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23)
卷一 (23)
1. 太陽經上篇
(陽邪中上,所以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舌上滑胎,鼻中涕出也。陰邪中下,所以蜷臥足冷也。所中之邪不一,汗下溫針,俱不可施,故戒勿妄治也。七日,陰陽數極於六,七日則變也。微發熱,胃腸和也;手足溫,脾氣舒也,故為欲解。或到八日以上,反大熱者,正虛邪盛也,故為難治。
惡寒者,陽邪傷衛,衛虛則惡寒。本乎天者,邪必上逆,故必嘔也。腹痛者,濁邪傷陰,陰虛必腹痛。本乎地者,邪必下行,故必利也。)
傷寒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
(陽邪中於上,故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。濁邪中於下,故胃中有邪氣。陽邪行上,故欲嘔吐;陰邪行於下,故腹中痛也。黃連湯,分利陰陽,而調和之也。)
黃連湯
黃連(三兩),甘草(炙,三兩),乾薑(三兩),桂枝(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,夜二服。
(黃連清上,桂枝、乾薑溫下,甘草、半夏和胃,人參扶元。日三夜二,以邪錯雜不可緩也。)
脈陰陽俱緊,至於吐利,其脈獨不解;緊去人安,此為欲解。若脈遲,至六七日不欲食,此為晚發,水停故也,為未解。食自可者,為欲解。
(上下皆邪,故脈寸尺俱緊。邪盛,故至吐利,既吐利,則緊脈亦當解,故緊脈去,為欲解而人安也。若緊雖去,而脈遲不食,此為胃陽衰弱,晚發水停之症。晚發者,猶云後變也。水停於內,故不食而未解也。若水去,則自欲食,食自可,故為欲解也。
以上八節,太陽瘟疫傷寒也。)
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發於陽者,七日愈;發於陰者,六日愈。以(陽)數七、陰數六故也。
(此以有熱無熱辨病原陽盛陰盛也。蓋以上傷寒,風也;溫暑,暍也,陽盛之症也。寒也,濕也,陰盛之症也。瘟者,或陽盛,或陰盛之症也。陽盛則陰虛,陰虛故發熱;陰盛則陽虛,陽虛故無熱。而俱惡寒者,以病在太陽也。陽,奇數也。七日者,七日陰來復而解也。陰,偶數也。陰極於六,極則必變,即陽回身暖而解也。)
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,[必](先)汗出而解;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[主之]。
(太陽病,太陽病五種傷寒也。脈陰陽俱停,脈尺寸俱勻,陰陽有邪之瘟病(也)。瘟病在表,故汗出而解。振慄者,陰不守也。陽脈虛(微)者,陽虛陰盛之寒與濕也。陽虛陰盛,汗出而愈,故曰汗出而解也。陰脈微者,陽盛陰虛之風與溫暑暍也。陽盛陰虛,下之而愈,故曰下之而解也。
汗解無方者,方不一也。下之宜調胃承氣者,病在太陽,微和胃氣,不令大泄下也。此宗越人分陰陽汗下法也。)
白話文:
太陽經上篇
陽邪侵犯人體上部,因此口中呼出熱氣,嘴唇乾燥,舌苔滑膩,鼻涕流出。陰邪侵犯人體下部,因此身體蜷縮臥躺,雙腳冰冷。所侵犯的邪氣不同,發汗、瀉下、溫針等治療方法皆不可隨意使用,故告誡不可胡亂治療。七日後,陰陽之數循環至六,七日則病情可能轉變。微微發熱,表示胃腸功能調和;手足溫暖,表示脾氣舒暢,因此病情將緩解。若到八日以上,反而高熱不退,表示正氣虛弱、邪氣旺盛,則病情難以治療。
惡寒者,是陽邪損傷衛氣,衛氣虛弱則惡寒。邪氣來自上部,必然向上逆行,因此必定嘔吐。腹痛者,是濁邪損傷陰分,陰虛則必定腹痛。邪氣來自下部,必然向下運行,因此必定腹瀉。
傷寒患者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疼痛,欲嘔吐者,可用黃連湯治療。
(陽邪侵犯上部,故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,導致腹中疼痛。濁邪侵犯下部,故胃中有邪氣。陽邪上行,故欲嘔吐;陰邪下行,故腹中疼痛。黃連湯能分別調理陰陽,使其調和。)
黃連湯
黃連(三兩)、甘草(炙,三兩)、乾薑(三兩)、桂枝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半夏(半升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以上七味藥,以十升水煮取六升,去渣後溫服一升,白天三次,夜間兩次。
(黃連清上熱,桂枝、乾薑溫下寒,甘草、半夏和胃,人參扶助元氣。日夜分服,因邪氣錯雜不可延緩。)
脈象寸關尺皆緊,甚至嘔吐腹瀉,但脈象仍不緩解;緊脈消失則人體安和,表示病情將緩解。若脈象遲緩,至六七日仍無食慾,此為後期發病,因水濕停滯所致,病情未解。若能正常飲食,則表示將緩解。
(上下皆受邪氣,故寸關尺脈皆緊。邪氣旺盛,故導致嘔吐腹瀉,但嘔吐腹瀉後,緊脈應隨之緩解,故緊脈消失表示病情將緩解而人體安和。若緊脈雖消失,但脈象遲緩且無食慾,此為胃陽虛弱,後期水濕停滯之症。「晚發」意指後續變化。水濕停滯體內,故無食慾且病情未解。若水濕消退,則自然恢復食慾,飲食正常,故病情將緩解。)
以上八節,論述太陽經的瘟疫與傷寒。
疾病有發熱惡寒者,屬於陽證;無熱惡寒者,屬於陰證。陽證七日可癒;陰證六日可癒,因陽數為七、陰數為六之故。
(此以有無發熱辨別病因屬陽盛或陰盛。前述傷寒屬風邪,溫暑屬暑熱,皆為陽盛之症。寒濕則屬陰盛之症。瘟疫則可能為陽盛或陰盛之症。陽盛則陰虛,陰虛故發熱;陰盛則陽虛,陽虛故無熱。但皆惡寒,因病症在太陽經。陽為奇數,七日後陰氣恢復則病解;陰為偶數,陰極於六,極則轉變,陽氣回復則身體溫暖而病解。)
太陽病未解,脈象寸關尺皆均勻停滯,必先顫抖發冷而後汗出病解。若僅陽脈微弱者,必先汗出而解;僅陰脈微弱者,需瀉下而解。若需瀉下,宜用調胃承氣湯。
(太陽病指五種傷寒。脈象寸關尺均勻停滯,表示陰陽受邪的瘟疫。瘟疫在表,故汗出而解。顫抖發冷是因陰氣不固。陽脈微弱者,屬陽虛陰盛的寒濕證,汗出則癒。陰脈微弱者,屬陽盛陰虛的風溫暑熱證,瀉下則癒。
汗解法無固定方劑,因方劑多樣。瀉下宜用調胃承氣湯,因病症在太陽經,只需輕微調和胃氣,不可過度瀉下。此遵循古代醫家區分陰陽以汗下治療之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