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9)
傷寒來蘇集卷四 (9)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悸者加茯苓。腹中痛,虛者加人參。腹滿者去朮,加附子一枚。
霍亂轉筋,吐利不止,頭目昏眩,四肢逆冷,須臾不救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腹中
㽲痛,吐利之後,甚則轉筋,此兼風也,手足厥冷,氣少脣青,此兼寒也,身
熱煩渴,氣粗口燥,此兼暑也,四肢重著,骨節煩疼,此兼溼也。風暑合病,宜
石膏理中湯。暑溼相搏,二香散主之。夏月中暑霍亂者,香薷飲主之,桂苓白朮
湯亦可。
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[本證與真武不同,彼以四肢沉重疼痛,是為有水氣,此使膿血,是為有火氣矣,
盍不清火,反用溫補,蓋治下焦水氣,與心下水氣不同法,下焦便膿血,與心下
痛,心中煩,亦應異治也,心為離火,而真水居其中,法當隨其勢之潤下,故用
苦寒以洩之,坎為水而真火居其中,法當從其性之炎上,故用苦溫以發之,火鬱
於下,則剋庚金,火炎於上,則生戊土,五行之理,將來者進,已往者退,土得
其令,則火退位矣,水歸其職,腹痛自除,膿自自清,小便自利矣,故制此方,
不清火,不利水,一惟培土,又全賴乾薑轉旋,而石脂秔米,得收平成之績也,
名桃花者,取春和之義,非徒以色言耳。
桃花湯
赤石脂〔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用〕,乾薑〔一兩〕、秔米〔一升〕。
[石脂性濇以固脫,色赤以和血,味甘而酸,甘以補元氣,酸以收逆氣,辛以散
邪氣,故以為君,半為塊而半為散,便濁中清者,歸心而入營,濁中濁者,入腸
而止利,火曰炎上,又火空則發,得石脂以濇腸,可以遂其炎上之性矣,炎上作
苦,佐乾薑之苦溫,以從火化,火鬱則發之也,火亢則不生土,臣以秔米之甘,
使大有火生,遂成有用之火,土中火用得宣,則水中火體得位,下陷者上達,妄
行歸原,火自升而水自降矣。
少陰病,腹痛下利,是坎中陽虛,故真武有附子,桃花用乾薑,不可以小便不利
作熱治,真武是引火歸原法,桃花是升陽散火法。
坎陽有餘,能出形軀之表而發熱,麻黃附子湯是矣,坎陽不虛,尚能發熱於軀內
之上焦,如口燥、舌乾、咽痛、心煩、胸滿、心痛,等證是矣,坎陽不足,不能
發熱於腰以上之陽,僅發熱於腰以下之陰,如小便不利,下利便膿血者是矣,此
為伏陽屈伏之火,與升陽之火不同。
少陰病,膿血者可刺。
[便膿血,亦是熱入血室所致,刺期門以瀉之,病在少陰而刺厥陰,實則瀉其子
也。
脈浮而遲,表熱裏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
[脈浮為在表,遲為在藏,浮中見遲,是浮為表虛,遲為藏寒,未經妄下而利清
穀,是表為虛熱,裏有真寒矣,仲景凡治虛證,以裏為重,協熱下利,脈微弱者,
白話文:
悸動加茯苓。腹部疼痛,虛弱者加人參。腹部脹滿者去掉白朮,加附子一 枚。
霍亂伴有抽筋,嘔吐腹瀉不止,頭暈目眩,四肢冰冷,病情危急者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腹部絞痛,嘔吐腹瀉之後,嚴重者會抽筋,這是兼夾風邪;手足厥冷,氣息微弱,嘴唇青紫,這是兼夾寒邪;身體發熱煩躁口渴,氣粗呼吸急促,這是兼夾暑邪;四肢沉重,關節疼痛,這是兼夾濕邪。風暑合病,宜用石膏理中湯;暑濕相搏,用二香散治療;夏日中暑引起霍亂者,用香薷飲治療,桂苓白朮湯也可以。
少陰病二三日到四五日,腹部疼痛,小便不利,下痢不止,排出膿血者,用桃花湯治療。
(本症與真武湯不同,真武湯治療的是四肢沉重疼痛,這是水氣;本症排出膿血,這是火邪。為何不清瀉火邪,反而溫補?因為治療下焦水氣與治療心下水氣的方法不同。下焦排出膿血,與心下疼痛、心中煩躁的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心為離火,真水居其中,應順應其滋潤下降的特性,所以用苦寒藥物瀉火;坎為水,真火居其中,應順應其向上燃燒的特性,所以用苦溫藥物發散。火邪鬱積在下焦,則克制肺金;火邪在上焦,則生養脾土。五行之理,將來者進,已往者退,脾土得令,則心火退位;腎水歸位,腹部疼痛自然消除,膿血自然清淨,小便自然通利。所以制定此方,不單純清瀉火邪,也不單純利水,而是主要培補脾土,又依靠乾薑的溫熱轉化作用,以及赤石脂、秔米收斂平復的作用,才能收到治療效果。命名為桃花湯,取其春天溫和之意,並非僅僅因為顏色。)
桃花湯組成:赤石脂(一斤半,一半研成細末,一半塊狀使用)、乾薑(一兩)、秔米(一升)。
(赤石脂性味澀以止瀉,顏色赤紅以和血,味道甘酸,甘味補益元氣,酸味收斂逆氣,辛味散邪氣,所以作為君藥。一半用塊狀,一半用細末,這是因為濁中之清者,歸於心臟而入營衛;濁中之濁者,入腸道而止瀉。火性向上,火空則發,用赤石脂收斂腸道,可以助其向上之性。向上之火燥熱,佐以乾薑的苦溫,以順應火的特性,使鬱積的火邪得以發散。火邪亢盛則不能生土,用秔米甘味,使火氣旺盛,形成有益的火力。脾土中的火氣得以宣洩,則腎水中的火氣得以歸位,下陷之氣得以向上,妄行之氣得以歸原,火自然上升,水自然下降。)
少陰病,腹部疼痛下痢,這是腎陽虛弱,所以真武湯用附子,桃花湯用乾薑,不可以因為小便不利而用熱藥治療。真武湯是引火歸元的方法,桃花湯是升陽散火的方法。
腎陽有餘,可以外達於形體而發熱,麻黃附子湯就是這樣;腎陽不虛,還可以發熱於軀體內的上焦,例如口乾舌燥、咽喉疼痛、心煩意亂、胸悶、心痛等症狀;腎陽不足,不能發熱於腰部以上的陽經,只能發熱於腰部以下的陰經,例如小便不利,下痢排出膿血,這就是伏藏的陽氣,與上升的陽氣不同。
少陰病,排出膿血者可以針刺。
(排出膿血,也是熱邪侵入血室所致,針刺期門穴瀉火。疾病在少陰經,而針刺厥陰經,這是瀉其子。)
脈象浮而遲,表面發熱內裡寒冷,下痢清穀者,用四逆湯治療。
(脈象浮表示在表,遲表示在裡,浮中見遲,表示表虛裡寒,沒有妄下藥物而下痢清穀,表示表為虛熱,裡有真寒。張仲景治療虛證,總是重視裡證,協調熱證和下痢,脈象微弱者…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