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16)
卷一 (16)
1. 太陽經上篇
汗生於穀,穀生於精,故表裡實,則津液和,乃能自汗而愈也。)
太陽病二日,反躁,[反](凡)熨其背,而大汗出,[火](大)熱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,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嘔,欲失[泄](溲),足下惡風,大便硬,小便當數,而反不數及(不)多。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熱,穀氣下流故也。
(溫病傳經,一日一經,太陽病二日反躁者,傳陽明經也。溫病本水虧火盛,二日既傳陽明,反用火劫而大汗出,火焚就燥,所以火熱入胃,致胃津竭,而煩躁譫語也。斯時不清其火熱,乃欲聽其自愈,至十餘日,寒戰自利,即為欲解之兆,蓋陰氣來復。至於[振]慄,火邪下奔,而自利矣。
然火亢盛,雖下利,其勢稍殺,但火性炎上,陰精初復,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也。腰以下無汗,則穀精未復於下,故水道仍不通,而欲小便不得。水道不通,火仍無制,上逆而嘔。氣逆於上,膀胱不納,而欲失[泄](溲)。氣上逆,足下無火而惡風也。大便硬者,小便當數,今反不數者,總因水竭耳。
足陽明、手陽明,上下相表裡。大便已,手陽明燥結去,故足陽明火熱亦減,於是膀胱陰氣通而頭痛。太陽氣復,則少陰腎經亦通。穀氣下流而足心熱,上通下達而愈矣。)
脈浮而滑,浮為陽,滑為實,陽實相搏,其脈數疾,衛氣失度,浮滑之脈數疾。發熱汗出者,此為不治。
(脈浮主表,故為陽;脈滑動疾,故為實。陽實相搏,有陽無陰,故脈數疾,而衛陽失其常度也。衛既失度,則表不固,而汗出發熱。經云: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也。熱病不因汗減,而脈常躁盛者,此陰脈之極,主死。所以脈數疾,發熱汗出者,不治也。
以上五節,太陽春溫傷寒也。)
(若)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失[泄](溲);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(癇),時瘛瘲;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(太陽病汗之,身反如火熱者,此中風而兼病溫也。蓋風為陽,溫亦為陽,兩陽相蒸,真陰必涸。汗藥逼其榮血外亡,故身熱更甚也。風溫為病以下至語言難出,乃風溫之本症。浮主表,陽邪在表,故脈尺寸俱浮;陽邪在表則衛疏,故自汗出。脾腎陰[虛],故身重多眠睡。
陽邪刑肺,肺竅在鼻,故鼻息必鼾。腎乃聲音之本,腎陰虛,故語言難出。總因陰虛,則火烈風烈,故見症如此。若被下者,風溫在表,下之不足以救陰,及引陽邪入膀胱,膀胱津液傷,故小便不利。膀胱經為目上剛,剛急,故直視。膀胱不約,故失泄[泄](溲)也。被火者,用溫針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上篇
汗液的產生源於谷氣,谷氣則源於精氣,所以表裡充實,津液調和,就能夠自然出汗而痊癒。
太陽病兩天,卻反覆躁動不安,(曾經)用熱熨法熨背,導致大量出汗,(過度)熱邪侵入胃部,胃中水分耗竭,出現煩躁不安,必然會說胡話,十多天後寒戰伴隨腹瀉,這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。所以汗液從腰部以下無法排出,想小便卻不行,還伴有嘔吐,想排尿卻排不出,腳底怕風,大便乾燥,小便應該頻繁卻反而不頻繁也不多。大便通暢後,頭痛劇烈,病人足心一定發熱,這是谷氣下注的緣故。
(溫病循經傳變,一日一經,太陽病兩天卻反覆躁動不安,這是傳到了陽明經。溫病本就屬陰液虧損、陽熱亢盛,兩天後傳到陽明經,卻又用熱法逼出大量汗液,如同火燒乾柴,所以熱邪侵入胃部,導致胃津耗竭,而出現煩躁胡言亂語。此時如果不清除火熱,而想讓它自然痊癒,等到十多天後,寒戰腹瀉,就是將要痊癒的徵兆,這是陰氣開始恢復的表現。至於寒戰,是火邪下行,而導致腹瀉。
然而,火邪過盛,雖然腹瀉,但病情稍微減輕,但火性向上,陰精剛開始恢復,所以汗液從腰部以下無法排出。腰部以下無汗,則谷精尚未恢復,所以水道仍然不通暢,而想小便卻不行。水道不通,火邪仍然不受約束,上逆而嘔吐。氣逆於上,膀胱不能收納尿液,而想排尿卻排不出。氣上逆,腳底沒有溫熱而怕風。大便乾燥,小便應該頻繁,現在反而不頻繁,都是因為水分耗竭的緣故。
足陽明經與手陽明經,上下相表裡。大便通暢後,手陽明經的燥熱阻塞消除,所以足陽明經的火熱也減輕,於是膀胱的陰氣通暢而頭痛。太陽經的陽氣恢復,則少陰腎經也通暢。谷氣下注而足心發熱,上通下達而痊癒。)
脈象浮而滑,浮主陽,滑主實,陽實互搏,脈象數而急促,衛氣失常,浮滑的脈象數而急促。發熱出汗,這是不可治療的。
(脈象浮主表證,所以是陽;脈象滑動疾促,所以是實證。陽實互搏,有陽無陰,所以脈象數而急促,衛陽失去了正常的運作。衛氣失常,則表證不固,而汗出發熱。經書上說:剛強對抗剛強,陽氣就會散佈,陰氣就會消亡。熱病不是因為出汗而減輕,脈象卻總是躁盛,這是陰脈衰竭的極點,主死。所以脈象數而急促,發熱出汗,這是不可治療的。
以上五段,是關於太陽經春溫傷寒的論述。)
(如果)發汗後,身體灼熱,稱為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象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體沉重,嗜睡,鼻息鼾聲很大,說話困難。如果用瀉下法治療,小便不利,直視而失禁;如果用溫熱法治療,小便略微發黃,嚴重則像驚癇一樣,時而抽搐;如果用火炙法治療,一次逆治尚能延緩病情,二次逆治則會加速死亡。
(太陽病出汗後,身體反而像火燒一樣灼熱,這是中風兼溫病。因為風屬陽,溫亦屬陽,兩種陽邪相蒸騰,真陰必然耗竭。發汗藥物逼迫營血外泄,所以身體發熱更甚。風溫為病以下至說話困難,都是風溫的本症。脈象浮主表證,陽邪在表,所以脈象寸口俱浮;陽邪在表則衛氣疏鬆,所以自汗出。脾腎陰虛,所以身體沉重嗜睡。
陽邪傷及肺臟,肺竅在鼻,所以鼻息鼾聲很大。腎主聲音,腎陰虛,所以說話困難。總之是陰虛,則火邪和風邪都厲害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如果用瀉下法治療,風溫在表,瀉下不足以救陰,反而會引導陽邪進入膀胱,膀胱津液受損,所以小便不利。膀胱經與目相連,故而直視。膀胱失約,所以失禁。被火者,用溫針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