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6)
傷寒來蘇集卷四 (6)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慮,再視其人之目重瞼內際,此屬於脾,若色黃而不雜他藏之色,是至陰未虛,
雖口噤亦不足慮矣,此以脾為五藏之母,又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也。
少陰病,始得之,無汗惡寒,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[太陽主表,病發於陽,故當發熱,少陰主裏,病發於陰,只當內熱,今始得寒
邪,即便發發熱,似乎太陽,而屬之少陰者何,內經曰,逆冬氣則少陰不藏,腎
氣獨沉,故反熱而脈則沉也,腎為坎象,二陰不藏,則一陽無蔽,陰邪始得而內
侵,孤陽因得以外散耳,病在表,脈浮者,可發汗可知,病在表,脈沉者,亦不
可不汗矣,然沉為在裏,而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亡陽則陰獨矣,故用麻黃開腠
理,細辛散浮熱,而無附子固元陽,則熱去寒起,亡可立待也,其人不知養藏之
道,逆冬氣而傷腎,故有此證,能不擾乎陽,無洩皮膚,去寒就溫,詎有此患哉,
本條當有無汗惡寒證。
少陰病,始得之二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,以二三日無裏證,故微發汗也。
[言無裏證,則有表證可知,以甘草易細辛,故曰微發汗,要知此條是微惡寒微
發熱,故微發汗也,皮部論云,少陰之陰,其入於經也,從陽部注於經,其出者,
從陰內注於骨,此證與附子湯證,皆是少陰表證,發熱脈沉,無裏證者,從陽部
注於經也,身體骨節痛,手足寒,背惡寒,脈沉者,從陰內注於骨也,從陽注經,
故用麻黃細辛,從陰注骨,故用參苓朮芍,口中和,樞無熱,皆可用附子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
麻黃、細辛〔各三兩〕、附子〔一枚泡去皮〕,
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沬沸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
三服。
麻黃附子甘草湯
前方去細辛,加甘草〔二兩〕,
水七升,煎法同,
[亦見微發汗之意。
少陰病八九日,一身手足盡熱者,以熱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[此藏病傳府,陰乘陽也,氣病而傷血,陽乘陰也,亦見少陰中樞之象,發於陰
者六日愈,到七日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陰出之陽則愈也,到八日以上,反
大發熱者,腎移熱於膀胱,膀胱熱則太陽經皆熱,太陽主一身之表,為諸陽主氣,
手足者,諸陽之本,故一身手足盡熱,太陽經多血,血得熱則行,陽病者,上行
極而下,故尿血也,此裏傳表證,是自陰轉陽則易解,故身熱雖甚不死,輕則豬
苓湯,重則黃連阿膠湯可治,與太陽熱結膀胱,血自下者,證同而來因則異。
少陰傳陽證者有二,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,是傳陽明,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,
是傳太陽。
下利便膿血,指大便言,熱在膀胱而便血,是指小便言。
少陰病,欬而下利譫語者,被火氣劫故也,小便必難,以強責少陰汗也。
[上欬下利,津液喪亡,而譫語非轉屬陽明,腎主五液,入心為汗,少陰受病,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四》:
觀察患者眼瞼內側(屬脾臟對應部位),若呈現純黃色而無其他臟腑病色,表示脾氣未虛,即使出現牙關緊閉症狀亦無須過慮。因脾為五臟之母,且五行中土能制水(腎屬水),故脾氣健旺則腎水得制。
少陰病初起症狀與治療:
-
麻黃附子細辛湯證:
初患病時無汗、怕冷卻反常發熱,脈象沈緊。此因冬季養藏失調,腎氣外洩,陽氣浮越所致。雖脈沈屬裏證,但邪在表仍需發汗。方中麻黃開毛孔,細辛散表熱,附子固護陽氣,三者協同避免汗後陽脫。此證根源在於違逆冬令養藏之道。 -
麻黃附子甘草湯證:
患病兩三日後無裏證(如腹瀉等),僅輕微惡寒發熱,故將細辛換為甘草減緩發汗力度,屬「微發汗」治法。此證與附子湯證皆屬少陰表證,但前者病邪在經絡(用麻黃、細辛),後者病邪深入筋骨(需加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芍藥)。
方劑組成與用法:
- 麻黃附子細辛湯:
麻黃、細辛各三兩,炮附子一枚。先煮麻黃去沫,再入他藥煎服,每日三次。 - 麻黃附子甘草湯:
上方去細辛加甘草二兩,煎法相同,體現「微發汗」原則。
少陰病轉歸:
-
轉太陽膀胱熱證:
患病八九日後全身及手足發熱,熱邪由腎傳膀胱(陰轉陽),膀胱熱波及太陽經,導致血熱妄行而尿血。此證較陽明腑證(腹脹便秘)為輕,可用豬苓湯或黃連阿膠湯治療。 -
誤治變證:
咳嗽、腹瀉兼胡言亂語者,多因誤用火法強迫發汗,耗傷津液所致,此時會伴隨小便困難,屬醫源性損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