻很強,會導致骨骼焦灼、筋脈受損,血液難以恢復。
脈象微弱而數,是陰虛火旺的脈象,所以告誡不可灸治,灸治是用火助長陽氣,會加重心煩、煩躁等症狀。陰虛則虛,火灸耗損陰氣,所以說是耗損虛氣;陰虛火盛,火盛則為實,以火助火,所以說是驅逐實邪。血液散佈於脈中,是因為火氣逼迫血液,散佈於脈中。火灸之氣雖微,但內在攻邪散血的力量卻很強。血液散亂,則筋脈無所濡養,而自行焦灼損傷,筋骨焦灼受損,血液自然難以恢復。
脈象浮而熱甚,反而灸治,這是實證,用虛證的治療方法來治療實證,因火而動,必然會咽喉乾燥、吐血。
脈象浮而無沉脈,是陰虛的表現。陰虛則陽盛而熱甚,這是實證,是陽實。陽實而灸治,所以說是反治。實證用虛證的治療方法,是指用治療陽虛的方法來治療陽實。火助熱邪,陰氣受損則咽喉乾燥,血熱而妄行。
脈象浮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用火灸,邪氣無處排出,反而因火而盛,病症從腰以下必然加重而導致痹症,稱為火逆。
浮脈為陽,主表證,表邪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用火灸,則陽邪因火而加劇,必然上炎,不能下達陰分,陽亢陰涸,火邪化為濕邪,濕熱導致痹症。痹症與黃疸相似。濕邪傷及下部,所以從腰以下加重。病症因灸治而加重,所以稱為火逆。
太陽病,用火熏灸,汗出不了,病人必然躁動不安,如果治療不能見效,必然會出現下血,稱為火邪。
太陽病是陽盛的症狀,用火來促使出汗,汗出不了,火動陽邪,所以病人躁動不安。治療不能見效,指火邪不能解除。下血,指血熱而下注於大便。稱為火邪,是指病情變化是由於火邪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