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八 (2)
卷八 (2)
1. 序例
三月四月,或有暴寒,其時陽氣尚弱,為寒所折,病熱猶輕。五月六月,陽氣已盛,為寒所折,病熱則重。七月八月,陽氣已衰,為寒所折,病熱亦微。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,但治有殊耳。
(東垣云:春溫症,水先虧,於水正王(旺)之時,[火]乃動,於火未動之日,則冬時之暖,正春溫之原。乃曰與傷寒大異,為治不同。異於何處?不同何法?不過為下文「冬時伏寒,變為溫病」,先註解腳耳。寒豈變溫哉!又曰此為寒疫,突如其來狀,有頭無腦。病熱,又因暴寒折陽氣所致。
陰陽水火,叔和原不明白,故有此論。先夏至日為溫,後下(夏)至日為暑。溫暑總名熱病。今日熱病與溫暑相似,但治有殊耳。叔和滿[肚]糊疑,亦不知溫暑名熱病也;不知治法,何故有殊耶!)
十五日得一氣,於四時之中,一時有六氣,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。然氣候亦有應至[而](仍)不至,或有未應至而至者,有至而太過者,皆成病氣也。但天地(動)靜,陰陽鼓擊者,各正一氣耳。是以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;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。是以冬至之後,一陽爻升,一陰爻下也;夏至之後,一陽氣下,一陰氣上也。
斯則冬夏二至,陰陽合也。春秋二分,陰陽離也。陰陽交易,人病變焉。此君子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順天地之剛柔也。小人觸冒,必嬰暴疹。須知毒烈之氣,留在何經,而發何病,詳而取之。是以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;夏傷於暑,秋必[痎](病)瘧;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;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;此必然之道,可不審明之!
(一陽爻升,一陰爻降;一陽氣下,一陰氣上。升降上下,於理不通,紐合《易經》,強作解事耳。至於合離,尤為費解。許多陰陽,不過為「人變病焉」「變」字作注耳。既曰觸冒必嬰暴疹,則無留何經、發何病之理矣。既曰寒毒藏於肌膚,變溫變暑,何云而發何病?句句自相矛盾。
《內經》「春傷於風」八句,本言藏氣受傷,非言外感也。春傷於風,春日傷風,木經上升之氣,春日木王(旺),雖傷可支持,至夏日,木氣退不能升,則清氣下注病飧泄。夏傷於暑,夏日寒冷,傷相火暑氣,火傷則陽不舒,至秋天涼,而生痎瘧也。秋傷於濕者,秋日應燥,乃不燥而濕,則燥金困濕亦水類,冬日水王(旺),則金濕而寒生咳嗽也。
冬傷於寒者,冬月寒水氣傷而火動水王(旺)時,則水足制火,至春木王(旺),木火熾而病溫也。叔和欲引證寒變溫之說,牽引上六句,句句解差,並使飧泄痎瘧病原,使人人認差,禍及蒼生,可深浩嘆也。)
傷寒之病,逐日淺深,以施方治。今世人傷寒,或始不早治,或治不對病,或日數久淹,困乃告醫,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,則不中病。皆宜臨(時)消息制方,無不效也。今搜採仲景舊論,錄其[症](證)候、診脈、聲色,對病真方有神驗者,擬防世急也。夫[地土](土地)濕涼高下不同,物性剛柔、飡居亦異,是以黃帝興四方之問,岐伯舉四治之能,以訓後賢,開其未悟者,臨病之工,宜(須)兩審[者]也。
白話文:
[序例]
三月四月,如果遇到突然的寒邪侵襲,此時陽氣還比較弱,容易被寒邪打擊,因此發熱的症狀較輕。五月六月,陽氣已經旺盛,如果被寒邪打擊,發熱的症狀就會比較嚴重。七月八月,陽氣開始衰弱,如果被寒邪打擊,發熱的症狀也會比較輕微。這種疾病的症狀與溫病和暑病相似,但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。
(東垣先生說:春季溫病,體內的水分先不足,在水分最旺盛的時候,火邪才開始活動。如果在火邪未活動之前,就出現類似冬季的溫暖感覺,這就是春季溫病的根源。因此,他認為春季溫病與傷寒大不相同,治療方法也不一樣。到底哪裡不同?治療方法有何不同?這在下文中「冬季伏藏的寒邪,轉變成溫病」的部分會有解釋,這裡先做個註腳。寒邪怎麼會變成溫邪呢!又說這是一種寒邪引起的瘟疫,突然發作,來勢洶洶,症狀不明確。發熱,是因為暴寒傷及陽氣所導致的。
陰陽水火,張仲景(叔和)原本就理解得不夠清楚,所以才會產生這種論述。夏至之前是溫病,夏至之後是暑病。溫病和暑病統稱為熱病。現在的熱病與溫病和暑病相似,但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。張仲景滿腹疑惑,也不知道溫病和暑病都稱為熱病;也不知道治療方法為什麼不同! )
十五天為一個氣候週期,一年四季中,每個季節各有六個氣候,四個季節六個氣候合起來,就稱為二十四氣。但是,氣候有時會遲到或早到,有時會過於強烈,這些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。然而,天地之間的運行,陰陽的消長,每個季節都只有一種主要的氣候。所以,春季的溫暖,會發展成夏季的暑熱;秋季的肅殺之氣,會發展成冬季的寒冷。因此,冬至之後,陽氣開始上升,陰氣開始下降;夏至之後,陽氣開始下降,陰氣開始上升。
因此,冬至和夏至是陰陽交合的時節;春秋二分是陰陽分離的時節。陰陽的消長變化,會影響人體的健康,導致疾病的發生。所以君子在春夏養護陽氣,在秋冬養護陰氣,順應天地間陰陽的變化。小人違逆自然,就會罹患急性傳染病。必須了解毒邪之氣,停留在哪條經絡,會引起什麼疾病,才能對症下藥。因此,春季受風邪侵害,夏季就會腹瀉;夏季受暑邪侵害,秋季就會患痎瘧;秋季受濕邪侵害,冬季就會咳嗽;冬季受寒邪侵害,春季就會患溫病;這是必然的規律,必須仔細研讀明瞭!
(陽氣上升,陰氣下降;陽氣下降,陰氣上升。這種升降的說法,在道理上說不通,是強行套用《易經》的理論來解釋而已。至於陰陽的結合和分離,更是難以理解。許多關於陰陽的說法,不過是為了解釋「人體因此而生病」這個「變」字罷了。既然說違逆自然就會罹患急性傳染病,那麼就沒有毒邪停留在哪條經絡,會引起什麼疾病的道理了。既然說寒邪藏在肌膚,會轉變成溫病和暑病,又怎麼能說它會引起什麼疾病呢?句句自相矛盾。
《內經》「春季受風邪侵害」八句話,原本是說人體內在的氣機受到損傷,並不是說外感風邪。春季受風邪侵害,是指春季受風邪侵害,木氣上升,春季木氣旺盛,雖然受傷但可以支持,到夏季,木氣衰退,不能上升,則清氣下注而導致腹瀉。夏季受暑邪侵害,是指夏季寒冷,傷及相火暑氣,火邪傷及則陽氣不舒暢,到秋天涼爽時,而產生痎瘧。秋季受濕邪侵害,是指秋季應當乾燥,卻不乾燥而潮濕,則燥金受困於濕邪(濕屬水),冬季水氣旺盛,則金濕而寒邪產生咳嗽。
冬季受寒邪侵害,是指冬季寒冷的水氣傷及人體,火氣在水氣旺盛時,則水氣充足抑制火氣,到春季木氣旺盛,木火旺盛而導致溫病。張仲景想要用這些話來證明寒邪可以變成溫邪的說法,結果卻是句句解釋錯誤,甚至連腹瀉、痎瘧的病因都解釋錯誤,讓眾人誤解,禍害蒼生,令人深感痛惜!)
傷寒的病情,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,因此治療方法也應該相應調整。現在很多人得了傷寒,有的起初沒有及時治療,有的治療方法不對症,有的拖延時間太久才就醫,醫生又不按照順序治療,這樣就不能治癒疾病。都應該根據當時的病情變化來調整處方,這樣才能有效。現在我收集整理張仲景的舊論,記錄其證候、診脈、聲音、面色等,以及對症下藥的有效處方,以備急用。因為各地土地的濕度、溫度、高低不同,物性、飲食起居也各不相同,所以黃帝詢問各地的情況,岐伯總結各種治療方法,用以教育後代,啟發那些尚未領悟的人,臨症用藥,必須仔細審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