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4)

1. 太陽經上篇

調胃承氣湯

大黃(四兩),甘草(二兩),芒硝(半升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內硝,更上火微煮令沸,少少溫服之。

(大黃苦寒,除實蕩熱;芒硝鹹寒,潤燥軟堅。二味下行甚速,故用甘草以緩之,不致傷胃。故曰調胃承氣。去枳樸者,不欲其犯上焦氣分也。)

問曰:脈有陰陽,何謂也?曰:(凡)陰病見陽(脈)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

(此以胃氣有無,辨脈之死生也。陰病者,發於陰之寒與濕也。陽病者,發於陽之風與溫暑暍也。陽脈者,有胃氣之脈;陰脈者,真藏脈也。寒與濕症,比風與溫暑暍為難治。然脈有胃氣,陽者胃脘之陽,陽和所至,陰邪自退,症雖凶必生。風與溫暑暍症,比寒濕固易治。然真藏脈見,見則必死,蓋死生全系乎胃氣之有無,又全在乎脈之神也。)

師曰:呼吸者,脈之頭也。初持脈,來疾去遲,此出疾入遲,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[遲](持)脈,來遲去疾,此出遲入疾,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(脈隨氣行,故呼吸者,脈之頭。氣有虛實,症有內外,脈有去來。來為出,主表;去為入,主裡。遲為氣虛,疾為氣實,故出疾入遲,為內虛外實;出遲入疾,為內實外虛也。前節辨脈之死生,此節辨(脈)之虛實也。

以上四節,辨太陽病有陰陽。)

未持脈時,病人叉手自冒心,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,此必兩耳聾而無聞也。所以然者,[因](以)重發汗,虛故如此。

(汗多則精傷,精脫則耳聾。汗乃心液,汗多心虛,喜自按也。此當汗而太過,變症如此也。)

太陽病,(先)下[之]而不愈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[得]里未和,然後(復)下之。

(汗下兩誤,致表裡俱虛,虛則火冒,冒如地氣為云,得雨乃解,故冒家汗出自愈也。蓋汗出則表清,汗出里未和,然後下之,下以救津液也。曰然後則未[下](汗)之先,聽其自汗,不可先下矣。)

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[法](發)汗。何以知之?[蓋]以[營](榮)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

(脈浮緊,身疼痛,麻黃湯症也,故曰宜以汗解。尺屬陰,遲主寒。尺中遲,則血寒而枯;汗乃血化,營血不足,即應汗症,亦不可發汗也。)

發汗後,水藥不得入口為逆。若更發汗,必吐下不止。[76]

(逆者,水逆症也。水[藥](逆),故水藥不得入口。更發汗,助其水勢,必上吐下泄,而水溢也。)

諸脈得動數微弱者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大便難,腹中乾,胃燥而煩。

(動數微弱,陰虛有火之脈也。發汗則津液耗亡。脾者,陰氣之原;胃與大腸,津液之府。大腸燥,則便難;脾陰(燥),腹中乾。胃燥,則移病於母,而心煩也。)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上篇

調胃承氣湯
大黃(四兩)、甘草(二兩)、芒硝(半升)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三升水,煮至剩一升,過濾藥渣後加入芒硝,再以小火煮沸,稍微溫熱後少量服用。
(大黃性苦寒,能清除實熱;芒硝性鹹寒,能潤燥軟堅。這兩味藥下行效果迅速,因此用甘草緩和藥性,避免傷胃,故名「調胃承氣」。去除枳實、厚朴,是為了不影響上焦氣分。)

問:脈象有陰陽之分,如何區別?
答:陰病出現陽脈者生,陽病出現陰脈者死。
(此以胃氣有無判斷生死。陰病指寒濕之症,陽病指風熱暑症。陽脈代表胃氣尚存,陰脈則是真臟脈。寒濕症雖難治,但若脈有胃氣,陽氣能驅散陰邪,病情雖重仍可生還;風熱暑症雖易治,但若出現真臟脈,則必死。生死關鍵在於胃氣與脈象神采。)

師曰:呼吸是脈象的源頭。
初診脈時,脈來快而去慢,稱為「內虛外實」;若脈來慢而去快,稱為「內實外虛」。
(脈隨氣行,來為出主表,去為入主裡。遲為氣虛,疾為氣實,故可從脈象判斷內外虛實。前段辨生死,此段辨虛實。)

未診脈時,病人雙手按心,醫師讓其咳嗽卻無反應,必是耳聾。
原因為過度發汗導致氣虛,汗多傷心液,故患者喜按心部。此為發汗過度的變症。

太陽病先下後汗,導致表裡俱虛,患者頭暈。
頭暈者若出汗則自愈,因汗出代表表氣調和。若裡氣未和,再行瀉下。
(汗下誤治致虛,頭暈如雲霧,需汗出如雨後消散。汗出後若裡未和,才可瀉下,不可提前用下法。)

脈浮緊者應身痛,宜發汗解表。
但若尺脈遲緩,不可發汗,因營血不足,強行發汗會耗傷陰血。

發汗後若水藥無法入口,為水逆症。
若再發汗,必致上吐下瀉,因水氣泛濫。

脈象動數微弱者不可發汗。
發汗會導致大便困難、腹中乾燥、胃燥心煩,因陰虛火旺者發汗會耗竭津液,影響脾胃與大腸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