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四 (14)
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
白通湯,

蔥白〔四莖〕、乾薑〔一兩〕、附子〔一枚去皮生用〕。

右三味,水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分溫再服。

白通加豬膽汁湯

[本方加人尿〔五合〕、豬膽汁〔一合〕,

和合相得,分溫再服。無豬膽汁亦可服,蔥辛溫而莖白,通肺以行營衛陰陽,故

能散邪而通陽氣,率領薑附,入陽明而止利,入少陰而生脈也,附子生用,亦取

其勇氣耳,論中不及人尿,而方反云無豬膽汁亦可服者,以人尿鹹寒,宜達下焦,

亦能止煩除嘔矣。

下利手足逆冷,無脈者,灸之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死。

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

[此不嘔不煩,不須反佐而服白通,外灸少陰及丹田氣海,或可救于萬一。
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
[此病發於陰,熱為在裏,與二三日無裏證,而熱在表者不同,按少陰受病,當

五六日發,然發於二三日居多,二三日背惡寒者,腎火衰敗也,必溫補以益陽,

反發熱者,腎水不藏也,宜微汗以固陽,口燥咽乾者,腎火上走空竅,急下之以

存津液,此心中煩不得臥者,腎火上攻於心也,當滋陰以涼心腎。

黃連阿膠湯,

黃連〔四兩〕、阿膠〔三兩〕、黃芩、芍藥〔各二兩〕、雞子黃〔三枚〕,

右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三物,取二升,去渣,內阿膠烊盡,少冷,內雞子黃攪

令相得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[雞感巽化,得心之母氣者也,黃稟內,南方火色,率芍藥之酸,入心而斂神明,

引芩連之苦,入心而清壯火,驢皮被北方水色,入通於腎,濟水性急趨下,內合

於心,與之相溶而成膠,是火位之下,陰精承之,凡位以內為陰,外為陽,色以

黑為陰,赤為陽,雞黃赤而居內,驢皮黑而居外,法坎官陽內陰外之象,因以制

壯火之食氣取。

少陰病,下利六七日,欬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

[少陰病,但欲寐,心煩而反不得臥,是黃連阿膠證也,然二三日心煩是實熱,

六七日心煩是虛煩矣,且下利而熱渴,是下焦虛,不能制水之故,非芩連芍藥所

宜,欬嘔煩渴者,是腎水不升,下利不眠者,是心火不降耳,凡利水之劑,必先

上升而後下降,故用豬苓湯主之,以滋陰利水,而升津液,斯上焦如霧,而欬渴

除,中焦如漚,而煩嘔靜,下焦如瀆,而利自止矣。

豬苓湯,

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滑石、阿膠〔各一兩〕,

右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內阿膠烊盡,溫服七合,日一服。

[五味皆潤下之品,為少陰樞機之劑,豬苓阿膠,黑色通腎,理少陰之本也,茯

苓滑石,白色通肺,滋少陰之源也,澤瀉阿膠,鹹先入腎,壯少陰之體,二苓滑

石,淡滲膀胱,利少陰之用,故能升水降火,有治陰和陽,通理三焦之妙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四》:

白通湯
材料:蔥白四根、乾薑一兩、生附子一枚(去皮)。
做法:將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,煮至剩一升,過濾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
白通加豬膽汁湯
於上方加入人尿五合、豬膽汁一合,混合均勻後分兩次溫服。若無豬膽汁亦可服用。蔥白性辛溫,能通肺氣、調和營衛陰陽,幫助驅散邪氣、通暢陽氣,引導乾薑與附子發揮作用,進入陽明經止瀉,入少陰經促進脈象恢復。生附子取其強效,原文未提人尿,但方中註明無豬膽汁仍可服,因人尿性鹹寒,能通達下焦,止煩嘔。

症狀與預後

  • 腹瀉、手腳冰冷、無脈搏者,灸後仍不回暖或脈搏未恢復並出現微喘,預後不良。
  • 腹瀉後脈搏消失、手腳冰冷,若一天內脈搏恢復、手腳轉暖則可生還,否則預後不良。
    (此類無嘔吐煩躁者,可直接服白通湯,配合灸少陰經及丹田氣海穴,或有輓救可能。)

黃連阿膠湯(少陰病心煩失眠)
適用於少陰病二三日後心煩失眠,此為腎火上升擾心,需滋陰涼血。
材料:黃連四兩、阿膠三兩、黃芩二兩、芍藥二兩、雞子黃三枚。
做法:先煮黃連、黃芩、芍藥,取二升藥汁,去渣後加入烊化阿膠,稍冷後拌入雞子黃,每日三次,每次七合。
(雞子黃屬火性,引芍藥之酸入心斂神,助黃芩黃連清熱;阿膠為水性,滋腎濟心,調和陰陽。)

豬苓湯(少陰病下利咳嘔口渴)
適用於少陰病六七日後下利、咳嘔、口渴、心煩失眠,此因腎水不升、心火不降,需滋陰利水。
材料: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滑石、阿膠各一兩。
做法:先煮前四味,取二升藥汁,加入烊化阿膠,每日一次,每次七合。
(諸藥性潤下,豬苓阿膠色黑入腎調本,茯苓滑石色白入肺滋源,澤瀉助腎,二苓滑石利膀胱,共奏調和三焦之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