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四 (10)
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
便用人參,汗後身疼,脈沉遲者,便加人參,此脈遲而利清穀,且不煩不欬,中

氣大虛,元氣已脫,但溫不補,何以救逆乎,觀茯苓四逆之煩躁,且以人參,況

通脈四逆,豈得無參,是必因本方之脫落而成之耳。

此是傷寒證,然脈浮表熱,亦是病發於陽,世所云漏底傷寒也,必其人胃氣本虛,

寒邪得以直入脾胃,不犯太少二陽,故無口苦咽乾頭眩項強痛之表證,然全賴此

表熱,尚可救其裏寒。

下利清榖,不可攻表,汗出必脹滿。

[裏氣大虛,不能藏精而為陽之守,幸表陽之尚存,得以衛外而為固,攻之更虛

其表,汗生於榖,汗出陽亡,藏寒而生滿病也。

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,先溫其裏。

傷寒下之後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裏,宜四逆湯。

[下利是裏寒,身痛是表寒,表宜溫散,裏宜溫補,先救裏者,治其本也。

病發熱頭疼,脈反沉,若不差,身體疼痛,當救其裏,宜四逆湯。

[此太陽麻黃湯證,病為在表,脈當浮而反沉,此為逆也,若汗之不差,即身體

疼痛不罷,當憑其脈之沉而為在裏矣,陽證見陰脈,是陽消陰長之兆也,熱雖發

於表,為虛陽,寒反據於裏,是真陰矣,必有裏證伏而未見,藉其表陽之尚存,

乘其陰之未發,迎而奪之,庶無吐利厥逆之患,裏和而表自解矣。

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故脈有餘,而證不足,則從證,證有餘,而脈不足,則從

脈,有餘可假,而不足為真,此仲景心法。

大汗,若大下利,而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

[大汗則亡陽,大下則亡陰,陰陽俱虛,故厥冷,但利非清穀,急溫之,陽回而

生可望也。

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,厥逆而惡寒者,四逆湯主之。

[治之失宜,雖大汗出而熱不去,惡寒不止,表未除也,內拘急而下利,裏寒已

發,四肢疼而厥冷,表寒又見矣,可知表熱裏寒者,即表寒亡陽者矣。

嘔而脈弱,小便復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

[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證,此脈弱而微熱,非相火明矣,內無熱,故小便利,表

寒虛,故見厥,是膈上有寒飲,故嘔也,傷寒以陽為主,陽消陰長故難治。

既吐且利,小便復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主

之。

[吐利交作,中氣大虛,完穀不化,脈微欲絕,氣血喪亡矣,小便復利而大汗出,

是門戶不要,玄府不閉矣,所幸身熱未去,手足不厥,則衛外之陽,諸陽之本猶

在,脈尚未絕,有一線之生機,急救其裏,正勝而邪可卻也。

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

[此吐利非清穀汗出不大,而脈不微弱,賴此發熱之表陽,助以四逆而溫裏,尚

有可生之望。

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藏有寒故也,當溫之,宜四逆輩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四》:

當出現脈象沈遲、腹瀉完穀不化,且無心煩咳嗽等症狀時,表示中氣極度虛弱、元氣耗散,此時若僅用溫熱藥而不補益,如何輓救危症?對照茯苓四逆湯證出現煩躁時尚需用人參,更何況通脈四逆湯證,豈能缺人參?應是原方文字脫漏所致。

此屬傷寒病症,雖脈浮表熱屬「病發於陽」,即俗稱「漏底傷寒」。患者必因胃氣素虛,寒邪直中脾胃而未波及少陽、太陽,故無口苦咽乾、頭暈頸強等表證。此時全賴表熱未退,方能輓救裏寒。

腹瀉完穀不化時不可發汗解表,否則汗出必致腹脹滿(因裏氣極虛無法固護陽氣,幸表陽尚存能維持衛外功能。若誤攻其表,汗出陽亡,臟寒則生脹滿)。

若見腹瀉腹脹兼身痛,當先溫裏(腹瀉屬裏寒,身痛屬表寒。表證宜溫散,裏證宜溫補,救裏為治本之道)。

傷寒誤下後持續腹瀉完穀不化且身痛者,急當救裏,宜用四逆湯。

發熱頭痛卻見脈沈,若未緩解而身痛持續,亦當救裏用四逆湯(此本屬太陽麻黃湯證,脈當浮反沈屬逆象。若發汗未癒,應據脈沈斷為裏證。陽證見陰脈乃陽衰陰盛之兆,表熱實為虛陽,裏寒方為真陰。須趁表陽尚存時急溫其裏,以防吐瀉厥逆)。

邪氣侵襲必因正氣虛,故脈證不符時:脈盛證虛從證,證盛脈虛從脈。假象可辨,真虛難掩,此為仲景辨證心法。

大汗或嚴重腹瀉導致四肢冰冷者,用四逆湯(大汗亡陽,大瀉亡陰,陰陽兩虛故厥冷。若非完穀不化,急溫尚有生機)。

大汗後熱不退、腹內拘急、四肢疼痛、腹瀉厥冷惡寒者,用四逆湯(誤治致表熱不退、裏寒已現,表裏俱寒實為亡陽之兆)。

嘔吐脈弱、小便清長、微熱厥冷者難治,用四逆湯(此非少陽證,乃膈上寒飲致嘔,陽衰陰盛故危重)。

吐瀉不止、小便失禁、大汗出、完穀不化、內寒外熱、脈微欲絕者,用四逆湯(氣血將脫,幸身熱未退、手足未厥,急溫裏尚有生機)。

吐瀉汗出、發熱惡寒、四肢拘急厥冷者,用四逆湯(若未至完穀不化、脈未極微,藉表陽未絕配合溫裏,或可輓回)。

腹瀉不渴屬太陰臟寒,當用四逆湯之類溫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