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33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33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[兩陽合病,陽盛陰虛,陽氣下陷入陰中,故自下利,太陽與陽明合病,是邪初
入陽明之裏,與葛根湯辛甘發散,以從陽也,又下者舉之之法,太陽與少陽合病,
是邪已入少陽之裏,與黃芩湯酸苦涌洩,以為陰也,又通因通用之法。
黃芩湯,〔又外臺治乾嘔下利〕〔黃芩人參〕〔桂枝大棗〕〔乾薑半夏〕,
黃芩〔三兩〕、甘草〔三兩炙〕、芍藥〔三兩〕、大棗〔十二枚〕,
水一斗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再服,夜一服。
嘔者,加半夏〔半升〕、生薑〔三兩〕。
[此小柴胡加減方也,熱不在半表已入半裏,故以黃芩主之,雖非胃實,亦非胃
虛,故不須人參補中也。
陽明少陽合病,必自下利,其脈不負者順也,負者失也,互相剋賊,名為負,若
少陽負趺陽者為順也。
[兩陽合病,必見兩陽之脈,陽明脈大,少陽脈弦,此為順脈,若大而不弦,負
在少陽,弦而不大,負在陽明,是互相剋賊,怕不順之候矣,然木剋土,是少陽
為賊邪,若少陽負而陽明不負,亦負中之順脈。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·卷三》:
兩經陽氣同時發病時,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,陽氣向下陷入陰分,因此出現自發腹瀉的症狀。當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,表示病邪剛侵入陽明經內部,此時用葛根湯(辛甘發散之劑)促使邪氣從陽分透發,這是運用"下陷者升舉"的治療法則。若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,說明病邪已深入少陽經內部,則用黃芩湯(酸苦湧洩之劑)從陰分疏導,這是"以通治通"的治法。
■ 黃芩湯(《外台秘要》記載亦可治療乾嘔腹瀉) 組成:黃芩、人參、桂枝、大棗、乾姜、半夏 具體配方:黃芩三兩、炙甘草三兩、芍藥三兩、大棗十二枚 用法:用十升水煮取二升藥液,濾去藥渣,每次溫服一升,白天服兩次,夜間服一次。若嘔吐者,加半夏半升、生薑三兩。
(此為小柴胡湯的加減方。熱邪已不在半表而深入半里,故以黃芩為主藥。此時既非胃腸實熱,也非胃氣虛衰,因此不需用人參補益中氣。)
■ 陽明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時,必然出現自發腹瀉。若脈象未出現相克徵象為順證,出現相克徵象則為逆證。兩經脈象互相克制稱為"負",若少陽脈不克制陽明脈(趺陽脈)則屬順證。
(兩經同時發病時,脈象應顯現兩經特徵:陽明脈應洪大,少陽脈應弦緊,此為順脈。若只見洪大而無弦象,說明少陽經處於弱勢;只見弦緊而無洪大,說明陽明經處於弱勢,這種互相克制的脈象屬於逆證。雖然少陽木克陽明土屬病理性相克,但若少陽脈弱勢而陽明脈不弱,仍可視為逆證中的順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