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4)

1. 太陽經上篇

調胃承氣湯

大黃(四兩),甘草(二兩),芒硝(半升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內硝,更上火微煮令沸,少少溫服之。

(大黃苦寒,除實蕩熱;芒硝鹹寒,潤燥軟堅。二味下行甚速,故用甘草以緩之,不致傷胃。故曰調胃承氣。去枳樸者,不欲其犯上焦氣分也。)

問曰:脈有陰陽,何謂也?曰:(凡)陰病見陽(脈)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

(此以胃氣有無,辨脈之死生也。陰病者,發於陰之寒與濕也。陽病者,發於陽之風與溫暑暍也。陽脈者,有胃氣之脈;陰脈者,真藏脈也。寒與濕症,比風與溫暑暍為難治。然脈有胃氣,陽者胃脘之陽,陽和所至,陰邪自退,症雖凶必生。風與溫暑暍症,比寒濕固易治。然真藏脈見,見則必死,蓋死生全系乎胃氣之有無,又全在乎脈之神也。)

師曰:呼吸者,脈之頭也。初持脈,來疾去遲,此出疾入遲,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[遲](持)脈,來遲去疾,此出遲入疾,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(脈隨氣行,故呼吸者,脈之頭。氣有虛實,症有內外,脈有去來。來為出,主表;去為入,主裡。遲為氣虛,疾為氣實,故出疾入遲,為內虛外實;出遲入疾,為內實外虛也。前節辨脈之死生,此節辨(脈)之虛實也。

以上四節,辨太陽病有陰陽。)

未持脈時,病人叉手自冒心,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,此必兩耳聾而無聞也。所以然者,[因](以)重發汗,虛故如此。

(汗多則精傷,精脫則耳聾。汗乃心液,汗多心虛,喜自按也。此當汗而太過,變症如此也。)

太陽病,(先)下[之]而不愈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[得]里未和,然後(復)下之。

(汗下兩誤,致表裡俱虛,虛則火冒,冒如地氣為云,得雨乃解,故冒家汗出自愈也。蓋汗出則表清,汗出里未和,然後下之,下以救津液也。曰然後則未[下](汗)之先,聽其自汗,不可先下矣。)

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[法](發)汗。何以知之?[蓋]以[營](榮)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

(脈浮緊,身疼痛,麻黃湯症也,故曰宜以汗解。尺屬陰,遲主寒。尺中遲,則血寒而枯;汗乃血化,營血不足,即應汗症,亦不可發汗也。)

發汗後,水藥不得入口為逆。若更發汗,必吐下不止。[76]

(逆者,水逆症也。水[藥](逆),故水藥不得入口。更發汗,助其水勢,必上吐下泄,而水溢也。)

諸脈得動數微弱者,不可發汗。發汗則大便難,腹中乾,胃燥而煩。

(動數微弱,陰虛有火之脈也。發汗則津液耗亡。脾者,陰氣之原;胃與大腸,津液之府。大腸燥,則便難;脾陰(燥),腹中乾。胃燥,則移病於母,而心煩也。)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上篇

調胃承氣湯

方劑組成:大黃四兩,甘草二兩,芒硝半升。

用法:以上三味藥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去渣,加入芒硝,再用小火煮沸,稍溫服下。

藥理:大黃性苦寒,能瀉熱通便;芒硝性鹹寒,能潤燥軟堅。這兩種藥瀉下作用很強,所以加入甘草來緩和,避免損傷胃氣。因此稱為「調胃承氣湯」。方中不用枳實,是因為不想它影響上焦的氣機。

脈象辨證

問:脈象有陰陽之分,這是什麼意思?

答:陰證出現陽脈則為吉兆(可治癒),陽證出現陰脈則為凶兆(危及生命)。

解釋:這是根據胃氣的有無來判斷脈象的吉凶。陰證是指由寒邪和濕邪引起的疾病;陽證是指由風邪、溫邪、暑邪和燥邪引起的疾病。陽脈是指有胃氣的脈象;陰脈是指真藏的脈象(真藏指臟腑精氣)。寒濕證比風溫暑燥證更難治療。然而,如果脈象顯示有胃氣,也就是胃脘部位陽氣充沛,陽氣旺盛,則陰邪自然退散,即使病情危重,也會痊癒。風溫暑燥證比寒濕證容易治療,但如果出現陰脈(真藏脈),則預示患者必死,因為生死關鍵在於胃氣的有無,以及脈象的神氣。

呼吸與脈象

老師說:呼吸是脈象的先兆。剛開始診脈時,脈搏來得快去得慢,這是脈搏出來快進去慢,稱為內虛外實。剛開始診脈時,脈搏來得慢去得快,這是脈搏出來慢進去快,稱為內實外虛。

解釋:脈象隨著氣的運行而變化,所以呼吸是脈象的先兆。氣分虛實,證候有內外之分,脈象有來去之別。脈搏來表示氣向外走,主表;脈搏去表示氣向內走,主裡。脈搏來得慢表示氣虛,脈搏來得快表示氣實,所以出來快進去慢,為內虛外實;出來慢進去快,為內實外虛。前面講的是脈象的生死,這裡講的是脈象的虛實。

以上四點,說明了太陽病有陰陽之分。

特殊脈證

沒有診脈之前,病人自己用手捂住胸口,老師讓病人咳嗽,但他卻咳不出來,這一定是兩耳失聰,聽不見聲音。原因是因過度發汗,導致身體虛弱。

解釋:汗出過多會損傷精氣,精氣耗損則會導致耳聾。汗液是心液,汗出過多則心氣虛弱,病人會喜歡自己按壓胸口。這是因為應該發汗,卻發汗過度,才導致這種異常症狀。

太陽病,先用瀉下法治療而無效,又再次發汗,這樣表裡都虛,病人會感到頭昏腦脹,這種頭昏腦脹的病人,自己出汗後就能痊癒。原因是汗出後表證和解了。裡證未解,才可以再次使用瀉下法。

解釋:汗法和瀉下法都用錯了,導致表裡都虛,虛則陽氣浮越,如同地氣上騰,遇到雨水才能解除,所以這種頭昏腦脹的病人,自己出汗後就能痊癒。因為汗出後表證就清除了,但裡證還未解除,然後再用瀉下法,瀉下是用來救治津液的。意思是說,如果汗還沒出,就先不要用瀉下法,應讓病人自行出汗,不可先用瀉下。

脈象與汗法

脈浮緊,一般來說會有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尺脈遲緩,則不能發汗。為什麼?因為營氣不足,血液減少。

解釋:脈浮緊,身體疼痛,是麻黃湯的證候,所以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尺脈屬於陰,遲則主寒。尺脈遲緩,則血液寒凝枯竭;汗液是血液化生的,營血不足,即使是應該發汗的證候,也不可發汗。

發汗禁忌

發汗後,不能喝水藥,否則會出現嘔逆。如果再次發汗,則必定會嘔吐瀉下不止。

解釋:嘔逆是指水液逆亂的病症。水藥逆,所以不能喝水藥。再次發汗,會加重水液逆亂,必定會出現嘔吐和瀉下不止,以及水液溢出。

發汗禁忌二

脈象動數而微弱,不可發汗。發汗後會大便困難,腹部乾燥,胃部燥熱而煩躁。

解釋:動數而微弱,是陰虛有火的脈象。發汗會耗損津液。脾是陰氣的根本;胃和大腸是津液的倉庫。大腸乾燥,則大便困難;脾陰不足,則腹部乾燥。胃燥熱,則病邪上犯於母臟,而導致心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