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15)
傷寒來蘇集卷四 (15)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陽明病,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[脈證全同五苓,彼以太陽寒水利於發汗,汗出則膀胱氣化而小便行,故利水之
中,仍兼發汗之味,此陽明燥土最忌發汗,汗之則胃亡津液,而小便更不利,所
以利水之中,仍用滋陰之品,二方同為利水,太陽用五苓者,因寒水在心下,故
有水逆之證,桂枝以散寒,白朮以培土也,陽明用豬苓者,因熱邪在胃中,故有
自汗證,滑石以滋土,阿膠以生津也,散以散寒,湯以潤燥,用意微矣。
二方皆是散飲之劑,太陽轉屬陽明者,其渴尚在上焦,故仍用五苓入心而生津,
陽明自病而渴者,本於中焦,故又藉豬苓入胃而通津液。
陽明病,汗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,以汗多,胃中燥,豬苓湯復利其小故也。
[陽明病,重在亡津液,飲水多而汗不多,小便不利者,可與豬苓湯利之,若汗
出多,以大便燥,飲水多,即無小便,不可利之,不知豬苓湯本為陽明飲多而用,
不為陽明利水而用也,不可與豬苓湯,即屬腑者不令溲數之意,以此見陽明之用
豬芩,亦仲景不得已之意矣,汗多而渴,當白虎湯,胃中燥,當承氣湯,其在言
外。
少陰病,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者,豬膚湯主之。
少陰下利,下焦虛矣,少陰脈循喉嚨,其支者,出絡心注胸中,咽痛胸滿心煩者,
腎火不藏,循經而上走於陽分也,陽併於上,陰併於下,火不下交於腎,水不上
承於心,此未濟之象,豬為水畜,而津液在膚,君其膚以除上浮之虛火,佐白蜜
白粉之甘,瀉心潤肺而和脾,滋化源,培母氣,水升火降,上熱自除而下利止矣。
豬膚湯,
豬膚〔一兩〕,
右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渣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熬香,和合相得,
溫分六服。
附咽痛諸方,
少陰病,二三日,咽痛者,可與甘草湯,不差者,與桔梗湯。
[但咽痛,而無下利胸滿心煩等證,但甘以緩之足矣,不差者,配以桔梗,辛以
散之也,其熱微,故用此輕劑耳。
甘草湯,
甘草〔二兩〕,
右一味,以水三,煮取一升半,去渣,分溫再服。
桔梗湯,
甘草、桔梗〔各二兩〕,
餘同前法。
少陰病,咽中痛,半夏散及湯主之。
半夏散,
半夏、桂枝、甘草,
右三味,各等分,各搗篩已,合治之,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二服,若不能散服,
以水一升,煎七沸,內散方寸匕,更煮三沸,下火令少冷,少少嚥之。
[此必有惡寒欲嘔證,故加桂枝以散寒,半夏以除嘔,若夾相火,則辛溫非所宜
矣。
少陰病,嘔而咽中傷,生瘡不能語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。
苦酒湯,
半夏〔十四枚洗破如棗核大〕、雞子〔一枚去黃存留殼中〕,
右二味,內半夏,苦酒著雞子內,以雞子置刀鐶中,安火上,令三沸,去渣,少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四》:
陽明病
若出現脈浮、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順暢的症狀,應使用豬苓湯治療。
(與五苓散證的脈象和症狀相似,但五苓散用於太陽寒水證,需藉發汗使膀胱氣化而利小便,故方中兼含發汗成分;而陽明燥熱證最忌發汗,發汗會耗損胃中津液,加重小便不利,因此豬苓湯在利水同時加入滋陰藥物。兩方雖同為利水,但五苓散因寒水停滯心下,用桂枝散寒、白朮健脾;豬苓湯則因熱邪在胃,用滑石清熱、阿膠生津。一者散寒,一者潤燥,用意精微。)
兩方皆能化解水飲,若太陽病轉為陽明病而口渴仍在上焦,可用五苓散生津;若陽明病本身導致中焦燥渴,則用豬苓湯通調津液。
注意:陽明病若汗多且口渴,不可用豬苓湯,因汗多已耗胃津,再利小便會加重燥熱。此時應依證選用白虎湯(清熱生津)或承氣湯(瀉熱通便)。
少陰病
若腹瀉伴隨咽喉痛、胸悶、心煩,應使用豬膚湯。
(少陰腹瀉顯示下焦虛弱,腎火不藏而循經上炎,導致上熱下寒。豬膚為水性,能滋陰降虛火,佐以白蜜、白粉甘潤和中,使水火既濟,上熱消而腹瀉止。)
豬膚湯方
豬膚一兩,加水煮沸後取汁,加入白蜜、白粉熬香,分六次溫服。
附:咽痛相關方劑
-
甘草湯
少陰病初期單純咽痛,用甘草緩解;未癒者可加桔梗辛散。
(甘草二兩,水煎分服。) -
桔梗湯
甘草、桔梗各二兩,煎服法同前。 -
半夏散及湯
咽痛伴惡寒欲嘔者,用半夏、桂枝、甘草等分研末,以米湯送服;或煎湯緩緩嚥下。 -
苦酒湯
咽痛潰瘍、失聲者,用半夏浸苦酒(醋)後與蛋清同煮,去渣含嚥。
(以上方劑需依具體症狀選用,熱證輕重用藥有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