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四 (2)
傷寒來蘇集卷四 (2)
1. 傷寒來蘇集卷四
勿草草看過。
惡寒脈微而復利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
[方註見四逆湯註中。
右論太陰傷寒脈證。
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[太陰主裏,故提綱皆屬裏證,然太陰主開,不全主裏也,脈浮者病在表,可發
汗,太陰亦然也,尺寸俱浮者,太陰受病也,沉為在裏,當見腹痛吐利等證,此
浮為在表,當見四肢煩疼等證,裏有寒邪,當溫之,宜四逆輩,表有風熱,可發
汗,宜桂枝湯,太陰脈沉者,因於寒,寒為陰邪,沉為陰脈,太陰有脈浮者,因
乎風,風為陽邪,浮為陽脈也,謂脈在三陰則俱沉,陰經不當發汗者,非也,但
浮脈是麻黃脈,沉脈不是桂枝證,而反用桂枝湯者,以太陰是裏之表證,桂枝是
表之裏藥也。
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濇而長者,為欲愈。
[風為陽邪,四肢為諸陽之本,脾主四肢,陰氣衰少,則兩陽相搏,故煩疼,脈
濇與長,不是並見,濇本病脈,濇而轉長,病始愈耳,風脈本浮,今而微,知風
邪當去,濇則少氣少血,今而長則氣治,故愈。
四肢煩疼,是中風未愈,前證微濇而長,是中風將愈之脈,宜作兩截看。
太陽以惡風惡寒別風寒,陽明以能食不能食別風寒,太陰以四肢煩溫別風寒,是
最宜著眼,少陽為半表半裏,又屬風藏,故傷寒中風互稱,少陰厥陰,則但有欲
愈脈,無未愈證,惜哉。
右論太陰中風脈證。
太陰病,欲解時,從亥至丑上。
[經曰,夜半後而陰隆為重陰,又曰,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,脾為
陰中之至陰,故主亥子丑時。
寒實結胸,無熱證者,與三白小陷胸湯,為散亦可服。
[太陽表熱未除,而反下之,熱邪與寒水相結,成熱實結胸,太陰腹滿時痛,而
反下之,寒邪與寒藥相結,成寒實結胸,無熱證者,不四肢煩疼者也,名曰三白
者,三物皆白,別於黃連小陷胸也,舊本誤作三物,以黃連栝蔞投之,陰盛則亡
矣,又誤作白散,是二方矣,黃連巴豆,寒熱天淵,云亦可服,豈不誤人,且妄
編於太陽篇中水潠證後,而方後又以身熱皮粟一段雜之,使人難解,今移太陰胸
下結鞕之後,其證其方,若合符節。
按,三白小陷胸,非是兩湯,係三白可陷下胸中之結耳,不可作兩句看,蓋既稱
寒實,小陷胸是大寒之藥,乃下井投石耳。
三物白散。
桔梗、貝母〔各二錢〕、巴豆〔一分去皮熬黑研如脂〕,
右二味為散,內巴豆,更於臼中杵勻,以白飲和服,強人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
[貝母主療心胸鬱結,桔梗能開提血氣,利膈寬胸,然非巴豆之辛熱斬關而入,
何以勝硝黃之苦寒,使陰氣流行而成陽也,白飲和服者,甘以緩之,取其留戀於
胸,不使速下耳,散者散其結塞,比湯以蕩之更精。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》卷四
不可馬虎閱讀。
患者出現怕冷、脈搏微弱且腹瀉不止,這是失血的症狀,應使用四逆加人參湯治療。(方劑詳見四逆湯註解)
以上論述太陰經傷寒的脈象與症狀。
太陰病患者若脈象浮,可用發汗法治療,適合服用桂枝湯。(太陰經主司體內,因此主要症狀多屬內證,但太陰經亦有開洩功能,不全然主內。脈浮表示病在體表,可發汗,太陰經亦是如此。尺寸脈皆浮者,為太陰經受病;脈沈則病在體內,應見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。此處脈浮為表證,應見四肢痠痛等症狀。體內有寒邪當溫補,宜用四逆湯類;體表有風熱可發汗,宜用桂枝湯。太陰脈沈者因寒而起,寒為陰邪,沈為陰脈;太陰脈浮者因風而起,風為陽邪,浮為陽脈。有人認為三陰經脈象皆沈,陰經不可發汗,此說不當。但浮脈本屬麻黃湯證,沈脈非桂枝湯證,此處反用桂枝湯,是因太陰屬「裏之表證」,桂枝為「表之裏藥」。)
太陰中風患者四肢痠痛,若陽脈微陰脈澀而轉為長脈,表示將痊癒。(風為陽邪,四肢為諸陽之本,脾主四肢。陰氣不足時,陽邪相爭故痠痛。澀脈與長脈非同時出現:澀為病脈,由澀轉長表示病癒。風脈本浮,現轉微可知風邪將退;澀脈主氣血虛弱,轉長脈表示氣血運行恢復,故病癒。)四肢痠痛是中風未癒之症,前述微澀轉長脈是中風將癒之脈象,應分開解讀。
太陽經以惡風惡寒區分風寒,陽明經以食慾辨別風寒,太陰經則以四肢溫熱痠痛辨別風寒,此為關鍵。少陽經屬半表半裏又為風藏,故傷寒中風症狀混稱;少陰厥陰經僅有將癒脈象,無未癒症狀,實為可惜。
以上論述太陰中風的脈象與症狀。
太陰病將緩解的時間為夜間九點至凌晨三點。(醫經雲:子時後陰氣最盛為重陰;又雲:黃昏至雞鳴屬天之陰,為陰中之陰。脾屬至陰之臟,故主亥子醜時。)
寒實結胸無熱症者,可服三白小陷胸湯,或散劑亦可。(太陽表熱未退卻誤用下法,熱邪與寒水相結成熱實結胸;太陰腹滿時痛卻誤下,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。「無熱證」指無四肢痠痛症狀。「三白」因三藥皆白色,有別於黃連小陷胸湯。舊本誤作「三物」,若誤用黃連瓜蔞將導致陰盛亡陽;又誤作「白散」混淆為二方。黃連與巴豆寒熱性質天差地別,若言「亦可服」豈不害人?且錯誤編排於太陽篇水潠證後,方後又雜入身熱皮粟等文,令人費解。現移編至太陰胸下結硬證後,則證方相符。)
三物白散方: 桔梗、貝母各二錢,巴豆一分(去皮熬黑研如脂)。前二味搗為散,加入巴豆於臼中搗勻,用米湯調服。壯者服半錢匕,體弱者減量。(貝母主治心胸鬱結,桔梗能宣通血氣、利膈寬胸。若無巴豆辛熱攻堅之力,怎能勝過硝黃苦寒之性,使陰氣消散轉為陽氣?用米湯送服是取其甘緩之性,使藥效留駐胸中不致速下。散劑能疏散結塞,較湯劑蕩滌之效更為精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