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8)

1. 太陽經上篇

以上四節,太陽風溫傷寒也。)

傷寒,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[寒](塞),白虎湯主之。

(熱病,後夏至日名暑,亦傷太陽,寒水經症也,故曰傷寒。脈浮主表,表陽盛,故身熱,熱盛火鬱則生痰,痰脈滑,故曰里有塞,塞者,痰鬱塞也。白虎湯,清肺解熱也。塞字誤作寒字,今正之。)

白虎湯

知母(六兩),石羔(一斤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[成湯](湯成)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石羔寒可清熱,辛可消痰;知母辛則壯水,涼則解煩;甘草、粳米,甘以益胃,涼以除熱。四味合用,甘寒之劑也。白虎者,西方金神,陰氣所自生也。以之名湯,虎嘯風生,一解暑熱也。若俗本內有寒,白虎豈解寒之劑也哉。)

傷寒脈浮,發(熱)無汗,其表不解[者],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(脈浮主表,發熱無汗,則非暑症,暑當與汗俱出也。無汗,故曰有表症不解也。故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洵為暑症也。明矣,暑熱傷氣,故以白虎加人參主之。)

人參白虎湯

人參(三兩),石羔(一斤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

上五味,煮米熟[成湯](湯成),(去渣),溫服一升,(日三服。此方立夏後、立秋前乃可服,立秋後不可服,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,亦不可與服之,與之則嘔利而腹痛。諸亡血虛家,亦不可與,得之則腹痛利者,但可溫之,當愈)。

(白虎湯,甘[溫](寒)可以祛暑熱;加以人參補肺,肺金清肅之令行,暑熱之邪自退也。)

傷寒,(外)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(寒)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(外無大熱,熱入於裡也。裡熱甚,故口燥渴而心煩也。背者,胸中之府。胸中大熱,則陽無從受氣以衛其背,故內氣餒,背獨惡寒也。白虎加人參,清熱以補正氣也。

以上三節,太陽暑症傷寒也。)

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。其人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[白虎加人參湯主之]。([出自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第二》)

(太陽中熱者,太陽中暑也。不曰暑而曰暍者,有動靜之分也。陰虛火燥之人,夏月靜而感暑,曰暑病。夏[中](月)日中勞動而感暑,曰暍也。陽邪傷衛,無以固表,故汗出而惡寒;陽邪爍陰,故身熱而口渴也。白虎人參,暑傷氣,補氣以清暑也。)

太陽中暍者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。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。小有勞,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。若發汗,則惡寒甚;加溫針,則發熱甚;數下之,則淋甚。([出自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第二》])

(暑為陽邪,衛乃陽分,物從其類。故中暍者,表實而發熱,衛壞而惡寒也。身重而疼痛者,陽失其性,而氣脈凝滯也。脈細遲者,陽氣虛也。弦者,風木之象,元氣為邪氣所傷,則不能制肝,而風火相得,故見弦也。芤者,中空之脈。陽邪,外實而內虛,故見芤也。膀胱之出入,皆由氣化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上篇

(以上四節是關於太陽經的風溫與傷寒。)

傷寒,脈象浮滑,這是表有熱、裡有痰塞的表現,應以白虎湯治療。

(熱病在夏至後稱為暑病,同樣會傷及太陽經,屬於寒水經的病症,因此也稱作傷寒。脈浮主表證,表陽盛則身體發熱,熱盛火鬱則生痰,痰脈滑,所以說裡有「塞」,即痰鬱塞的意思。白虎湯的作用是清肺解熱。「寒」字應為「塞」字之誤,現予以更正。)

白虎湯
知母(六兩)、石膏(一斤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六合)
以上四味藥,加水一斗,煮至米熟,湯成後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(石膏性寒可清熱,味辛可消痰;知母味辛能滋陰,性涼可解煩;甘草、粳米味甘能益胃,性涼能除熱。四藥合用,屬於甘寒之劑。白虎為西方金神,象徵陰氣生發,以此命名湯方,比喻虎嘯風生,能解除暑熱。若俗本誤寫為「寒」,白虎湯豈是治療寒證的方劑?)

傷寒脈浮,發熱但無汗,表證未解者,不可用白虎湯。若口渴欲飲水,且無表證,則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(脈浮主表證,發熱無汗則非暑症,暑症應伴隨汗出。無汗表示表證未解,因此不可用白虎湯。口渴欲飲水,則明確為暑症。暑熱傷氣,故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)

人參白虎湯
人參(三兩)、石膏(一斤)、知母(六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六合)
以上五味藥,煮至米熟,湯成後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此方僅適用於立夏後至立秋前,立秋後不可服用。正月、二月、三月天氣尚寒冷,亦不可服用,否則可能導致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。失血或體虛者也不宜服用,若誤服而腹痛腹瀉,應以溫藥調理,方可痊癒。

(白虎湯性甘寒,可祛暑熱;加入人參補肺,使肺金清肅之氣運行,暑熱之邪自然消退。)

傷寒,外表無明顯發熱,但口乾口渴、心煩、背部微惡寒者,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(外表無大熱,表示熱已入裡。裡熱盛,故口乾口渴且心煩。背部為胸中之府,胸中大熱則陽氣無法護衛背部,導致內氣虛弱,背部獨自惡寒。白虎加人參湯可清熱並補益正氣。)

(以上三節是關於太陽經的暑症傷寒。)

太陽經中熱,即中暑(暍),症狀為汗出惡寒、身熱口渴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(出自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第二》)

(太陽中熱即太陽中暑。不稱「暑」而稱「暍」,是因有動靜之分。陰虛火燥之人,夏季靜處而感暑,稱為暑病;夏季日中勞動而感暑,稱為暍。陽邪傷衛氣,無法固表,故汗出惡寒;陽邪耗陰,故身熱口渴。白虎加人參湯因暑傷氣,故補氣以清暑。)

太陽中暍者,症狀為發熱惡寒、身體沈重疼痛,脈象弦細芤遲。小便後感覺寒毛豎立,手足冰冷。稍作勞動即身熱,口張開,前門牙乾燥。若誤發汗,則惡寒加重;誤用溫針,則發熱加重;頻繁攻下,則小便淋澀加重。(出自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第二》)

(暑為陽邪,衛屬陽分,同類相應。因此中暍者,表實則發熱,衛氣受損則惡寒。身重疼痛是因陽氣失調,氣脈凝滯。脈細遲為陽氣虛;弦脈為風木之象,元氣受邪氣所傷,無法制肝,導致風火相搏,故見弦脈。芤脈中空,陽邪外實內虛,故見芤脈。膀胱氣化失常,則小便後寒毛豎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