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20)
卷一 (20)
1. 太陽經上篇
抵當湯
水蛭(三十枚,脂熬黑),[蚊](虻)蟲(二十枚,火熬,去頭足),大黃(三兩,酒洗),桃仁(三十枚,去皮尖)
上四味[為末],以水[四](五)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不下[再](更)服。
(苦走血,咸滲血,[蚊](虻)蟲、水蛭之苦鹹,以除蓄血。甘緩結,苦泄熱,大黃、桃仁之甘苦,以下結熱也。)
太陽病,身黃,脈沉[急]結,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[症](證)諦也,抵當湯主之。
(此即所以辨濕與血也。濕與血俱屬陰,陰結於少腹,故少腹硬而脈沉結,以沉主下焦陰分也。俱濕症屬氣虛(分),氣病則氣化不行州都,而小便不利。且濕土色現而身黃,故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。血症則屬血分,氣化無傷,故小便白利。血瘀,陰不勝陽,則其人如狂者,血症的也。一為水勝無陽,一為陰不勝陽,治法迥別。惟審系血症,乃可抵當攻之也。
以上三節,太陽蓄血傷寒也。)
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[急數](數急)者,為傳也。
(春溫夏暑,同為熱病,熱病傳經,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。故一日太陽受之,脈靜不傳,燥火邪輕也。頗欲吐,火上炎也。躁煩,火邪擾亂不寧也。脈急數,火性急數也。此邪盛故為傳也。)
傷寒二三日,陽明少陽[症](證)不見者,為不傳也。
(上節言脈,此節言症。二日應陽明,三日應少陽,二三日陽明、少陽之症不現,即知其邪不傳矣。)
太陽病,頭痛,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經盡故也。若欲(作)再[傳]經者,針足陽明,使經不傳而愈。
(熱病傳經,一日一經,六日遍六經。七日以上,故曰經盡。七日陰氣來復,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,太陽病頭痛自愈,故知行經盡也。再傳者,邪不罷也。七日仍太陽,八日再傳陽明,刺足陽明,泄其邪也。第二日不針,七日乃針者,因其衰而減之也。
以上三節,太陽熱病之傳經也。)
寸口脈陰陽俱緊者,法當清邪中於上焦,濁邪中於下焦。清邪中上,名曰潔也。濁邪中下,名曰渾也。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表氣[虛微](微虛),裡氣不守,故使邪中於陰也。陽中於邪,必發熱頭痛,項強頸攣,腰痛脛痠,所謂陽中霧露之氣。故曰清邪中[於]上。濁邪中[於]下,陰氣為慄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。
表氣微虛,裡氣微(急),三焦相溷,內外不通,上焦拂鬱,藏氣相熏,口爛食[齦](齦)也。中焦不治,胃氣上衝,脾氣不轉,胃中為濁,[營](榮)衛不通,血凝不流。若衛氣前通者,小便[黃赤](赤黃),與熱相搏,因熱作使,[避](遊)於經絡,出入藏府,熱氣所過,則為癰膿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上篇
抵當湯
水蛭(三十隻,用油脂熬至黑色),虻蟲(二十隻,火熬,去除頭足),大黃(三兩,用酒洗過),桃仁(三十枚,去皮尖)。
將以上四味藥研磨成末,加水五升,煮至剩三升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若症狀未緩解,可再服用。
(苦味能行血,鹹味能滲血,虻蟲、水蛭的苦鹹之性,可消除體內積聚的瘀血。甘味能緩解結滯,苦味能清洩熱邪,大黃、桃仁的甘苦之性,可化解結熱。)
太陽病,若出現身體發黃、脈象沈結、小腹硬滿、小便不利的症狀,表示沒有瘀血。若小便通暢,且病人出現狂躁症狀,則為瘀血證候,應以抵當湯治療。
(此段用以區分濕邪與瘀血。濕邪與瘀血皆屬陰性,若陰邪結於小腹,則小腹硬滿而脈象沈結,因沈脈主下焦陰分。濕證屬氣分病變,氣機受阻則膀胱氣化失常,導致小便不利,且濕邪使土色外現而身體發黃,故小便不利者為無瘀血。瘀血證則屬血分病變,氣化未受影響,故小便通暢。血瘀導致陰不制陽,病人因而狂躁,此為瘀血確證。一為水濕過盛而陽氣不足,一為陰血不足而陽氣偏亢,治法截然不同。唯有確認是瘀血證,才可用抵當湯攻逐瘀血。)
(以上三節,論述太陽病蓄血的傷寒證候。)
傷寒第一日,病邪在太陽經,若脈象平靜,表示病邪未傳變;若出現嘔吐、煩躁不安、脈象數急的症狀,則表示病邪正在傳變。
(春溫夏暑同屬熱病,熱病傳經的順序為:一日太陽、二日陽明、三日少陽、四日太陰、五日少陰、六日厥陰。因此,第一日病在太陽經,脈象平靜則不傳變,表示燥火邪氣較輕。若出現嘔吐,是火邪上炎所致;煩躁不安,是火邪擾亂心神;脈象數急,反映火性急速。此為邪氣盛,故病邪傳變。)
傷寒第二、三日,若未出現陽明、少陽的症狀,表示病邪未傳變。
(上一段論脈象,此段論症狀。第二日應傳陽明,第三日應傳少陽,若二、三日未見陽明、少陽症狀,即可知病邪未傳。)
太陽病頭痛,若七日以上自行痊癒,是因病邪已循經傳遍。若病邪欲再次傳經,可針刺足陽明經,阻止傳變而痊癒。
(熱病傳經,一日一經,六日遍及六經。七日以上稱為「經盡」。七日時陰氣恢復,太陽病邪衰退,頭痛減輕,故知病邪已傳遍。若病邪未退,七日仍屬太陽,八日再傳陽明,此時針刺足陽明經,可洩除邪氣。第二日不針,七日才針,是因邪氣已衰而減弱。)
(以上三節,論述太陽熱病的傳經規律。)
寸口脈陰陽俱緊者,表示清邪侵襲上焦,濁邪侵襲下焦。清邪中於上焦,稱為「潔」;濁邪中於下焦,稱為「渾」。陰分受邪,必內心寒慄。表氣虛弱,裡氣不固,故邪氣侵入陰分。陽分受邪,必發熱頭痛、項強頸攣、腰痛腿痠,此為陽分感受霧露之氣,故稱清邪中上、濁邪中下。陰氣寒慄,足膝逆冷,大小便失禁。
表氣微虛,裡氣微急,三焦混亂,內外不通,上焦鬱滯,臟腑之氣熏蒸,導致口舌潰爛、牙齦腐蝕。中焦失調,胃氣上逆,脾氣不運,胃中濁氣滯留,營衛不通,血液凝滯。若衛氣先行通暢,則小便赤黃,與熱邪相搏,隨熱勢遊走經絡,出入臟腑,熱邪所過之處,則生癰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