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1)

1. 太陽經上篇

若陰氣前通者,陽氣[微厥](厥微),陰[氣]無所使,客氣內入,嚏而出之,聲嗢咽塞。寒厥相逐,為熱所擁,血凝自下,狀如豚肝。陰陽俱厥,脾氣孤弱,五液注下,下焦不[合](盍),清便下重,令便數難,齊築湫痛,命將難全。

(寸口者,氣口也。人感天地不正之氣則瘟,邪氣凝結於中,故脈尺寸俱緊也。天地之邪,以類相從,故天霧露之邪為清邪,中於上焦陽分,而名曰潔;地水土之邪為濁邪,中於下焦陰分,而名曰渾。陰分受邪,則走於內,內氣必餒而戰慄。所以陰分受邪者,總由裡氣不守,亦因表氣虛微,而得中於內也。

蓋人身之陽,陰之固;人身之陰,陽之守也。陽分受邪,則走於表。太陽行身之表,表實故必發熱,頭、項、頸、腰、脛,皆太陽經行之地,故痛強攣痠也。陰邪走內,腎位乎內,主足膝與二便,內虛故慄,而二便妄出,足膝益冷也。邪得入里,由於表虛,邪既入內,則裡氣反急,三焦溷亂,內外不通也。

陰凝於中,則上焦亦不通暢,鬱火熏蒸,口牙爛通矣。上焦之火既不降,則中焦亦不和。胃氣本下行,今反逆而上衝,於是脾不為胃行其津液,飲食之精微,溷濁於中焦,營衛之行,不能循故道,血凝於中,成俗云瓜瓤瘟矣。此三焦上下皆邪者也。若中焦慓悍之氣,得以先通,則渾濁之氣,自前便而下,故小便黃赤;慓悍之氣,行於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則必與熱氣搏結,逆[結](經)絡而為癰膿矣。若中焦清精之氣,得以先通,則凝瘀如豚肝之血,自後便而用。

於是從前所受之客邪,內入於三焦者,嚏而出之。三焦溷亂之邪外解,故聲嗢咽塞而厥也。營衛漸通,瘟邪即散,尚非危候。若上焦之陽,下焦之陰,兩不相接;中焦脾氣孤弱於中,下利不禁,腎陽不固,繞臍而痛,而命難全矣。蓋三焦溷亂壅塞之症,營衛自通,通則可愈。

至於三焦虛弱,脾腎下脫,二天俱傷,萬無可生之理矣。)

陽毒之[症](為病),面赤班班如錦紋,咽喉痛,[吐](唾)膿血。五日可治,七日不可治,升麻鱉甲湯主之。([出自《金匱要略·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》])

(陽毒,邪火留於陽分也。面為諸陽之總,故班班赤如錦紋。咽喉,屬肺部,肺主氣,氣傷故痛,而吐膿血也。五日,六府邪氣未遍,尚可治;七日則邪遍六府且復矣,六府俱傷,故曰不可治也。升麻鱉甲湯,分解之也。)

升麻鱉甲湯

升麻(二兩),蜀椒(去汗,二兩),雄黃(五錢),甘草(二兩),當歸(一兩),鱉甲(炙,一兩)

上六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老小再服,取汗。

(用升麻提揚,而不使下陷;當歸補陰,而不使內攻;鱉甲通腠理骨節;甘草敗毒散火;蜀椒去穢;雄黃去毒。蓋雄黃、蜀椒,走陽分之藥也。老小再服取汗者,老者小者,陰陽之氣不能自和,故再服取汗以解之也。)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上篇

若陰氣先暢通,陽氣則微弱,陰氣無處發揮作用,外邪入侵,打噴嚏將其排出,聲音嘶啞、咽喉阻塞。寒邪與厥逆交替出現,被熱邪所困,血液凝固,形狀像豬肝。陰陽都虛弱,脾氣衰弱,津液下泄,下焦閉塞,小便量少且沉重,排便次數多且困難,小腹疼痛,性命危殆。

寸口脈是氣的通道。人體感受天地不正之氣而致瘟疫,邪氣凝結於內,所以脈象寸口、尺部都緊。天地邪氣,同類相聚,所以天上的霧露之邪屬清邪,侵犯上焦的陽氣,稱為「潔」;地上的水土之邪屬濁邪,侵犯下焦的陰氣,稱為「渾」。陰分受邪,則邪氣入侵內部,內氣必然不足而戰慄。所以陰分受邪,總是由於裡氣不能固守,也是因為表氣虛弱,而導致邪氣入侵內部。

人體的陽氣,依靠陰氣的固守;人體的陰氣,依靠陽氣的保護。陽分受邪,則邪氣走於肌表。太陽經循行於體表,肌表邪實,故必然發熱,頭、項、頸、腰、脛,都是太陽經經過的部位,所以疼痛、僵硬、攣縮、痠痛。陰邪入侵內部,腎臟位於內部,主宰足膝和大小便,內虛故而戰慄,大小便失禁,足膝更加寒冷。邪氣入侵內部,是因為肌表虛弱,邪氣既已入侵內部,則裡氣反而急迫,三焦混亂,內外不通。

陰邪凝滯於內,則上焦也不通暢,鬱火蒸騰,口齒潰爛。上焦的火不能下降,則中焦也不和諧。胃氣本應下降,如今卻逆行而上衝,於是脾不能使胃運化津液,飲食的精微物質,混濁於中焦,營衛運行,不能循舊路,血液凝滯於內,形成俗稱的「瓜瓤瘟」。這是三焦上下皆受邪氣侵犯。若中焦的強悍之氣,能夠先暢通,則濁邪之氣,就從小便排出;強悍之氣,運行於皮膚之中,肌肉之間,則必然與熱邪搏結,逆行經絡而形成癰腫膿瘡。若中焦清肅之氣,能夠先暢通,則凝滯如豬肝狀的血液,就從大便排出。

於是先前入侵三焦的外邪,通過打噴嚏排出。三焦混亂的邪氣外解,所以聲音嘶啞、咽喉阻塞而厥逆。營衛逐漸通暢,瘟邪就會散去,尚非危急症狀。若上焦的陽氣,下焦的陰氣,彼此不相接應;中焦脾氣衰弱,下痢不止,腎陽不足,繞臍而痛,則性命難保。蓋三焦混亂壅塞的症狀,營衛自行通暢,通暢則可痊癒。

至於三焦虛弱,脾腎下陷,陰陽俱傷,則萬無生理。

陽毒的症狀,面部發紅,斑點如錦紋,咽喉疼痛,吐膿血。五日內可治癒,七日後則難以治癒,升麻鱉甲湯主治。

陽毒,是邪火停留在陽分。面部是諸陽之會,所以斑斑發紅如錦紋。咽喉,屬於肺部,肺主氣,氣受傷故而疼痛,而吐膿血。五日內,六腑邪氣未遍佈,尚可治療;七日後則邪氣遍佈六腑且反复,六腑俱傷,所以說不可治癒。升麻鱉甲湯,用以分解邪氣。

升麻鱉甲湯

升麻(二兩),蜀椒(去汗,二兩),雄黃(五錢),甘草(二兩),當歸(一兩),鱉甲(炙,一兩)

上六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老小再服,取汗。

升麻用以提升陽氣,而不使其下陷;當歸補益陰氣,而不使其內攻;鱉甲通暢肌膚經絡和骨節;甘草解毒散火;蜀椒去穢;雄黃解毒。雄黃、蜀椒,是走陽分的藥物。老幼需再次服用並使其出汗,是因為老年人和兒童,陰陽之氣不能自行調和,故再次服用並使其出汗以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