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9)
傷寒來蘇集卷四 (9)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悸者加茯苓。腹中痛,虛者加人參。腹滿者去朮,加附子一枚。
霍亂轉筋,吐利不止,頭目昏眩,四肢逆冷,須臾不救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腹中
㽲痛,吐利之後,甚則轉筋,此兼風也,手足厥冷,氣少脣青,此兼寒也,身
熱煩渴,氣粗口燥,此兼暑也,四肢重著,骨節煩疼,此兼溼也。風暑合病,宜
石膏理中湯。暑溼相搏,二香散主之。夏月中暑霍亂者,香薷飲主之,桂苓白朮
湯亦可。
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[本證與真武不同,彼以四肢沉重疼痛,是為有水氣,此使膿血,是為有火氣矣,
盍不清火,反用溫補,蓋治下焦水氣,與心下水氣不同法,下焦便膿血,與心下
痛,心中煩,亦應異治也,心為離火,而真水居其中,法當隨其勢之潤下,故用
苦寒以洩之,坎為水而真火居其中,法當從其性之炎上,故用苦溫以發之,火鬱
於下,則剋庚金,火炎於上,則生戊土,五行之理,將來者進,已往者退,土得
其令,則火退位矣,水歸其職,腹痛自除,膿自自清,小便自利矣,故制此方,
不清火,不利水,一惟培土,又全賴乾薑轉旋,而石脂秔米,得收平成之績也,
名桃花者,取春和之義,非徒以色言耳。
桃花湯
赤石脂〔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用〕,乾薑〔一兩〕、秔米〔一升〕。
[石脂性濇以固脫,色赤以和血,味甘而酸,甘以補元氣,酸以收逆氣,辛以散
邪氣,故以為君,半為塊而半為散,便濁中清者,歸心而入營,濁中濁者,入腸
而止利,火曰炎上,又火空則發,得石脂以濇腸,可以遂其炎上之性矣,炎上作
苦,佐乾薑之苦溫,以從火化,火鬱則發之也,火亢則不生土,臣以秔米之甘,
使大有火生,遂成有用之火,土中火用得宣,則水中火體得位,下陷者上達,妄
行歸原,火自升而水自降矣。
少陰病,腹痛下利,是坎中陽虛,故真武有附子,桃花用乾薑,不可以小便不利
作熱治,真武是引火歸原法,桃花是升陽散火法。
坎陽有餘,能出形軀之表而發熱,麻黃附子湯是矣,坎陽不虛,尚能發熱於軀內
之上焦,如口燥、舌乾、咽痛、心煩、胸滿、心痛,等證是矣,坎陽不足,不能
發熱於腰以上之陽,僅發熱於腰以下之陰,如小便不利,下利便膿血者是矣,此
為伏陽屈伏之火,與升陽之火不同。
少陰病,膿血者可刺。
[便膿血,亦是熱入血室所致,刺期門以瀉之,病在少陰而刺厥陰,實則瀉其子
也。
脈浮而遲,表熱裏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
[脈浮為在表,遲為在藏,浮中見遲,是浮為表虛,遲為藏寒,未經妄下而利清
穀,是表為虛熱,裏有真寒矣,仲景凡治虛證,以裏為重,協熱下利,脈微弱者,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四》:
心悸者加茯苓。腹中疼痛屬虛證者加人參。腹脹滿者去除白朮,改加附子一枚。
霍亂抽筋、嘔吐腹瀉不止、頭暈目眩、四肢冰冷、危在旦夕者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腹中絞痛,嘔吐腹瀉後嚴重抽筋,此為兼風邪;手足冰冷、呼吸微弱、嘴脣發青,此為兼寒邪;身熱煩渴、呼吸急促、口乾舌燥,此為兼暑邪;四肢沈重、關節痠痛,此為兼濕邪。風暑合病宜用石膏理中湯;暑濕相搏用二香散;夏季中暑霍亂用香薷飲,亦可選桂苓白朮湯。
桃花湯方
赤石脂(一斤,半整塊半研粉)、乾薑(一兩)、粳米(一升)。
少陰病腹痛腹瀉屬腎陽虛,真武湯用附子溫陽,桃花湯用乾薑散火。不可因小便不利誤判為熱證——真武湯引火歸原,桃花湯升陽散火。
腎陽充足者可發熱於體表(如麻黃附子湯證);腎陽不虛者可發熱於上焦(如口燥咽痛等證);腎陽不足者僅能發熱於下焦(如小便不利、便膿血),此屬伏火,與升陽之火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