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一 (15)
卷一 (15)
1. 太陽經上篇
太陽病,發汗太過,因致痙。暴[致]腹脹大者,為欲解。其脈如故,反伏弦者,痙。([出自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第二》])
(發汗太過,致津液橫流,水氣不由氣化而出,因留於骨節間而傷筋,因致痙也。腹脹大,病傳脾矣。脾性緩,故能緩痙之急,然必脈亦見緩,與症相應乃[可]。若仍見伏弦之緊脈,腹雖脹大,焉能緩其筋急,故仍痙,痙而不解也。)
太陽病,發熱,脈沉而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([出自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第二》])
(太陽身熱,濕症也。脈沉而細,名濕痹,痹則虛矣。既虛而濕流關節成痙。治之不亦難乎?故曰難治。)
痙病有[炙](灸)瘡,難治。([出自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第二》])
(痙症,傷肝筋而成,蓋肝木亢而火熾也。有灸瘡,則火氣與木氣相生,內外蒸逼,故難治也。
以上十節,太陽濕流關節之傷寒也。)
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
(經曰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又曰: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《內經·本神論》,以精對神言,精屬陰,神屬陽也。藏於精者,真陰充足也。水足以制火,故春不病溫。冬傷於寒者,冬月太陽寒水經,真陰不藏,而傷天六淫之燥火也。冬月水王,燥火不能為害,至春日木王之時,木枯火焚,火焚就燥,燥火之邪,發為溫病。
溫者,熱也。燥火盛而真陰虛,火盛故熱,陰虛故渴也。太陽本惡寒,溫病病原燥火,故獨不惡寒也。《熱病論》曰:先夏至日為溫,後夏至日為暑。暑溫同病,因時異名耳。故同曰熱病,以溫暑皆熱也。惟因熱,故不病於水王之日,而病於春夏木火之時也。王叔和序例云:乃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。
寒毒為陰,何不病於陰盛之時,而反病於陰衰之日?何南陽不用溫暖之藥,而反用寒涼之劑也?叔和總因冬傷於寒,寒字之誤耳。讀書不識字,上古已然,可慨也夫!)
形作傷寒,其脈不弦緊而弱,弱者必渴,被火者必譫語。弱者發熱脈浮,解之,當汗出愈。
(形作傷寒者,形體動作,而病傷寒也。動作則勞碌而虛,故脈不強緊而弱。弱則陰虛,所以必渴。脈不弦緊,表無寒邪。故用火劫,必致胃燥而譫語也。弱者發熱,蓋陰虛者,火必盛也。脈浮,病在太陽也。太陽病當汗出而解,故曰解之當汗出而愈。然不可發汗,而曰汗出,汗者,自汗出也。)
脈浮數者,法當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[而]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,當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脈微,此裡虛,須表裡實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[乃]愈。
(脈浮主表,脈數主實熱,熱邪在表,故法當汗出而愈。治病之法,湧泄為陰,發散為陽。陽盛之病,下之可以救陰。若下之而反身重心悸者,則其陰虛,連及少陰矣。少陰腎虛則身重,少陰心虛則悸也。少陰虛,故不可發汗,當其自汗也。尺以候腎,腎陰虛,故脈微。腎與膀胱為表裡,故曰裡虛,惟虛故不可發汗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上篇
太陽病,汗出太多,導致痙攣。肚子突然脹很大的,是想排泄。脈象如常,反而按之則弦細隱伏的,是痙攣。
(汗出太多,導致津液外洩,水氣無法正常代謝排出,停留在關節之間而損傷筋脈,因而導致痙攣。肚子脹大,病情傳到了脾臟。脾的特性是平和緩慢,所以能緩解痙攣的急劇症狀,但是必須脈象也呈現平和緩慢,與症狀相符才行。如果仍然是伏弦的緊脈,即使肚子脹大,也不能緩解筋脈緊急,所以還是痙攣,痙攣而無法痊癒。)
太陽病,發熱,脈象沉而細弱的,叫做痙攣,很難治療。
(太陽經的發熱症狀,是濕邪引起的。脈象沉而細弱,叫做濕痹,痹症就代表虛弱。已經虛弱,又有濕邪流注關節而導致痙攣。治療起來不是很困難嗎?所以說很難治。)
痙攣病有灸瘡的,很難治療。
(痙攣症,是損傷肝臟的筋脈造成的,大概是肝木過盛而火氣旺盛。如果有灸瘡,那麼火氣和木氣互相助長,內外夾攻,所以很難治療。)
以上十條,都是太陽經濕邪流注關節的傷寒病。
太陽病,發熱而且口渴,不惡寒的,是溫病。
(經書上說:冬天受寒邪侵害,春天就會得溫病。又說:藏在精氣中的,春天不會得溫病。《內經·本神論》以精氣對應神明來說,精氣屬陰,神明屬陽。藏在精氣中的,就是真陰充足。水能克制火,所以春天不會得溫病。冬天受寒邪侵害,冬月是太陽寒水之經運行的季節,真陰沒有收藏好,而受傷了天地的六淫燥熱之邪。冬月水氣旺盛,燥熱之邪不能為害,到了春天木氣旺盛的時候,木氣枯竭火氣焚燒,火氣焚燒就乾燥,燥熱的邪氣,就發作成為溫病。
溫,就是熱。燥熱之邪盛而真陰虛弱,火盛所以發熱,陰虛所以口渴。太陽病本來應該惡寒,溫病的病因是燥熱,所以獨獨不惡寒。《熱病論》說:夏至日之前是溫病,夏至日之後是暑病。暑病和溫病是同病異名,因為時間不同而名稱不同。所以都稱為熱病,因為溫病和暑病都是熱病。只是因為燥熱,所以不在水氣旺盛的冬天發病,而發病於春夏木火之時。王叔和的序例中說:寒邪藏在肌膚裡,到春天變成溫病,到夏天變成暑病。
寒邪屬陰,為什麼不在陰盛的冬天發病,反而在陰氣衰弱的時候發病呢?為什麼南陽醫家不用溫熱的藥物,反而用寒涼的藥物呢?叔和總的來說是因為冬天受寒邪侵害,只是「寒」字理解錯誤而已。讀書不識字,古時候就已經有了,令人感嘆啊!)
症狀表現為傷寒,脈象不弦緊而弱,脈弱的人一定口渴,用火劫法治療的人一定會神志不清。脈弱的人發熱脈象浮大,治療後,應該出汗而痊癒。
(症狀表現為傷寒,是身體動作而導致傷寒。動作就勞累而虛弱,所以脈象不強勁而弱。脈象弱就陰虛,所以一定口渴。脈象不弦緊,表面沒有寒邪。所以用火劫法治療,一定會導致胃燥而神志不清。脈象弱的人發熱,那是因為陰虛,火氣一定旺盛。脈象浮大,病在太陽經。太陽病應該出汗而痊癒,所以說治療後應該出汗而痊癒。但是不能發汗,而說出汗,汗指的是自然出汗。)
脈象浮數的,按照常理應該出汗而痊癒。如果用下法治療,而身體沉重心悸的,不能發汗,應該自然出汗後才痊癒。所以這樣的原因是,尺脈微弱,這是裡虛,需要表裡都實證,津液自然調和,就會自然出汗而痊癒。
(脈象浮大主表證,脈象數主實熱,熱邪在表,所以按照常理應該出汗而痊癒。治療疾病的方法,瀉下是陰,發散是陽。陽盛的疾病,瀉下可以救陰。如果瀉下而反而身體沉重心悸,那麼就是陰虛,連及到了少陰經。少陰經腎虛則身體沉重,少陰經心虛則心悸。少陰經虛弱,所以不能發汗,應該等到自然出汗。尺脈診斷腎臟,腎陰虛,所以脈象微弱。腎與膀胱為表裡,所以說裡虛,因為虛弱所以不能發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