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12)
傷寒來蘇集卷四 (12)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六銖〕、芍藥、知母〔十八銖〕、天冬〔去心〕、桂枝〔去皮〕、乾薑、甘草〔炙〕、
石膏〔碎綿裏〕、白朮、茯苓〔各六錢〕,
右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沬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分
溫三服,相去如炊三斗米頃,令盡汗出愈。
手足厥冷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[上篇論外熱內寒,兼吐利嘔逆煩躁等證,此篇但論厥陰脈證,雖無外衛之微陽,
亦未見內寒諸險證也。
當歸四逆湯
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〔各三兩〕、甘草〔炙〕、通草〔各二兩〕、大棗〔二
十五枚擘,一法十二枚〕,
右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[此條證為在裏,當是四逆本方加當歸,如茯苓四逆之例,若反用桂枝湯攻表,
誤矣,既名四逆湯,豈得無薑附。
若其人內有久寒者,宜當歸四逆,加吳茱萸生薑湯。
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
[即前方加,吳茱萸〔一兩〕、生薑〔半斤切片〕,
右九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和煮,取五升,去渣,溫分五服。
[此本是四逆與吳茱萸相合而為偶方也,吳萸配附子,生薑佐乾薑,久寒始去。
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,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
[手足六經之脈,皆自陰傳陽,自陽傳陰,陰氣勝,則陽不達於四肢,故為寒厥。
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虛家亦然。
[熱厥者,有可下之理,寒厥為虛,則宜溫補。
傷寒五六日,不結胸,腹濡脈虛,復厥者,不可下,此為亡血,下之死。
[其脈空虛,此無血也。
病者,手足厥冷,言我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。
[關元在臍下三寸,小腸之募,三陰任脈之會,宜灸之,按此二條,當知結胸證
有熱厥者。
傷寒脈促,手足厥者,可灸之。
[促為陽脈,亦有陽虛而促者,亦有陰盛而促者,要知促與結,皆代之互文,皆
是虛脈,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,故灸之。
傷寒六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,煩躁,灸厥陰,厥不還者死。
[厥陰肝脈也,應春生之氣,故灸其五俞而陽可回也。
右論厥陰脈證。
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[未經汗下而煩躁,為陽盛,汗下後而煩躁,是陽虛,汗多既亡陽,下多又亡陰,
故熱仍不解,薑附以回陽,參苓以滋陰,則煩躁止而外熱自除,此又陰陽雙補法。
茯苓四逆湯
茯苓〔四兩〕、人參〔一兩〕、附子〔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〕、甘草〔二兩炙〕、
乾薑〔一兩五錢〕,
右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渣溫服七合,日二服。
下後復發汗,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
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[當發汗而反下之,下後不解,復發其汗,汗出而裏陽將脫,故煩躁也,晝日不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四》:
方劑與用法:
- 麻黃湯加減方
- 藥材:麻黃(六銖)、芍藥、知母(十八銖)、天冬(去心)、桂枝(去皮)、乾薑、甘草(炙)、石膏(碎後以棉布包裹)、白朮、茯苓(各六錢)。
- 製法:將十四味藥材以一斗水煮沸,先煮麻黃一兩沸,去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三升,去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服藥間隔約煮三斗米的時間,令全身出汗即可痊癒。
- 當歸四逆湯
- 適用症狀:手足冰冷、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。
- 藥材: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(各三兩)、甘草(炙)、通草(各二兩)、大棗(二十五枚,或十二枚)。
- 製法:七味藥以八升水煮至三升,去渣後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- 註解:此方為四逆湯基礎上加當歸,若誤用桂枝湯發汗則錯誤。若患者體內有長期寒氣,可加吳茱萸、生薑。
-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
- 藥材:上述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(一兩)、生薑(半斤切片)。
- 製法:九味藥以水六升、清酒六升混合煮沸,取五升去渣,分五次溫服。
病理與治療原則:
- 厥證(手足冰冷):因陰陽之氣無法順接所致,寒厥屬虛寒,不可用瀉下法,應溫補;熱厥則可考慮瀉下。
- 誤治處理:若傷寒誤用瀉下或發汗後仍煩躁,屬陽虛,可用茯苓四逆湯(茯苓、人參、附子、甘草、乾薑)雙補陰陽。
- 特殊情況:
- 脈搏微弱、手足冰冷且煩躁者,可灸厥陰經穴位;若灸後仍不回暖則預後不良。
- 脈搏急促但手足冰冷者,亦可施灸。
簡要方劑補充:
- 乾薑附子湯:用於誤治後晝夜煩躁、脈沈微,以乾薑、附子回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