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八 (8)
卷八 (8)
1. 辨脈法
(內無津液,陰陽安能自和哉!安能不戰而解哉!)
問曰:脈病欲知愈未愈者,何以別之?答曰: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處,大小、浮沉、遲數同等,雖有寒熱不解者,此脈陰(陽)為和平,雖劇當愈。
(病愈不愈,當以胃氣辨三部同等,寒熱不解,雖劇當愈。然乎否乎?且與《內經》經旨不同,叔和言也。)
(師曰:立)夏[月得](脈)洪大[脈],是其本位,其人病身體苦疼[痛](重)者,鬚髮其汗。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,不須發汗。若汗濈濈自出者,明日便解矣。何以言之?立夏[得](脈)洪大[脈],是其時脈,故使然也。四時仿此。
(身疼而重,濕症也。此即叔和入理之言,然語氣的系叔和,故仍奉還之。)
寸口脈,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數為在府,遲為在藏。假令脈遲,此為在藏也。
(遲數所以辨寒熱,非所以辨藏府也。)
趺陽脈遲而緩,胃氣如經也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則傷胃,數則動脾,此非本病,醫特下之所為也。[營](榮)衛內陷,其數先微,脈反但浮,其人必大便硬,氣噫而除。何以[知](言)之?本以數脈動脾,其數先微,故知脾氣不治,大便硬,(氣噫而除)。今脈反浮,其數改微,邪氣獨留,心中則飢,邪熱不殺穀,潮熱發渴。
[脈數](數脈)當遲緩,脈因前後度數如法,病者則飢。數脈不時,則生惡瘡也。
(趺陽以遲緩為胃氣如經。故浮數,知醫誤下,致傷脾胃,頗為近理。數脈當遲,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,病者則飢,又不知所言何事,豈非叔和手筆?)
[問](師)曰:病人脈微而澀者,此為醫所病也。大發其汗,又數大下之,其人亡血,病[人]當惡寒,後乃發熱,無休止時。夏月盛暑,(熱)欲著復衣;冬月盛寒,欲裸其身。所以然者,陽微則惡寒,陰弱則發熱,此醫發其汗,令陽氣微,又大下之,令陰氣弱。五月之時,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,以陽氣內微,不能勝冷,故欲著復衣。
十一月之時,陽氣在裡,胃中煩熱,以陰氣內弱,不能勝熱,故欲裸其身。又陰脈遲澀,故知亡血也。
(脈微陽虛,脈澀陰虛,陰陽俱虛,亦無欲著復衣,欲裸其身之事。蓋陰並虛者,不同於孤陽孤陰之人,偏現陽症陰症也。冬日則飲湯,夏日則飲水。如夏月胃中虛冷,冬月胃中煩熱,夏日安能飲水,冬日安用飲湯?豈人飲食,亦有偽也?)
屬府者,不令[泄](溲)數,[泄](溲)數則大便[難](硬)。汗多則熱愈,汗少則便難,脈遲尚未可攻。
(陽盛之症,重亡津液,方屬府而大便硬。汗多則熱愈,汗少則便難,總由不明傷寒有陽盛陰盛之別。真寒症、應發汗者,無陽明燥症也。)
脈浮而遲,面熱赤而戰惕者,六七日當汗出而解;反發熱者差遲,遲為無陽,不能作汗,其身必癢也。
白話文:
主題:辨脈法
體內若無津液,陰陽怎能自行調和?又怎能不經抗爭就痊癒?
問:如何通過脈象判斷病情是否會痊癒?
答: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處的脈象在大小、浮沈、遲數上表現一致,即使有寒熱未退的症狀,也表示陰陽調和,病情雖重也會痊癒。
夏季脈象洪大,是正常的時令脈象。若患者身體疼痛沈重,需發汗治療;若次日不再疼痛沈重,則無須發汗。若汗出自然,次日便會好轉。因夏季洪大脈為時令所致,四季變化可類推。
寸口脈浮主表證,沈主里證,數主腑病,遲主臟病。若脈遲,則為臟病。
趺陽脈遲而緩,表示胃氣正常;若浮而數,則浮脈傷胃,數脈傷脾,此為誤下所致。營衛內陷,數脈轉微,反見浮脈,患者必大便硬結,噯氣後緩解。因數脈傷脾,脾失運化,故大便硬;邪熱滯留則飢而不消谷,潮熱口渴。
數脈應轉為遲緩,符合正常脈象變化,患者才會感到飢餓。若數脈持續異常,則易生惡瘡。
若脈微澀,是因醫生誤治,過汗或峻下導致亡血。患者先惡寒後持續發熱,夏季反欲多穿,冬季反欲裸露。因陽氣微則惡寒,陰氣弱則發熱。五月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;十一月陽氣在里,胃中煩熱。陰脈遲澀,提示失血。
腑病勿令小便頻數,否則大便硬結。汗多則熱退,汗少則便難;脈遲者不可攻下。
脈浮而遲,面熱赤而發顫者,六七日當汗解;若反發熱則痊癒延遲。因陽氣不足無法作汗,患者身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