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7)

1. 太陽經上篇

輕則火熱蒸罨而發黃,重則火邪舍肝,時癡狂而似驚也。若火熏之,以火助火,一次尚可延日,二次則立危傾矣。)

傷寒,發熱頭痛,微汗出。[微](發)汗,則不識人;熏之,則喘,不得小便,心腹滿;下之,則短氣,小便難,頭[項](痛)(背)強[痛];加溫針,則衄。

(發熱頭痛汗出,風溫症也。誤發其汗,則膀胱津竭而不識人;火熏之,則火邪刑肺而喘,肺氣傷,氣化不及州都,不得小便。心火無下行之路,而心腹滿。下法,所以去有形燥實,無形之風火,而下之早,壯火乘虛內陷,壯火食氣,故短氣。熱傷氣化,故小便難。頭項,膀胱經行之地,火炎筋急,故強痛也。

誤溫針,則陽邪傷陽絡,陽絡傷,則血外溢而為衄也。)

太陽病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。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。陽盛則欲衄,陰虛[則]小便難。陰陽俱虛竭,身體則枯燥。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,腹滿[而](微)喘,口乾咽爛,或不大便,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(中風發熱有汗,誤用火劫,汗出陰虛,風火交焚,氣血因熱而失其常度,變成風溫也。兩陽者,風火也。風火熏灼,土燥而煩黃,黃乃土色也。胃土為燥金,絡絡於鼻,陽盛,陽明火盛而鼻血也。燥火盛則陰水涸,故小便難。蓋一陰一陽,方成生化之道。陰竭,則孤陽亦亢而虛竭;陰陽虛竭,則三焦僅存一團邪火,而身體則枯燥矣。

火性炎上,故頭汗而身無汗也。三陰經齊頸而還。無汗者,穀精不通於陰也。腹滿,胃燥而脾不運也。喘,火刑肺,而呼吸不利也。口乾咽爛,津枯火炎也。不大便,胃燥結也;燥結則胃實,故譫語;燥火上炎,故噦。手足,諸陽之本,陽盛故動而不寧,捻衣摸床也。以上皆[邪]火擾亂,真陰枯涸之徵。

若小便尚利,則膀胱津液未涸,真陰尚可挽回,急瀉陽邪,以救真陰,猶可治也。)

傷寒,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。

(真陰枯,風火亢,故脈結代。心為君火,主氣血之藏。血枯火炎,故心動悸。主以炙甘草湯,生津液,潤燥以安神也。)

炙甘草湯,又名復脈散

甘草(炙,四兩),桂枝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生地(一斤),麥冬(半斤),阿膠(二兩),麻仁(半升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、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渣,內膠烊(消)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(一名復脈湯)。

(脈結代者,脈氣不濡而結代也。脈者,血之府;脈既結代,則主血之心神自不寧矣。甘草甘以緩之,桂枝辛以潤之,阿膠、生地、麻仁、麥冬,滋陰生血,人參補津液之化源,名曰炙甘草湯,甘溫除大熱也。名曰復脈散,壯水以制陽光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上篇

輕微的症狀是因火熱蒸騰而發黃,嚴重的則是火邪侵襲肝臟,時而出現癡狂類似驚嚇的症狀。若用火熏法治療,等於以火助火,第一次或許還能拖延時日,第二次就會立刻危及生命。

傷寒患者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微微出汗。若強行發汗,會導致神志不清;若用火熏法,則會引發氣喘、小便不通、心腹脹滿;若誤用瀉下法,則會呼吸短促、小便困難、頭頸背部僵硬疼痛;若誤用溫針療法,則會流鼻血。

(發熱、頭痛、出汗是風溫症的表現。錯誤發汗會耗盡膀胱津液,導致神志不清;火熏法則使火邪傷肺而氣喘,肺氣受損,氣化功能失常,導致小便不通。心火無法下行,因而心腹脹滿。瀉下法本應用於清除有形燥實之邪,若過早使用,無形風火會乘虛內陷,火盛耗氣,導致呼吸短促。熱邪損傷氣化功能,故小便困難。頭頸部為膀胱經循行之處,火熱上炎使筋脈拘急,因而僵硬疼痛。

誤用溫針療法,陽邪損傷陽絡,導致血外溢而流鼻血。)

太陽病中風,若誤用火劫法發汗,邪風與火熱相合,血氣運行失常。風火相燻灼,身體發黃。陽氣過盛則易流鼻血,陰虛則小便困難。陰陽俱虛,身體乾枯。僅頭部出汗,至頸部而止,腹部脹滿、微喘、口乾咽爛,或大便不通,日久則譫語,嚴重者甚至呃逆,手足躁動不安,抓衣摸床。若小便通利,則患者尚可救治。

(中風發熱有汗,誤用火劫法,汗出傷陰,風火交加,氣血因熱而失常,轉為風溫症。兩陽指風火,風火燻灼,土燥而發黃,黃為土色。胃屬土,與鼻相連,陽盛則胃火熾盛而流鼻血。燥火盛則陰水枯竭,故小便困難。陰陽失衡,三焦僅存邪火,身體因而乾枯。

火性炎上,故僅頭汗而身無汗。三陰經循行至頸部,無汗表示穀精無法滋養陰分。腹脹是因胃燥脾不運;氣喘因火傷肺,呼吸不暢;口乾咽爛因津枯火炎;大便不通因胃燥結,燥結則胃實,故譫語;燥火上衝,故呃逆。手足為陽氣之本,陽盛故躁動不寧,抓衣摸床。以上皆為邪火擾亂、真陰枯竭之象。

若小便尚通利,表示膀胱津液未竭,真陰尚可輓救,急瀉陽邪以救陰,仍可治療。)

傷寒患者脈搏結代、心悸,可用炙甘草湯治療。

(真陰枯竭,風火亢盛,故脈結代。心主氣血,血枯火炎,故心悸。炙甘草湯能生津潤燥、安神定悸。)

炙甘草湯(又名復脈散)
炙甘草(四兩)、桂枝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生地黃(一斤)、麥冬(半斤)、阿膠(二兩)、麻仁(半升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
將前八味藥以清酒七升、水八升煎煮,取三升藥汁,去渣後加入阿膠融化,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(脈結代是因脈氣不濡而停滯。脈為血之府,脈結代則心神不寧。甘草緩急,桂枝潤燥,阿膠、生地、麻仁、麥冬滋陰養血,人參補津液之源。此方名為炙甘草湯,取其甘溫除熱;又名復脈散,取其滋陰制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