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6)

1. 太陽經上篇

汗生於穀,穀生於精,故表裡實,則津液和,乃能自汗而愈也。)

太陽病二日,反躁,[反](凡)熨其背,而大汗出,[火](大)熱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,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嘔,欲失[泄](溲),足下惡風,大便硬,小便當數,而反不數及(不)多。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熱,穀氣下流故也。

(溫病傳經,一日一經,太陽病二日反躁者,傳陽明經也。溫病本水虧火盛,二日既傳陽明,反用火劫而大汗出,火焚就燥,所以火熱入胃,致胃津竭,而煩躁譫語也。斯時不清其火熱,乃欲聽其自愈,至十餘日,寒戰自利,即為欲解之兆,蓋陰氣來復。至於[振]慄,火邪下奔,而自利矣。

然火亢盛,雖下利,其勢稍殺,但火性炎上,陰精初復,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也。腰以下無汗,則穀精未復於下,故水道仍不通,而欲小便不得。水道不通,火仍無制,上逆而嘔。氣逆於上,膀胱不納,而欲失[泄](溲)。氣上逆,足下無火而惡風也。大便硬者,小便當數,今反不數者,總因水竭耳。

足陽明、手陽明,上下相表裡。大便已,手陽明燥結去,故足陽明火熱亦減,於是膀胱陰氣通而頭痛。太陽氣復,則少陰腎經亦通。穀氣下流而足心熱,上通下達而愈矣。)

脈浮而滑,浮為陽,滑為實,陽實相搏,其脈數疾,衛氣失度,浮滑之脈數疾。發熱汗出者,此為不治。

(脈浮主表,故為陽;脈滑動疾,故為實。陽實相搏,有陽無陰,故脈數疾,而衛陽失其常度也。衛既失度,則表不固,而汗出發熱。經云: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也。熱病不因汗減,而脈常躁盛者,此陰脈之極,主死。所以脈數疾,發熱汗出者,不治也。

以上五節,太陽春溫傷寒也。)

(若)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失[泄](溲);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(癇),時瘛瘲;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
(太陽病汗之,身反如火熱者,此中風而兼病溫也。蓋風為陽,溫亦為陽,兩陽相蒸,真陰必涸。汗藥逼其榮血外亡,故身熱更甚也。風溫為病以下至語言難出,乃風溫之本症。浮主表,陽邪在表,故脈尺寸俱浮;陽邪在表則衛疏,故自汗出。脾腎陰[虛],故身重多眠睡。

陽邪刑肺,肺竅在鼻,故鼻息必鼾。腎乃聲音之本,腎陰虛,故語言難出。總因陰虛,則火烈風烈,故見症如此。若被下者,風溫在表,下之不足以救陰,及引陽邪入膀胱,膀胱津液傷,故小便不利。膀胱經為目上剛,剛急,故直視。膀胱不約,故失泄[泄](溲)也。被火者,用溫針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上篇

汗液的生成來自於食物的精華,而食物的精華又依賴於人體的精氣。因此,當表裡氣血充實時,津液調和,才能自然發汗而痊癒。

太陽病發病第二天,患者反而出現煩躁不安,此時若誤用熱熨法敷背,導致大汗淋灕,火熱之邪侵入胃中,使胃中津液耗竭,進而引發煩躁、譫語。若十幾天後出現寒戰、腹瀉,這是病情即將好轉的徵兆。此時,患者可能出現腰以下無汗、小便困難、嘔吐、尿失禁、足底怕風、大便乾硬等症狀。按理說,大便硬時小便應頻繁,但若小便反而不多,可能是津液虧損所致。當大便通暢後,頭部可能突然劇痛,但足心會感覺溫熱,這是因為穀氣(水穀精微)得以向下流通的緣故。

溫病傳變迅速,一天傳一經。太陽病第二天出現煩躁,表示病邪已傳至陽明經。溫病本質是陰虛火旺,若此時誤用火攻發汗,導致火熱之邪深入胃中,使胃津耗竭,便會出現煩躁、譫語。此時若不及時清熱,反而等待自愈,十幾天後若出現寒戰、腹瀉,反而是病情好轉的徵兆,表示陰氣逐漸恢復。

然而,若火熱之邪過盛,即使腹瀉,火勢仍難完全消退。由於火性炎上,陰精初復,腰以下可能仍無汗,導致小便困難。水道不通,火邪上逆,可能引發嘔吐、尿失禁。氣機上逆,足底無火氣溫煦,故怕風。大便硬時,本應小便頻繁,但若小便反而不多,表示津液嚴重不足。

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表裡。當大便通暢後,手陽明經的燥結解除,足陽明經的火熱也會減退,膀胱陰氣得以流通,頭痛隨之緩解。太陽經氣恢復後,少陰腎經也會通暢,穀氣下達足心,使足心溫熱,病情逐漸好轉。

脈象浮而滑,浮主表屬陽,滑主動脈屬實。陽實相搏,脈搏急促,衛氣運行失常。若此時發熱汗出,表示病情危重,難以治療。

若發汗後身體仍灼熱,稱為「風溫」。風溫的症狀包括:脈象寸關尺皆浮、自汗、身體沈重、嗜睡、鼻息粗重、言語困難。若誤用瀉下法,可能導致小便不利、直視、尿失禁;若誤用火攻,輕則皮膚發黃,重則驚厥抽搐;若再用火熏法,一次誤治尚可拖延,再次誤治則可能危及生命。

風溫本質是風熱相合,陰液虧損。汗法強迫營血外洩,反而加重身熱。風溫的典型症狀包括脈浮(陽邪在表)、自汗(衛氣不固)、身重(脾腎陰虛)、嗜睡、鼻鼾(肺受熱灼)、言語困難(腎陰不足)。若誤用瀉下法,風溫邪氣未解,反傷膀胱津液,導致小便不利、直視、尿失禁;誤用火攻(如溫針),可能引發黃疸或驚厥抽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