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經解》~ 卷七 (13)
卷七 (13)
1. 差後復症
傷寒差以後,更發熱[者],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者,以汗解之,脈沉者,以下解之。
(傷寒者,中風症也。差後更熱,餘邪未清,勞而復熱也。小柴胡湯,和解少陽,以利三陽之樞也。更熱而脈浮,浮主風,故以汗解其風。更熱而脈沉,沉主食,故以下解之也。)
傷寒後脈沉,沉者,內實也,下[解之](之解),宜大柴胡湯。
(此節,承上文。以脈沉者,出下解之方也。脈沉為食滯,故曰內實,宜大柴胡湯。柴胡以利三陽之樞,大黃以去其食也。
大病差後,喜唾,久不了了,[胃](胸)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
(大病者,傷寒也。差後喜唾,胃寒而清水泛上也。久不了了,胃為陽明,陽虛不明,故遇事不了了也。所以為胃上有寒,溫以理中丸也。)
大病差後,從腰以下有水氣者,牡蠣澤瀉散主之。
(大病,濕症也。濕傷於下,差後餘邪未解,故腰以下有水氣也。牡蠣澤瀉散,壯腎祛水也。)
牡蠣澤瀉散
牡蠣(熬),澤瀉,海藻,商陸,葶藶,[括](栝)蔞根,蜀漆(等分)
上七味,異搗下篩為散,更入臼中治之。白者飲和服方寸匕,小便利,止後服。
(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。澤瀉、葶藶、商陸,利水也。牡蠣、海藻,咸可壯腎。花粉潤肺,以通水道。蜀漆壯神,使水不乘心也。)
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[者],竹葉石[羔](膏)湯主之。
(傷寒者,春溫夏暑症也。解後虛羸少氣者,溫暑陰虛火盛,壯火食氣,氣少而瘦也。火盛,故炎上欲吐。竹葉石羔湯以清之。)
竹葉石羔湯
竹葉(二把),石[羔](膏)(一斤),半夏(半升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),麥冬(一升),粳米(半升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內米,煮米熟湯成,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(竹葉、石[羔](膏)以清胃,人參、甘草、粳米以補元,麥冬以生津,半夏以止欲吐。胃清氣充,而不虛瘦矣。)
大病差後,勞復者,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。[若有宿食者,加大黃如[博](搏)棋子五六枚。]
(大病,亦溫暑症也。差後勞復,病愈後,多食食肉,勞倦而復病也。枳實梔子豉湯,清熱以消滯也。宿食,食多不消而宿也。加大黃下其食也。)
枳實梔子豉湯
枳實(炒,三枚),梔子(十四枚),香豉(一升)
上三味,以清漿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內梔子枳實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四五沸,去渣。溫分再服,覆取微似汗。
(梔子清熱,枳實消滯,香豉發表,使邪分散也。)
病人脈已解,而日暮微煩,以病新差,人強與谷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煩,損谷則愈。
(溫暑脈解,脈不數疾也。日暮,陽明旺時也。微煩者,胃強則脾陰弱,是以煩也。脾虛不能健運,人強與飲食,食而不化,長氣於陽而胃強。損其谷,谷入少,則胃不強而愈也。)
白話文:
差後復症
傷寒病癒後又發熱的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若脈象浮,則用發汗法解除;若脈象沈,則用瀉下法解除。
(傷寒即中風症狀。病癒後又發熱,是因餘邪未清或勞累所致。小柴胡湯能調和少陽經,疏通三陽樞紐。發熱且脈浮,浮脈主風邪,故用發汗法祛風;發熱且脈沈,沈脈主積食,故用瀉下法化解。)
傷寒後脈沈,表示體內有實滯,宜用大柴胡湯瀉下。
(此段承接上文,針對脈沈者提出瀉下療法。脈沈代表食滯,故稱內實,適用大柴胡湯。柴胡疏通三陽,大黃清除積食。)
重病癒後常吐口水、久未痊癒,是因胃部有寒氣,宜用理中丸溫補。
(重病指傷寒。病癒後頻吐口水,是胃寒導致清水上泛;久未痊癒因胃屬陽明經,陽氣虛弱致精神不清。故用理中丸溫補胃寒。)
重病癒後腰以下有水腫者,用牡蠣澤瀉散治療。
(重病屬濕症。濕邪侵襲下身,病癒後餘邪未消,故腰以下水腫。牡蠣澤瀉散能補腎利水。)
牡蠣澤瀉散
牡蠣(熬)、澤瀉、海藻、商陸、葶藶、栝蔞根、蜀漆(等分)
將七味藥分別搗碎過篩,再混合研磨。用米湯送服一匙,小便通利後停藥。
(腰以下水腫應利小便。澤瀉、葶藶、商陸利水;牡蠣、海藻鹹味補腎;花粉潤肺通水道;蜀漆安神防水氣犯心。)
傷寒痊癒後體虛氣短、氣逆想吐者,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
(傷寒屬春溫夏暑症。痊癒後虛弱氣短,是因溫暑耗陰致火旺傷氣;火氣上衝故欲吐。竹葉石膏湯可清熱。)
竹葉石膏湯
竹葉(二把)、石膏(一斤)、半夏(半升)、人參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麥冬(一升)、粳米(半升)
七味藥加水煮沸後去渣,加米煮至熟透,去米後溫服,每日三次。
(竹葉、石膏清胃熱;人參、甘草、粳米補元氣;麥冬生津;半夏止吐。胃熱清除、氣血充足則虛弱自癒。)
重病癒後因勞累復發者,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。若有積食,可加大黃五六枚。
(重病屬溫暑症。痊癒後因過食或勞累復發,此湯可清熱消滯。積食不化則加大黃瀉下。)
枳實梔子豉湯
枳實(炒,三枚)、梔子(十四枚)、香豉(一升)
三味藥用酸漿水煮沸後加入梔子、枳實,再下豆豉煮滾去渣。分兩次溫服,蓋被微發汗。
(梔子清熱,枳實消滯,豆豉發散邪氣。)
病人脈象已正常,但傍晚輕微煩躁,是因病初癒時勉強進食,脾胃尚弱無法消化,減少食量即可痊癒。
(溫暑症脈象平穩。傍晚陽明經氣旺,胃強脾弱故煩躁。脾虛不運化時強行進食,會加重胃火。減少飲食則胃火自消而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