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八 (2)
卷八 (2)
1. 序例
三月四月,或有暴寒,其時陽氣尚弱,為寒所折,病熱猶輕。五月六月,陽氣已盛,為寒所折,病熱則重。七月八月,陽氣已衰,為寒所折,病熱亦微。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,但治有殊耳。
(東垣云:春溫症,水先虧,於水正王(旺)之時,[火]乃動,於火未動之日,則冬時之暖,正春溫之原。乃曰與傷寒大異,為治不同。異於何處?不同何法?不過為下文「冬時伏寒,變為溫病」,先註解腳耳。寒豈變溫哉!又曰此為寒疫,突如其來狀,有頭無腦。病熱,又因暴寒折陽氣所致。
陰陽水火,叔和原不明白,故有此論。先夏至日為溫,後下(夏)至日為暑。溫暑總名熱病。今日熱病與溫暑相似,但治有殊耳。叔和滿[肚]糊疑,亦不知溫暑名熱病也;不知治法,何故有殊耶!)
十五日得一氣,於四時之中,一時有六氣,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。然氣候亦有應至[而](仍)不至,或有未應至而至者,有至而太過者,皆成病氣也。但天地(動)靜,陰陽鼓擊者,各正一氣耳。是以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;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。是以冬至之後,一陽爻升,一陰爻下也;夏至之後,一陽氣下,一陰氣上也。
斯則冬夏二至,陰陽合也。春秋二分,陰陽離也。陰陽交易,人病變焉。此君子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順天地之剛柔也。小人觸冒,必嬰暴疹。須知毒烈之氣,留在何經,而發何病,詳而取之。是以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;夏傷於暑,秋必[痎](病)瘧;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;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;此必然之道,可不審明之!
(一陽爻升,一陰爻降;一陽氣下,一陰氣上。升降上下,於理不通,紐合《易經》,強作解事耳。至於合離,尤為費解。許多陰陽,不過為「人變病焉」「變」字作注耳。既曰觸冒必嬰暴疹,則無留何經、發何病之理矣。既曰寒毒藏於肌膚,變溫變暑,何云而發何病?句句自相矛盾。
《內經》「春傷於風」八句,本言藏氣受傷,非言外感也。春傷於風,春日傷風,木經上升之氣,春日木王(旺),雖傷可支持,至夏日,木氣退不能升,則清氣下注病飧泄。夏傷於暑,夏日寒冷,傷相火暑氣,火傷則陽不舒,至秋天涼,而生痎瘧也。秋傷於濕者,秋日應燥,乃不燥而濕,則燥金困濕亦水類,冬日水王(旺),則金濕而寒生咳嗽也。
冬傷於寒者,冬月寒水氣傷而火動水王(旺)時,則水足制火,至春木王(旺),木火熾而病溫也。叔和欲引證寒變溫之說,牽引上六句,句句解差,並使飧泄痎瘧病原,使人人認差,禍及蒼生,可深浩嘆也。)
傷寒之病,逐日淺深,以施方治。今世人傷寒,或始不早治,或治不對病,或日數久淹,困乃告醫,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,則不中病。皆宜臨(時)消息制方,無不效也。今搜採仲景舊論,錄其[症](證)候、診脈、聲色,對病真方有神驗者,擬防世急也。夫[地土](土地)濕涼高下不同,物性剛柔、飡居亦異,是以黃帝興四方之問,岐伯舉四治之能,以訓後賢,開其未悟者,臨病之工,宜(須)兩審[者]也。
白話文:
序例
三四月時,偶有突然的寒冷,此時人體陽氣尚且薄弱,若被寒氣侵襲,引發熱病的症狀較輕。五六月時,陽氣已旺盛,若受寒氣所傷,熱病則較為嚴重。七八月時,陽氣開始衰退,此時受寒而引發的熱病症狀也較輕微。這類病症與溫病、暑病相似,但治療方法有所不同。
(李東垣說:春溫之症,是因體內陰水先不足,在腎水本應旺盛之時,心火反而亢動;若火氣未動,則冬季的暖氣反而成為春溫的根源。他認為春溫與傷寒差異極大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究竟差異在哪?有何不同療法?不過是為下文「冬季伏寒轉為溫病」預先註解罷了。寒氣怎會變成溫病?他又稱此為「寒疫」,病狀突然而來,混亂無序。熱病是因突發寒氣損傷陽氣所致。)
陰陽水火的關係,王叔和原本就未能釐清,因此才有這番議論。夏至之前發病為溫病,夏至之後則屬暑病。溫病與暑病統稱熱病。現今所謂的熱病與溫暑症狀相似,但治法不同。王叔和滿腹疑惑,甚至不知溫暑即熱病的別稱;既然不明治法,又何以斷定兩者有異?
每十五日形成一節氣,四季中各含六節氣,共二十四節氣。然而氣候可能應至而未至,或未至卻提早來臨,或過於強烈,這些偏差皆可致病。天地運行與陰陽互動,各自遵循規律。春季的溫暖醞釀夏季的暑熱;秋季的肅殺轉為冬季的嚴寒。冬至後陽氣漸升,陰氣漸降;夏至後陽氣漸衰,陰氣漸盛。
因此,冬至與夏至是陰陽交替之時,春分與秋分則是陰陽分離之際。陰陽變動之際,人體易生疾病。智者於春夏滋養陽氣,秋冬調補陰陰,順應天地剛柔之勢;愚者若不慎觸犯邪氣,必罹急病。須辨明邪毒留滯的經絡與引發的病徵,精準治療。
春季受風邪,夏季易腹瀉;夏季傷暑氣,秋季易發瘧疾;秋季染濕邪,冬季多咳嗽;冬季感寒邪,春季易患溫病——此乃必然之理,務必明察!
(所謂「陽爻升、陰爻降」「陽氣下、陰氣上」,理論紊亂,勉強附會《易經》罷了。至於陰陽分合之說,更令人費解。諸多陰陽論述,實為「人體病變」鋪墊。既說觸冒邪氣必致急病,又談邪氣留存何經,豈非矛盾?若寒毒潛伏肌膚可轉為溫病或暑病,何以斷言致病機轉?處處自相牴觸。)
傷寒病情隨日遞變,須依階段施治。現今患者或延誤就醫,或誤治,或拖延日久才求診,醫者若不按病程用藥,難見成效。應隨證調整處方,方能見效。現整理張仲景舊論,記錄其症候、脈象、聲色特徵及高效驗方,以備急用。
各地水土寒濕燥暖不同,物產性質與飲食起居各異。黃帝因而請教四方習俗,岐伯列舉四時治法,啟迪後世醫者。臨床診療時,須審慎考量地域與體質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