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5)

1. 太陽經上篇

淋家,不可發汗,[發]汗(出)[則](必)便血。

(小腸火盛則淋,發汗有傷津液,則火易熾,必便血者,丙火克庚金,傳其所勝也。)

咽喉乾燥者,不可發汗。

(足太陰之正,上結與咽;手太陰之正,循喉嚨。咽喉乾燥,太陰津液少也。故不可發汗,汗之,則傷脾肺之陰矣。)

諸逆發汗,病微者難差;劇者言亂,目眩者死,(命將難全)。

(逆者,壞病也。壞病汗之,重傷太陰,故病微者難愈。病劇者,汗傷津液,則水不制火,火熾而言亂,水絕而目眩,則主死而不可救也。)

衄家,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[緊急](急緊),[目]直視,不能眴,不得眠。

(衄,鼻血也。衄家,素有衄症之人。陽明火炎者也,而發其汗,故額上陽明脈津液傷而緊急也。足陽明之筋,直者結於鼻上,合於太陽,為目下綱。其病急者,目不合,故直視,不能眴,不得眠也。)

汗家,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,小便已,陰疼,與禹(余)糧丸。

(汗者,心之液,得膀胱氣化而出者也。汗家,素有汗症之人。重發汗,則重傷膀胱氣化,而耗心之液矣。心液耗,故恍惚心亂;傷膀胱,故小便已即陰疼。蓋小便膀胱津液去,故民火起而宗筋痛也。禹餘糧丸,鎮固之方也。方已缺,無考。)

咽中閉塞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吐血,氣欲絕,手足厥冷,欲得蜷臥,不得自溫。

(足太陰之正,上結於咽。肝者,中之將,咽為之使。足少陰所生病者,咽腫上氣,咽乾及痛,咽中閉塞,三陰經之症也。汗劑上升,故肝脾之血,不藏不統而吐矣。脾者,後天之本,脾傷故氣欲絕。肝傷氣厥,故手足厥冷。肝陽腎氣上逆,則真陽虛,故蜷臥不得自溫也。蓋陽直陰曲,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)

咳而小便利[者],若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四肢厥(逆)冷。

(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膀胱咳也。經云: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。膀胱與腎為表裡,腎主合,膀胱主開。咳而小便利,膀胱已開而不合,而又汗之,傷腎真陽,故四肢厥冷也。)

厥[而]脈緊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聲亂、咽嘶、舌痿,聲不得前。

(厥者,手足逆冷也。緊為寒脈,元陽虛也。陽虛汗之則傷腎。少陰之絡絡咽,少陰之正系舌本,故聲亂、咽嘶、舌痿,而聲音不能上達於舌尖也。)

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發汗則[痙]。

(瘡家身疼痛,風濕勝也。發汗,風雖散,而濕流於關節矣,所以成痙也。)

亡血家,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[戰](慄)而振。

(亡血家,素有失血症者也。血者,心之主;汗者,心之液。血家汗之,助肝木而傷心液。心為君火,君火失守,所以寒戰。肝木橫,所以振動也。)

動氣在右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衄而渴,心苦煩,飲[則](即)吐水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上篇

  1. 淋病患者不可發汗:若強行發汗,可能導致便血。這是因為小腸火氣旺盛,發汗會損傷津液,使火氣更盛,進而影響大腸(丙火克庚金),引發便血。

  2.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:咽喉與太陰經相關,津液不足時發汗會進一步損傷脾肺之陰,加重乾燥。

  3. 病情反覆者不可發汗:若強行發汗,輕症難以痊癒,重症可能因津液耗損、火氣失控而神志混亂、頭暈目眩,甚至危及生命。

  4. 經常流鼻血者不可發汗:發汗會使額部經脈緊急、眼睛直視無法轉動,並導致失眠。這是因為陽明經火氣受損,影響眼部筋肉功能。

  5. 多汗者不可反覆發汗:過度發汗會耗損心液與膀胱氣化功能,導致心神恍惚、小便後陰部疼痛,可用禹餘糧丸固攝(但此方已失傳)。

  6. 咽喉阻塞者不可發汗:發汗可能引發吐血、氣虛、手腳冰冷、蜷縮怕冷等症狀,因肝脾腎三陰經受損,陽氣虛衰所致。

  7. 咳嗽伴隨小便失禁者不可發汗:此為膀胱咳,發汗會傷腎陽,導致四肢冰冷。

  8. 手腳冰冷且脈緊者不可發汗:陽虛者發汗會損傷腎經,造成聲音沙啞、舌頭萎縮、言語困難。

  9. 長期瘡瘍者不可發汗:即使身體疼痛,發汗可能使濕邪流注關節,引發痙攣。

  10. 失血過多者不可發汗:發汗會加重心液耗損,導致寒戰、身體顫抖,因心火不穩、肝氣橫逆所致。

  11. 右側腹部有氣動感者不可發汗:發汗可能引發鼻血、口渴、心煩,喝水後嘔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