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八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4)

1. 序例

既曰異氣,又曰依壞症病而治,並不知壞病也。叔和無知,其罪尚恕;但可怪者,二千年之醫,無一明日張膽,攻其誤也。)

若脈陰陽俱盛,重感於寒者,變為溫瘧。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者,更[感](遇)於風,變為風溫。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者,更遇溫熱,變為溫毒,溫毒為病最重也。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者,更遇溫氣,變為溫疫。以此冬傷於寒,發為溫病,脈之變[症](證),方治如[法](說)。

(脈陰陽俱盛,越人所云寒脈也。重感於寒,寒上加寒,何得變溫瘧?經云:溫瘧,先傷風,後傷寒,故先熱後寒。又云:溫瘧,其脈如乎,若陰陽俱盛,不如平矣。寒上加寒,與先傷風亦不合。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越人所云風脈也。更感於風,風上加風,何變溫病?叔和前已將春溫,為冬寒所變,今又以溫瘧、風溫、溫毒、溫疫,盡春溫所變。曰以此冬傷於寒,發為溫病,脈之變症,方治如法。

豈天之六氣,但有寒乎?世人之病,僅有溫乎?致醫一遇傷(寒),必大汗之。如此死者,序例殺之也。殺人者死,叔和應服上刑!)

凡人有疾,不時即治,隱忍冀差,以成痼疾。小兒女子,益以滋甚。時氣不和,便當早言,尋其邪由,及在腠理,以時治之,罕有不愈者。患人忍之,數日乃說,邪氣入[內](臟),則難可制。此為家有患,備[虞](慮)之要。凡作湯藥,不可避晨夜,覺病須臾,即宜便治,不等早晚,則易愈矣。

如或差遲,病即傳變,雖欲除治,必難為力。服藥不如方法,縱意違師,不須治之。凡傷寒之病,多從風寒得之,始表中風寒,入里則不消矣。未有溫覆而當,不消散者,不在[症](證)治。擬欲攻之,猶當先解表,乃可下之。若表已解而內不消,非大滿,猶生寒熱,則病不除。

若表已解而內不消,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,自可除下之,雖四五日,不能為禍也。若不宜下而便攻之,內虛熱入,協熱遂利,躁煩諸變,不可勝數。輕者困篤,重者必死矣。夫陽盛陰虛,汗之[即](則)死,下之[即](則)愈。陽虛陰盛,汗之即愈,下之即死。夫如是,神丹安可以誤發?甘遂安可以妄攻?虛盛之治,[安]相背千里?吉凶之機,應若影響,豈容易(哉)!況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;承氣入胃,陰盛以亡。死生之要,在乎須臾。

視身之盡,不暇計日。此陰陽虛實之交錯,其候至微;發汗吐下之相反,其禍至速。而醫術淺狹,懵然不知病源,為治乃誤,使病者殞沒,自謂其分,致使冤魂塞於冥路,死屍盈於曠野,仁者鑑此,豈不痛[哉](歟)!

(五種傷寒,有陰盛陽虛,陽盛陰虛之別。蓋陽盛陰虛之症,更遇陽明經氣燥熱,故致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。至於陰盛之症,求其燥熱,安可得乎?風為陽邪,猶能堅燥;至於寒症,則屬於陰,雖傳陽明,但有虛寒而無堅燥,必然理也。何云傷寒多從風寒得之?風寒入里則不消。

白話文:

序例()

說這是「異氣」,又說要依照「壞症」來治療,其實根本不懂什麼是壞病。王叔和雖然無知,他的過錯尚可寬恕;但奇怪的是,兩千年來的醫者,竟沒有一個人敢明目張膽地糾正他的錯誤。

如果脈象中陰脈和陽脈都強盛,又再次感受寒邪,就會轉變為「溫瘧」。若陽脈浮滑、陰脈濡弱,再遇到風邪,則會轉變為「風溫」。若陽脈洪數、陰脈實大,再遭遇溫熱之邪,便會發展為「溫毒」,而溫毒是最嚴重的病症。若陽脈濡弱、陰脈弦緊,再受溫氣影響,則會變成「溫疫」。因此,冬季受寒邪侵襲,發作為溫病時,脈象變化的證候,其治療方法應依照醫理。

(陰陽脈俱盛,正是扁鵲所說的寒脈。但說是「重感寒邪」,寒上加寒,怎麼會變成溫瘧?《內經》提到:溫瘧是先受風邪,再受寒邪所致,所以先發熱後發寒。又說溫瘧的脈象應平穩,若陰陽脈都強盛,就不符合平脈了。寒上加寒,也和先受風邪的說法矛盾。陽脈浮滑、陰脈濡弱是扁鵲所說的風脈,若再受風邪,風上加風,怎會轉成溫病?王叔和此前已將春溫歸因於冬寒所變,現在又把溫瘧、風溫、溫毒、溫疫全歸為春溫的變證,聲稱這是因為冬季受寒,發為溫病,脈象變證該按特定方法治療。

難道天地六氣中只有寒嗎?世人的疾病只有溫病嗎?導致醫者一遇傷寒就用大量發汗法,因此而死的人,其實是王叔和的《序例》害死的。殺人者該償命,王叔和應受極刑!)

人若生病不及時治療,隱忍拖延希望自癒,反而會變成頑疾。小兒和婦人更容易因此加重病情。遇到氣候異常時,應及早說明病因,在邪氣尚在腠理時及時治療,大多能痊癒。若病人忍耐數日才求醫,邪氣已深入內臟,就難以控制。這是家中有人患病時最需注意的事。凡是煎煮湯藥,不可拖延時間,一發現病情就該立刻治療,不分早晚,才容易治癒。

若延誤治療,病情必然傳變,即使想救治,也難見效。服藥不按方法,甚至擅自違背醫囑,這種情況不必勉強治療。傷寒病多因風寒引起,初期風寒在表,若入裡就難以消除。若未及時用溫覆發汗法,邪氣不會自行消散,此時已不適合單純解表治療。若要攻邪,也應先解表,才能用瀉下法。若表證已解而裡證未消,只要無嚴重脹滿,仍可能出現寒熱症狀,表示病未根除。

若表證已解而裡證未消,且有嚴重脹滿、燥屎堅結,自然可用瀉下法治療,即使拖延四五日也不致為患。但若不該瀉下卻誤用攻法,會導致虛熱內陷、熱邪下利、煩躁等諸多變證,輕則病情加重,重則死亡。陽盛陰虛之證,若誤發汗必死,正確瀉下才能痊癒;陽虛陰盛之證,發汗可愈,瀉下則死。因此,「神丹」(發汗藥)豈能誤用?「甘遂」(瀉下藥)豈能妄攻?虛實治法相差千里,吉凶關鍵如影隨形,豈能輕率?況且桂枝湯若用於陽盛之人,可能致命;承氣湯用於陰盛之體,亦會致死。生死存亡之際,只在瞬息之間。

病人瀕死時,連喘息時間都難計較。陰陽虛實交錯的證候極其微妙,發汗、吐、下等療法若用反,禍害立至。而醫術淺薄者糊塗不識病因,誤治害命,還以為是天命,致使冤魂塞路、屍橫遍野。仁者見此,豈不痛心!

(五種傷寒分陰盛陽虛、陽盛陰虛之別。陽盛陰虛之證若遇陽明燥熱,才會形成嚴重脹滿燥屎;而陰盛之證怎可能有燥熱?風為陽邪,尚能致燥,但寒屬陰邪,即便傳至陽明,也只有虛寒而無燥結,這是必然之理。怎能說傷寒多由風寒引起,風寒入裡就不消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