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四 (13)
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
得眠,虛邪獨據陽熱分也,夜而安靜,知陰不虛也,不嘔渴,是無裏熱,不惡寒

頭痛是無表證,脈沉微,是純陰無陽矣,身無大熱,表陽將去矣,幸此微熱未除,

煩躁不寧之際,獨在乾薑生附,以急回其陽,此四逆之變劑也。

乾薑附子湯

乾薑〔一兩〕、附子〔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〕,

右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頓服。

下之後復發汗,必振寒,脈微細,所以然者,內外俱虛故也。

[內陽虛,故脈微細,外陽虛,故振慄惡寒,即乾薑附子證。

右論四逆加減證。

吳茱萸湯證

少陰病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
[少陰病吐利,煩躁四逆者死,四逆者,四肢厥冷,兼臂脛而言,此云手足,是

指指掌而言,四肢之陽猶在,歧伯曰,四末陰陽之會,氣之大路也,四街者,氣

之經絡也,絡絕則經通,四末解則氣從合,故用吳茱萸湯以溫之,吐利止而煩躁

除,陰邪入於合者,更得從陽而出乎井矣。

乾嘔,吐涎沬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,不頭痛者,半夏乾薑湯主之。

[嘔而無物,胃虛可知矣,吐惟涎沬,胃寒可知矣,頭痛者,陽氣不足,陰寒得

以乘之也,吳茱萸湯溫中益氣,升陽散寒,嘔痛盡除矣,乾嘔吐涎是二證,不是

並見。

食穀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,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

[胃熱則消穀善饑,胃寒則水穀不納,食穀欲嘔,固是胃寒,服湯反劇者,以痰

飲在上焦為患,嘔盡自愈,非謂不宜服也,此與陽明不大便,服柴胡湯胃氣因和

者不同。

吳茱萸湯

吳茱萸〔一升湯先七次〕、人參〔三兩〕、生薑〔六兩〕、大棗〔十二枚〕,

水七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[吳萸溫中散寒,則吐利可除,人參安神定志,則煩躁可止,薑棗調和營衛,則

手足自溫,頭痛自瘳矣。

諸嘔穀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

反胃嘔吐者,大半夏湯主之。

反胃吐而渴欲飲水者,茯苓澤瀉湯主之。

茯苓澤瀉湯

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澤瀉、甘草、生薑,

乾嘔噦,若手足厥者,橘皮湯主之。

橘皮湯

橘皮,生薑。

嘔逆者,橘皮竹茹湯主之。

橘皮竹茹湯,

橘皮、竹茹、大棗、生薑、甘草、人參。

少陰病下利,脈微者,與白通湯,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

湯主之,服湯後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

[下利脈微,是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也,與白通湯以通其陽,補虛卻寒而制水,

服之利仍不止,便厥逆,反無脈,是陰盛格陽也,如乾嘔而煩,是陽欲通而不得

通也,豬者水畜,屬少陰也,膽者甲木,從少陽也,法當取豬膽汁之苦寒為反佐,

加入白通湯中,從陰引陽,則陰盛格陽者,當成水火既濟矣,脈暴出者,孤陽獨

行也,故死,微續者,少陽初生也,故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四》:

能入睡,說明虛邪僅佔據陽熱部分;夜間安靜,可知陰氣不虛;不嘔吐、不口渴,表示無內熱;不畏寒、無頭痛,則無表證。脈象沈微,是純陰無陽之象;身體無明顯發熱,顯示表陽即將消散。所幸尚有輕微余熱未退,在煩躁不安時,唯賴乾姜與生附子急速輓回陽氣,此為四逆湯的變通方劑。

乾姜附子湯
乾姜(一兩)、附子(一枚,去皮生用切八片)。
以上兩味藥,以三升水煮至一升,去藥渣後一次服下。

若誤用攻下後又發汗,必會寒戰,脈象微細。此因內外陽氣俱虛所致——內陽虛故脈微細,外陽虛故顫抖惡寒(即乾姜附子湯證)。

吳茱萸湯證
少陰病患者嘔吐下利、手足冰冷、煩躁至極,用吳茱萸湯主治。

若干嘔、吐涎沫並頭痛,用吳茱萸湯;若無頭痛,則用半夏乾姜湯。
(乾嘔無物為胃虛,吐涎沫為胃寒,頭痛因陰寒上乘。吳茱萸湯溫中散寒,可解嘔痛。)

進食後欲嘔屬陽明胃寒證,宜吳茱萸湯;若服藥後嘔吐加劇,則為上焦痰飲所致,待痰飲吐盡自愈,並非方藥不對證。

吳茱萸湯
吳茱萸(一升,沸水洗七次)、人參(三兩)、生薑(六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以七升水煮取二升,每次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(吳茱萸散寒止吐利,人參安神除煩躁,姜棗調和營衛,緩解手足冷與頭痛。)

其他方劑

  • 嘔吐無法進食:小半夏湯
  • 反胃嘔吐:大半夏湯
  • 反胃嘔吐且渴欲飲水:茯苓澤瀉湯(茯苓、桂枝、白術、澤瀉、甘草、生薑)
  • 乾嘔呃逆伴手足冷:橘皮湯(橘皮、生薑)
  • 嘔逆:橘皮竹茹湯(橘皮、竹茹、大棗、生薑、甘草、人參)

白通湯證
少陰病下利脈微者用白通湯;若利不止、四肢厥冷、無脈、乾嘔煩躁,改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。服藥後脈突然暴出者危,脈漸恢復者生。
(下利脈微因下焦虛寒,白通湯溫陽制水;若出現陰盛格陽,需加豬膽汁苦寒反佐,從陰引陽。脈暴出為孤陽外脫,脈漸續為生機復現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