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八 (5)
卷八 (5)
1. 序例
既病源專屬風寒,南陽何又有利濕清熱潤燥之藥?越人有陽盛陰盛,陽虛陰虛之分,汗下死愈之別。蓋傷寒,除溫症之邪,清濁不一。外則風熱二症屬陽盛,寒濕二症屬陰盛。越人分症分脈,陰陽虛實判然,故以汗下誤施示禁。南陽陰盛之症,原不主以承氣;中風則系陽盛之症,桂枝湯未見下咽則死。
甘遂雖有方,神丹不知起於何人。叔和開口神丹,便見小方家技量矣。至於冤魂塞冥,死屍盈野,遵序例者,必致於斯矣。)
凡兩感病俱作,治有先後,發表攻裡,本有不同,而執迷[妄](用)意者,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,且解其表,又[攻](除)其里,言巧似是,其理實違。夫智者之舉錯也,當審以慎;愚者之動作也,必果而速。安危之變,豈可詭哉!世上之士,但務彼正翕習之榮,而莫見此傾危之[變]敗。
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,近取[之](諸)身,夫何遠之有焉!凡發汗溫[服](暖)湯藥,其方雖言日三服,若病劇不解,當促其間,可半日中進三服。若與病[症]相阻,即便有所覺。病重者,一日一夜,當晬時觀之。若服一劑,病[症仍](證猶)在,故當復作本湯服之。
至有不肯出汗,服[二](三)劑乃解。若汗不出者,死[症](病)也。凡得時氣病,至五六日,而渴欲飲水,飲不能多,不當與也。何者?以腹中熱尚少,不能消之,便更與人作[痛](病)也。至七八日,大渴欲飲水者,猶當依[症](證)而與之,與之常令不足,勿極意也,言能飲一斗,與五升。若飲而腹滿,小便不利,若喘若噦,不可與之也。
忽然大汗出,是為[欲](自)愈也。凡得病,反能飲水,此為欲愈之病。其不曉病者,便聞病飲水自愈,小渴者,乃強與飲之,因成其禍,不可復(數)也。凡得病,厥脈動數,服湯藥更遲,脈浮大減小,初躁後靜,此皆愈[症](證)也。
(此一段,雖若近是,然叔和胸無定見,全以探察為事,亦在言表矣,酷似今之醫生。所以叔和偽統,法派多人也。)
凡治溫病,可刺五十九穴。又身之穴,[二](三)百六十有五。(其)三十[六]穴,灸之有害,刺之有災,並中髓也。[凡]脈四損三日死,平人四息,病人脈一至,名曰四損;脈五損一日死,平人五息,病人脈一至,名曰五損;脈六損一時死,平人六息,病人脈一至,名曰六損。脈盛身寒,得之傷寒;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陰陽脈俱盛,大汗出,[脈]不解者,死。陰陽脈俱虛,熱不止者,死。脈至乍[疏](數)乍[數](疏)者,死。脈至如轉索[者],其日死。譫言妄語,身微熱,脈(浮)大,手足溫者生;逆冷,脈沉[者]細者,不過一日死矣。此以前,是傷寒熱病[症](證)候也。
白話文:
【序例】
疾病的根源若專屬風寒,為何南陽醫書中又有利濕、清熱、潤燥的藥物?扁鵲區分陽盛陰盛、陽虛陰虛,並強調汗法與下法有生死之別。傷寒病症中,除溫病外,病因有清濁之分:外感風熱屬陽盛,寒濕屬陰盛。扁鵲依症狀與脈象清晰區分陰陽虛實,故禁止誤用汗下之法。南陽醫書並未以承氣湯治陰盛之症;中風屬陽盛,若未及時服用桂枝湯,可能致命。
甘遂雖有藥方,但「神丹」來源不明。王叔和開口便提神丹,顯露見解淺薄。若盲目遵循其序例,恐致冤魂遍野、死屍滿地。
兩感病發作時,治療須分先後,發表與攻裡本不相同。愚者卻主張將神丹與甘遂合用,妄言能同時解表攻裡,看似巧妙,實違醫理。智者行事謹慎,愚者莽撞追求速效,豈能忽視治療的安危之變?世人只重虛榮,不見隱患。唯有明眼人能顧根本,從自身體悟,何須遠求!
發汗溫湯的藥方雖建議一日三服,但若病情未解,可縮短間隔,半日內服完三劑。若服藥後不適,應立即察覺;重症者須日夜觀察。若一劑後症狀仍在,可再服原方。有患者連服三劑才出汗,若始終無汗則危。
時氣病至五六日,口渴卻飲水不多時,不應強行給水,因體內熱未足,恐增病情。至七八日大渴時,可依情況適量供飲,但勿過量(如自述能飲一斗,僅給五升)。若飲後腹脹、小便不利、喘咳或呃逆,應停用。突然大汗預示自愈。
患病反能飲水,常為好轉徵兆;但無知者聞「飲水助愈」,強灌病患,反致災禍。另脈象若從躁動轉平穩、浮大轉緩和,皆為痊癒跡象。
(此段看似合理,然王叔和缺乏主見,僅憑臆測立論,與今之庸醫無異。其學說謬誤,致門徒眾多。)
治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。人體共三百六十五穴,其中三十六穴灸則有害,針則致災,甚至傷髓。脈象「四損」者三日內死(常人呼吸四次,病患脈搏一次);「五損」者一日內死;「六損」者一時辰內死。脈盛身寒為傷寒,脈虛身熱為傷暑。
若陰陽脈皆盛、大汗後脈象未平,必死;陰陽脈俱虛且熱不退,亦死。脈象忽快忽慢,或如絞索緊繃,當日即亡。譫語伴微熱、脈浮大、手足溫者可生;若手足冰冷、脈沈細,一日內必死。以上為傷寒熱病之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