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7)
傷寒來蘇集卷四 (7)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液不上升,所以陰不得有汗也,少陰發熱,不得已用麻黃發汗,即用附子以固裏,
豈可以火氣劫之,而強發汗也,少陰脈入肺,出絡心,肺主聲,心主言,火氣迫
心肺,故欬而譫語也,腎主二便,治下焦,濟泌別汁,滲入膀胱,今少陰受邪,
復受火侮,樞機無主,大腸清濁不分,膀胱水道不利,故下利而小便難也,小便
利者,其人可治,此陰虛,故小便難。
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
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
[陽氣不達於四肢,故厥,厥為無陽,不能作汗,而強發之,血之與汗,異名同
類,不奪其汗,必動其血矣,上條火劫發汗,上傷心肺,下竭膀胱,猶在氣分,
其害尚輕,峻劑發汗,傷經動血,若陰絡傷而下行,猶或可救,若陽絡傷而上溢,
不可復生矣,妄汗之害如此。
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
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。
少陰主水,於象為坎,一陽居其中,故多熱證,是水中有火,陰中有陽也,此純
陰無陽,陰寒切膚,故身疼,四肢不得稟陽氣,故手足寒,寒邪自經入藏,藏氣
實而不能入,則從陰內注於骨,故骨節疼,此身疼骨痛,雖與麻黃證同,而陰陽
寒熱彼此判然,脈沉者,少陰不藏,腎氣獨沉也,口中兼咽與舌言,少陰之脈循
喉嚨,挾舌本,故少陰有口乾舌燥咽痛等證,此云和者,不燥乾而渴,火化幾於
息矣,人之生也,負陰而抱陽,故五藏之俞,皆係於背,背惡寒者,寒氣化薄,
陰寒得以乘之也,此陽氣凝聚而成陰,必灸其背俞,使陰氣流行而為陽,急溫以
附子湯,壯火之陽,而陰自和矣。
附子湯
附子〔二枚泡〕、白朮〔四兩〕、人參〔二兩〕、芍藥、茯苓〔各三兩〕,
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[此傷寒溫補第一方也,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,倍朮附去薑加參,是溫補以壯元
陽,真武湯還是溫散而利腎水也。
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
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欬,或小便利,或下利,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
[為有水氣,是立真武湯本意,小便不利是病根,腹痛下利,四肢沉重疼痛,皆
水氣為患,因小便不利所致,然小便不利,實由坎中之無陽,坎中火用不宣,故
腎家水體失職,是下焦虛寒,不能制水故也,法當壯元陽以消陰翳,逐留垢以清
水源。因立此湯,末句語意,直接有水氣來,後三項是真武加減證,不是主證,
若雖有水氣,而不屬少陰,不得以真武主之也。
真武湯
茯苓、芍藥、生薑〔各三兩〕、白朮〔二兩〕、附子〔一枚泡〕,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四》:
少陰病發熱與誤治後果
陰液無法上升,因此陰證不應有汗。少陰病出現發熱時,不得已使用麻黃發汗,需同時以附子固護內在陽氣,絕不可用火攻強迫發汗。少陰經脈連接肺與心,肺主聲音,心主言語,火氣逼迫心肺會導致咳嗽與譫語。腎主司二便,管理下焦水液代謝,若少陰受邪又遭火氣侵犯,氣機紊亂,大腸無法分清濁,膀胱水道不通,因而腹瀉且小便困難。若小便通利,表示病情尚可治癒;此處小便難是因陰虛所致。
強發汗的危險
少陰病僅四肢冰冷無汗,若強行發汗,必傷及血液,可能從口鼻或眼睛出血,稱為「下厥上竭」,極難治療。陽氣不達四肢故冰冷,無陽則無法自然出汗,強發汗會迫血妄行。前文火劫發汗尚屬氣分損傷,危害較輕;但猛藥發汗直接傷經動血,若傷陰絡(下部出血)或可救,若傷陽絡(上部大出血)則難輓回。誤汗危害如此嚴重。
附子湯證治
少陰病身體疼痛、手足冷、骨節痛、脈沈者,用附子湯。發病一兩日,口中不燥,背部怕冷者,宜灸後再服附子湯。少陰屬水,內藏一陽,故多熱證;但此屬純陰無陽,寒邪侵襲肌骨,故疼痛。脈沈表示腎氣下陷,口中「和」指無燥渴,陽氣幾近熄滅。背部惡寒因寒邪侵襲陽位,需灸背俞穴助陽氣流通,並急用附子湯溫補元陽。
附子湯方
附子(炮製兩枚)、白朮四兩、人參二兩、芍藥、茯苓各三兩。以水八升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此為傷寒溫補首選方,與真武湯不同在於加倍朮附、去生薑加人參,專注溫補元陽。
真武湯證治
少陰病持續數日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沈重疼痛、腹瀉,此為水氣停滯。可能伴隨咳嗽、小便異常或嘔吐,主方用真武湯。關鍵在於小便不利(因腎陽不足無法制水),導致水氣泛濫。治法需溫陽化氣、利水祛濕。後列加減症狀非主證,若非少陰病水氣則不宜用此方。
真武湯方
茯苓、芍藥、生薑各三兩,白朮二兩,附子(炮製一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