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八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7)

1. 辨脈法

問曰:脈有陰陽,何謂也?答曰:凡脈大浮數動滑,此名陽也;脈沉澀弱弦微,此名陰也。凡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

(末二句,本南陽語。前八句,乃叔和之言,叔和紐合一處也。何也?蓋大浮數動滑,沉澀弱弦微,雖可分陰陽,然不可決死生。南陽所云陰脈陽脈,本之《內經·陰陽別論》。所謂陰者,真藏脈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以胃氣有無分陰陽、決死生,而非浮沉微大之謂也。

況序例云:少陽脈弦,太陰脈沉細,少陰脈沉,厥陰脈微。如果沉澀弱弦微為陰,陰脈見當死。則少陽三陰症,無一生矣。且三陽經,仲景原文,見沉澀弱弦微者,三十七條,皆有治法,未嘗以為死症。陽明經循衣摸床之症,明言脈弦者生,未嘗以為陰脈而曰死也。論脈貴神。

今論[脈]專以形,而不以神,此其所以為叔和也。)

問曰:病有灑淅惡寒,而復發熱者何[也]?答曰:陰脈不足,陽往從之,陽脈不足,陰往乘之。曰:何謂陽不足?答曰:假令寸口脈微,名曰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也。曰:何謂陰不足?答曰:[假令]尺脈弱,名曰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發熱也。

(陰氣上入,陽氣下陷,此病之所由生,而非診之所由見也。故亦知是叔和語也。)

脈來緩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。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促。脈陽盛則促,陰盛則結,此皆病脈。

(促結之脈,皆血枯之診。故南陽主以炙甘草湯,何得云陰盛則結也?)

陰陽相搏,名曰動,陽動則汗出,陰動則發熱,形冷惡寒者,此三焦傷也。

(陽動陰靜,動脈則屬陽。陽盛,無形冷惡寒之症。三焦為相火,火衰則形冷惡寒,亦無見動脈之理。)

若數脈見於關上,上下無頭尾,如豆大,厥厥動搖者,名曰動也。

(數是數,動是動,本不相同。脈亦無獨見於關上之理,且於上節陽動陰動,自相矛盾矣。)

陽脈浮大而濡,陰脈浮大而濡,陰脈與陽脈同等者,名曰緩也。

(陰脈陽脈,若以去來言,則無皆浮之理;若以尺寸言,亦無合三部以辨脈之理,且緩非浮大而濡也。)

脈浮而緊者,名曰弦也。弦者,狀如弓弦,按之不移也。脈緊者,如轉索無常也。

(《內經》以軟弱輕虛而滑、端直以長者曰弦,則非浮緊之謂也。如弓弦按之不移,是無神之死脈矣。)

若脈浮而數,按之不芤,其人本不虛,若欲自解,但汗出耳,不發戰也。問曰: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,何也?答曰:脈大而浮數,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。

(大而浮數,亦非解脈,語意重疊,必系叔和。)

問曰:病有不戰、不汗出而解者,何也?答曰:其脈自微,此以曾[經]發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亡血,以內無津液,此陰陽自和,必自愈,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。

白話文:

[辨脈法]

有人問:脈象有陰陽之分,這是什麼意思呢?

回答說:凡是脈象呈現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等特點,這就屬於陽脈;脈象呈現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等特點,這就屬於陰脈。一般來說,陰虛的病如果出現陽脈,則病情好轉有生機;陽虛的病如果出現陰脈,則病情惡化有死亡的危險。

(後面兩句是南陽地區的說法。前面八句是王叔和的觀點,王叔和把它們合併在一起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雖然大、浮、數、動、滑和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可以區分陰陽,但不能據此判斷生死。南陽所說的陰脈陽脈,是根據《內經·陰陽別論》提出的。所謂的陰,指的是臟腑的真元之氣;所謂的陽,指的是胃脘的陽氣。是以胃氣的有無來區分陰陽、判斷生死,而不是指脈象的浮沉微大。

況且,《傷寒論序例》說:少陽脈象為弦,太陰脈象為沉細,少陰脈象為沉,厥陰脈象為微。如果把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都歸為陰,那麼陰虛的人出現陰脈就應該死了。這樣一來,少陽和三陰的病就沒有活路了。而且,仲景的原文中,三陽經出現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的脈象有三十七條,都有治療方法,從來沒有認為是死症。陽明經出現神志不清、亂摸被子等症狀,明確說脈弦的人可以存活,從來沒有把這種脈象當成陰脈而認為會死。論脈象應該重視脈的神韻。

現在論脈只專注於脈的形狀,而不考慮脈的神韻,這就是王叔和觀點的缺陷。)

有人問:有的人生病時會感到一陣陣寒冷,但又會發熱,這是為什麼呢?

回答說:這是因為陰脈的氣不足,陽氣就會跟著跑到陰的位置;陽脈的氣不足,陰氣就會趁虛侵入陽的位置。

問:什麼叫做陽氣不足呢?

答:舉個例子,如果寸口的脈象微弱,就叫做陽氣不足,陰氣就會向上進入陽的位置,就會出現時冷時熱、惡寒的感覺。

問:什麼叫做陰氣不足呢?

答:舉個例子,如果尺部的脈象虛弱,就叫做陰氣不足,陽氣就會向下陷入陰的位置,就會出現發熱的症狀。

(陰氣上行,陽氣下陷,這是疾病產生的原因,而不是診斷脈象的依據。所以也可以知道這也是王叔和的說法。)

脈象來時緩慢,有時會停頓一下,然後又繼續跳動,這種脈象叫做結脈。脈象來時急促,有時會停頓一下,然後又繼續跳動,這種脈象叫做促脈。脈象陽氣過盛就會呈現促脈,陰氣過盛就會呈現結脈,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脈象。

(促脈和結脈都表示血液衰竭,所以南陽地區用炙甘草湯來治療,怎麼能說是陰氣過盛導致的結脈呢?)

陰陽之氣互相搏動,這種脈象叫做動脈。陽氣動就會出汗,陰氣動就會發熱,如果同時出現身體寒冷、怕冷的症狀,這是因為三焦受損了。

(陽動陰靜,動脈屬於陽。陽氣過盛,不會出現身體寒冷、怕冷的症狀。三焦屬於相火,如果火衰弱就會身體寒冷、怕冷,也不會出現動脈的現象。)

如果數脈出現在寸關部位,上下都沒有頭尾,像豆子一樣,顫動搖晃,這種脈象叫做動脈。

(數脈就是數脈,動脈就是動脈,本來就不一樣。脈象也不會只單獨出現在關部,而且上面說的陽動陰動,這裏又自相矛盾了。)

陽脈浮大而柔軟,陰脈也浮大而柔軟,陰脈和陽脈的脈象相同,這種脈象叫做緩脈。

(如果從陰陽脈的來去而言,就不會出現都是浮脈的情況;如果從尺寸部位而言,也不會出現三部脈象都相同的情況,而且緩脈並不是浮大而柔軟的。)

脈象浮而緊張,這種脈象叫做弦脈。弦脈的形狀像弓弦一樣,按下去不會移動。脈象緊張,像轉動的繩索一樣不穩定。

(《內經》認為軟弱輕虛而滑、直而長的脈象叫做弦脈,而不是浮而緊張的脈象。像弓弦一樣按下去不會移動,是沒有神氣的死脈了。)

如果脈象浮而數,按下去不空虛,這個人本來不虛弱,如果想病癒,只會出汗,不會發冷顫抖。

問:有的人生病痊癒時,不發冷顫抖,只是出汗,這是為什麼呢?

答:脈象呈現大而浮數,所以知道不會發冷顫抖,而是出汗後痊癒。

(大而浮數的脈象也不是表示痊癒的脈象,這句話語氣重複,一定是王叔和的觀點。)

問:有的人痊癒時,既不發冷顫抖,也不出汗,這是為什麼呢?

答:是因為脈象本身就微弱,這是因為曾經發汗、嘔吐、腹瀉或者失血,導致體內津液不足,陰陽自己調和,所以自然痊癒,因此不會發冷顫抖也不會出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