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四 (8)
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
水八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欬者,加五味半升,細辛一兩。小便利而下利者,去芍藥茯苓,加乾薑一兩。嘔

者,去附子,加生薑,足前成半斤。

[真武北方水神也,坎為水,而一陽居其中,柔中之剛,故名真武,是陽根於陰,

靜為動本之義,蓋水體本靜,動而不息者,火之用也,火失其位,則水逆行,君

附子之辛溫,以奠陰中之陽,佐芍藥之酸寒,以收炎上之用,茯苓淡滲,以正潤

下之體,白朮甘苦,以制水邪之溢,陰平陽祕,少陰之樞機有主,開闔得宜,小

便自利,腹痛下利自止矣,生薑者,用以散四肢之水氣,與膚中之浮熱也。

欬者,是水氣射肺所致,加五味子之酸溫,佐芍藥以收腎中水氣,細辛之辛溫,

佐生薑以散肺中水氣。小便自利而下利者,胃中無陽,則腹痛不屬相火,四肢困

于脾溼,故去芍藥之酸寒,加乾薑之辛熱,即茯苓之甘平亦去之,此為溫中之劑,

而非利水之劑矣。嘔者是水氣在中,故中焦不治,四肢不利者,不涉少陰,由於

太陰溼化不宣也,與水氣射肺不同法,不須附子之溫腎,倍加生薑以散邪,此和

中之劑,而非下焦之藥矣。

附子、芍藥、茯苓、白朮,皆真武所重,若去一,即非真武湯。

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

真武湯主之。

[腎液入心而為汗,汗出不能遍身,故不解,所以然者,太陽陽微,不能衛外而

為固,少陰陰虛,不能藏精而起亟也,仍發熱而心下悸,坎陽外亡,而腎水凌心

耳,頭眩身瞤,因心下悸所致,振振欲擗地,形容身瞤動之狀,凡水從火發,

腎火上炎,水邪因得上侵,若腎火歸原,水氣自然下降,外熱因之亦解,此條用

真武者,全在降火利水,重在發熱而心下悸,並不在頭眩身瞤故也,如傷寒厥

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亦重在悸,不重在厥,但彼本於太陽寒水內侵,故用桂枝,

此則少陰邪水泛溢,故用附子,會仲景此方,為少陰治水而設,附會三綱之說者,

本為誤服青龍而說,不知服大青龍而厥逆筋惕肉瞤,是胃陽外亡,輕則甘草乾

薑湯,重則建中理中輩,無暇治腎,即欲治腎,尚有附子湯之大溫補,而乃用真

武耶,要知小便自利,心下不悸,便非真武湯證。

病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,上吐下利者,名曰霍亂,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,寒

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
理中丸

人參、甘草、白朮、乾薑,

[搗篩為末,蜜和丸如雞黃大,以沸湯數合和一丸,研碎溫服之,日三四夜二服,

腹中未熱加至三四丸,然不及湯,湯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

三服。

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加桂。吐多者,去朮加生薑三兩。下多者還用朮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四》:

煎服方法:
用八升水煮至三升,每次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
  • 若咳嗽,加五味子半升、細辛一兩。
  • 若小便通利但腹瀉,去除芍藥、茯苓,加乾薑一兩。
  • 若嘔吐,去除附子,加生薑至總量半斤。

真武湯解析:
真武是北方水神,象徵坎卦中的陽氣(一陽藏於水中),其性柔中帶剛,代表陽氣根源於陰,靜為動之本。水本應靜止,若因火氣失位(如腎火不足)導致水氣逆行,則需:

  • 以附子辛溫穩固腎中陽氣。
  • 以芍藥酸寒收斂上炎之火。
  • 茯苓淡滲調節水液下行。
  • 白朮甘苦抑制水濕泛濫。
    如此陰陽平衡,少陰氣機恢復,小便通暢,腹痛腹瀉自止。生薑則用於驅散四肢水氣與體表浮熱。

加減原理:

  1. 咳嗽:因水氣上衝肺部,加五味子助芍藥收斂腎水,細辛助生薑散肺中寒水。
  2. 腹瀉伴小便通利:屬脾胃陽虛,非相火問題,故去芍藥、茯苓,加乾薑溫中。
  3. 嘔吐:因中焦水濕停滯,與少陰無關,故去附子,重用生薑散水濕,此為調和中焦之方。

真武湯核心藥物(附子、芍藥、茯苓、白朮)缺一不可。

適應症:
太陽病發汗後仍發熱、心悸、頭暈、肌肉顫動、站立不穩者,屬腎陽虛水氣上泛,用真武湯溫陽利水。重點在「發熱心悸」,而非眩暈顫動。

霍亂治療:

  • 發熱頭痛、吐瀉且口渴者,用五苓散。
  • 怕冷、不渴者,用理中丸(人參、甘草、白朮、乾薑製成蜜丸,以沸水化服)。

理中丸加減:

  • 臍上悸動(腎氣上衝):去白朮加桂枝。
  • 嘔吐嚴重:去白朮加生薑。
  • 腹瀉嚴重:保留白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