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八 (4)
卷八 (4)
1. 序例
既曰異氣,又曰依壞症病而治,並不知壞病也。叔和無知,其罪尚恕;但可怪者,二千年之醫,無一明日張膽,攻其誤也。)
若脈陰陽俱盛,重感於寒者,變為溫瘧。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者,更[感](遇)於風,變為風溫。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者,更遇溫熱,變為溫毒,溫毒為病最重也。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者,更遇溫氣,變為溫疫。以此冬傷於寒,發為溫病,脈之變[症](證),方治如[法](說)。
(脈陰陽俱盛,越人所云寒脈也。重感於寒,寒上加寒,何得變溫瘧?經云:溫瘧,先傷風,後傷寒,故先熱後寒。又云:溫瘧,其脈如乎,若陰陽俱盛,不如平矣。寒上加寒,與先傷風亦不合。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越人所云風脈也。更感於風,風上加風,何變溫病?叔和前已將春溫,為冬寒所變,今又以溫瘧、風溫、溫毒、溫疫,盡春溫所變。曰以此冬傷於寒,發為溫病,脈之變症,方治如法。
豈天之六氣,但有寒乎?世人之病,僅有溫乎?致醫一遇傷(寒),必大汗之。如此死者,序例殺之也。殺人者死,叔和應服上刑!)
凡人有疾,不時即治,隱忍冀差,以成痼疾。小兒女子,益以滋甚。時氣不和,便當早言,尋其邪由,及在腠理,以時治之,罕有不愈者。患人忍之,數日乃說,邪氣入[內](臟),則難可制。此為家有患,備[虞](慮)之要。凡作湯藥,不可避晨夜,覺病須臾,即宜便治,不等早晚,則易愈矣。
如或差遲,病即傳變,雖欲除治,必難為力。服藥不如方法,縱意違師,不須治之。凡傷寒之病,多從風寒得之,始表中風寒,入里則不消矣。未有溫覆而當,不消散者,不在[症](證)治。擬欲攻之,猶當先解表,乃可下之。若表已解而內不消,非大滿,猶生寒熱,則病不除。
若表已解而內不消,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,自可除下之,雖四五日,不能為禍也。若不宜下而便攻之,內虛熱入,協熱遂利,躁煩諸變,不可勝數。輕者困篤,重者必死矣。夫陽盛陰虛,汗之[即](則)死,下之[即](則)愈。陽虛陰盛,汗之即愈,下之即死。夫如是,神丹安可以誤發?甘遂安可以妄攻?虛盛之治,[安]相背千里?吉凶之機,應若影響,豈容易(哉)!況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;承氣入胃,陰盛以亡。死生之要,在乎須臾。
視身之盡,不暇計日。此陰陽虛實之交錯,其候至微;發汗吐下之相反,其禍至速。而醫術淺狹,懵然不知病源,為治乃誤,使病者殞沒,自謂其分,致使冤魂塞於冥路,死屍盈於曠野,仁者鑑此,豈不痛[哉](歟)!
(五種傷寒,有陰盛陽虛,陽盛陰虛之別。蓋陽盛陰虛之症,更遇陽明經氣燥熱,故致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。至於陰盛之症,求其燥熱,安可得乎?風為陽邪,猶能堅燥;至於寒症,則屬於陰,雖傳陽明,但有虛寒而無堅燥,必然理也。何云傷寒多從風寒得之?風寒入里則不消。
白話文:
[序例]
古人说疾病是因为异气入侵,又说要根据病症治疗,其实根本不懂得疾病的根本原因。张仲景的无知,罪过尚可原谅;但令人奇怪的是,两千年来的医生,没有一人敢公开批评他的错误。
如果脉象阴阳俱盛,再次受寒,就会变成温疟。如果阳脉浮滑,阴脉濡弱,再次遇到风邪,就会变成风温。如果阳脉洪数,阴脉实大,再次遇到温热之邪,就会变成温毒,温毒是最严重的疾病。如果阳脉濡弱,阴脉弦紧,再次遇到温邪,就会变成温疫。所以冬天受寒,春天发病成为温病,脉象的变化,治疗方法也如是。
(脉象阴阳俱盛,是古代医家所说的寒脉。再次受寒,寒上加寒,怎么会变成温疟呢?经书上说:温疟,先受风邪,后受寒邪,所以先热后寒。又说:温疟,脉象象这样,如果阴阳俱盛,就不正常了。寒上加寒,与先受风邪也不相符。阳脉浮滑,阴脉濡弱,是古代医家所说的风脉。再次遇到风邪,风上加风,怎么会变成温病呢?张仲景以前已经把春温说成是冬寒变化而来的,现在又把温疟、风温、温毒、温疫,都说是春温变化而来的。说冬天受寒,春天发病成为温病,脉象的变化,治疗方法也如是。
难道天地间的六气,只有寒邪吗?世人的疾病,只有温病吗?以至于医生一遇到伤寒,就大量使用汗法。这样导致死亡的,都是被错误的治疗方法杀死的!杀人者死,张仲景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!)
人生病了,不及时治疗,硬撑着希望自己好转,就会变成慢性疾病。小孩子和女人更容易这样。如果时令不正,就应该及早治疗,找出致病的原因,疾病还在肌表的时候治疗,很少有不痊愈的。病人忍着,几天才说出来,邪气进入脏腑,就很难控制了。这是家中有病人时,应该注意的事情。凡是服用汤药,不可以避开早晚,感觉到疾病立刻就要治疗,不要等待,这样更容易痊愈。
如果拖延,病情就会转变,即使想治疗,也很难奏效。服药如果不按照方法,随意违背医嘱,就不要治疗了。凡是伤寒,大多是由于风寒引起的,开始是表证,风寒在里,就不会消散了。没有温热治疗反而适得其反,不消散的,不在于辨证论治。想要攻邪,应该先解表,才能攻下。如果表证已解而里证不消,不是实证,仍然有寒热,那么疾病就不会去除。
如果表证已解而里证不消,大实大满,有坚硬干燥的粪便,就可以使用攻下之法,即使四五天,也不会造成危害。如果不宜攻下而强行攻下,体内虚热内陷,导致热证泄泻,烦躁等各种变化,数不胜数。轻者虚弱,重者必死无疑。阳盛阴虚,出汗就会死,攻下就会好转;阳虚阴盛,出汗就会好转,攻下就会死。像这样,怎么能乱用神丹妙药呢?怎么能随意攻下呢?虚实相反的治疗方法,相差十万八千里!吉凶的关口,如同影子的对应,岂能轻易忽视!更何况桂枝汤下咽,阳盛则死;承气汤入胃,阴盛则亡。死生的关键,在于须臾之间。
生命垂危,来不及计算日子。阴阳虚实的错杂,其征兆极其细微;发汗、吐泻相反,其祸害极其迅速。而医术浅薄,不明白病因,治疗方法错误,导致病人死亡,自认为是天命,导致冤魂塞满了冥途,尸体遍布旷野,仁者看到这些,岂能不痛心!
(五种伤寒,有阴盛阳虚,阳盛阴虚的区别。阳盛阴虚的病症,再次遇到阳明经气燥热,所以导致大实大满,有坚硬干燥的粪便。至于阴盛的病症,寻找燥热,哪里能找到呢?风邪是阳邪,还能使肠道干燥;至于寒症,属于阴邪,即使传到阳明经,也只是虚寒而没有干燥坚硬的粪便,这是必然的道理。为什么说伤寒大多是由于风寒引起的?风寒入里就不会消散呢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