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3)

1. 序例

(叔和搜採仲景方論,而作序例,創立寒毒變溫變暑之說。今世俗醫生,皆曰傳變傷寒。舉世盡叔和之偽黨矣,豈非生民之不幸哉?)

凡傷於寒,則為病熱,熱(雖)甚不死。若兩感於寒(而)病者,必死。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,當一二日發,以其脈上連風府,故頭項痛,腰脊強。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,當二三日發,以其脈挾鼻絡於目,故身熱,目疼,鼻乾,不得臥。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,當三四日發,以其脈循脅絡於耳,故胸脅痛而耳聾。

此三經皆受病,未入於府者,可汗而已。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,當四五日發,以其脈布於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。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,當五六日發,以其脈貫腎,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。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,以其脈循陰器,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

此三[陰](經)皆受病,已入於府,可下而已。

(《五十八難》傷寒有五:有中風,有傷寒,有濕溫,有熱病,有溫病。則《內經》之《熱病論》,即論《難經》第四種傷寒熱病也。以一種熱病論,而序例五種傷寒,原不相合,於是以尺寸俱浮、俱長、俱弦、俱沉細、俱沉、俱微緩,分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經,不辨風寒濕熱溫五種。

既無是理,以《熱病論》之「一日巨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」,改為一二日、二三日、三四日、四五日、五六日、六七日,介乎不風、不寒、不濕、不熱之間。又無是症,又增(入)已入於府,未入於府兩句,不知如何是府?如是何經?雖見紐掐苦心,然於傷寒,未見頭緒也。此其叔和之技歟!)

若兩感於寒者,一日太陽受之,即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口乾,煩滿而渴;二日陽明受之,即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身熱,不欲食,譫語;三日少陽受之,即(與)厥陰俱病,則耳聾囊縮而厥,水漿不入,不知人者,六日死。若三陰三陽、五藏六府皆受病,則榮衛不行,藏府不通,則死矣。

其不兩感於寒,更不傳經,不[知](加)異氣者,至七日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也;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歇也;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也;十日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,舌乾已而嚏也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,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人精神爽慧也。若過十三日以上不問,[尺寸](寸尺)陷者,大危。

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,當依[舊](後)壞[症病](病證)而治之。

(以《熱病論》作序例,已十分不通。故兩感病,惟熱病有者,亦序入內,而不知更奇者。曰「更不傳經,不加異氣」八字,既不傳經,則始終在太陽一經矣。太陽一解,即當全愈,何來明少二陽,及三陰之症而日罷退也。所云異氣,考之下文,皆外感之六氣。其以六氣為異氣,止因目內不識南陽原文耳。

白話文:

[序例]

張仲景的傷寒論被叔和竄改,他另立寒毒變溫變暑的說法,而今世上的醫生都說這是傷寒的傳變,天下幾乎都是叔和的同黨,這難道不是百姓的悲哀嗎?

凡是受寒邪侵犯,就會發熱,即使熱得很厲害也不會死。但如果同時感受兩種寒邪而生病,必定會死。脈象尺脈和寸脈都浮的,是太陽經受病,大約一到兩天發病,因為太陽經的脈氣上通於風府穴,所以會頭痛、項強、腰脊痠痛。尺脈和寸脈都長的,是陽明經受病,大約二到三天發病,因為陽明經的脈氣經過鼻旁絡於目,所以會全身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乾,而且睡不著。尺脈和寸脈都弦的,是少陽經受病,大約三到四天發病,因為少陽經的脈氣循行於脅肋,絡於耳,所以會胸脅疼痛、耳聾。

這三條陽經受病,邪氣還沒有深入臟腑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尺脈和寸脈都沉細的,是太陰經受病,大約四到五天發病,因為太陰經的脈氣佈於胃中,絡於咽喉,所以會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。尺脈和寸脈都沉的,是少陰經受病,大約五到六天發病,因為少陰經的脈氣貫通腎臟,絡於肺,繫於舌根,所以會口乾舌燥、口渴。尺脈和寸脈都微弱緩慢的,是厥陰經受病,大約六到七天發病,因為厥陰經的脈氣循行於陰部,絡於肝,所以會煩躁、腹部脹滿、陰囊收縮。

這三條陰經受病,邪氣已經深入臟腑,可以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

《五十八難》中說傷寒有五種:中風、傷寒、濕溫、熱病、溫病。《內經》的《熱病論》就是論述《難經》中第四種傷寒熱病的。用一種熱病的理論來解釋五種傷寒,本來就不相符。叔和依據脈象的不同,將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六經分開,卻不辨別風寒濕熱溫五種邪氣,這是沒有道理的。

他既沒有根據,就將《熱病論》中「一日巨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」的說法,改為一、二日、二、三日、三、四日、四、五日、五、六日、六、七日,介於風、寒、濕、熱之間,既沒有這樣的病症,又增加了「已入於府」、「未入於府」這兩個說法,不知道什麼是「府」?指的是哪條經絡?雖然看得出他費盡心思,但在傷寒的治療上,卻沒有抓住重點。這就是叔和的技倆吧!

如果同時感受兩種寒邪,第一天太陽經受病,同時也得了少陰經的病,就會頭痛、口乾、煩躁、口渴;第二天陽明經受病,同時也得了太陰經的病,就會腹部脹滿、全身發熱、不想吃東西、神志不清;第三天少陽經受病,同時也得了厥陰經的病,就會耳聾、陰囊收縮、厥逆、無法進食、神志不清,六天就會死。如果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都受病,則氣血運行不暢,臟腑不通,就會死亡。

如果沒有同時感受兩種寒邪,也沒有傳變到其他經絡,也沒有感受其他異氣,到第七天太陽經的病邪減弱,頭痛稍微好轉;第八天陽明經的病邪減弱,身體發熱稍減;第九天少陽經的病邪減弱,耳聾能稍微聽到聲音;第十天太陰經的病邪減弱,腹部脹滿減少,想吃東西;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邪減弱,口渴停止,舌乾也好了,還會打噴嚏;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邪減弱,陰囊鬆弛,小腹微微下陷,呼吸也順暢了,病人精神爽朗。如果超過十三天以上,脈象寸口脈都沉陷,那就很危險。

如果再感受其他異氣,轉變成其他疾病,就要根據後來的症狀來治療。

用《熱病論》來解釋傷寒,本來就非常不通。所以同時感受兩種寒邪的病症,只有熱病才有,叔和卻把它寫進去了,而且不知道還有更奇怪的病症。「更不傳經,不加異氣」這八個字,既然沒有傳變到其他經絡,那病邪就始終停留在太陽經。太陽經的病邪消除,就應該痊癒,為什麼還有少陽、陽明、三陰的病症,而且逐日減退呢?所謂的異氣,從下文來看,都是外感六淫邪氣。他把六淫邪氣當作異氣,只是因為他不認識南陽張仲景的原文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