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32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而痛,其證隱,若腹痛而非相火,不得用芍藥之寒,內經暴注脹大,皆屬於熱,

此腹痛用芍藥之義。

或問腹痛,前以小建中溫之,後以小柴胡涼之,仲景豈姑試之乎,曰非也,不差

者,但未愈,非更甚也,先以建中解肌而發表,止痛在芍藥,繼以柴胡補中而達

邪,止痛在人參,按柴胡加減法,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,其功倍於建中,

豈有溫涼之異乎,陽脈仍濇,故用人參,以助桂枝,陰脈仍弦,故用柴胡,以助

芍藥,若一服差,又何必更用人參之溫補,柴胡之升降,仲景有一證用兩方者,

如用麻黃汗解,半日復煩,用桂枝更汗同法,然皆設法禦病,非必然也,先麻黃,

繼桂枝,是從外之內法,先建中,繼柴胡,是從內之外法。

嘔家不可用建中湯,以甘故也。

[此建中湯禁,與酒客不可與桂枝同義,心煩喜嘔,嘔而發熱,柴胡證也,胸中

有熱,腹痛欲嘔,黃芩湯證也,太少合病,自利而嘔,黃芩湯證也。

小建中湯

桂枝〔去粗皮〕、生薑〔各三兩〕、芍藥〔六兩〕、炙甘草〔二兩〕、大棗〔十

二枚擘〕、膠飴〔一升〕,

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內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

[此熱不發於表而在胸中,是未傷寒前所蓄之熱也,邪氣者,即寒氣,夫陽受氣

於胸中,胸中有熱,上形頭面,故寒邪從腸入胃,內經所謂中於脅,則下少陽者

是也,今胃中寒邪阻隔,胸中之熱不得降,故上炎作嘔,胃脘之陽不外散,故腹

中痛也,熱不在表,故不發熱,寒不在表,故不惡寒,胸中為裏之表,腹中為裏

之裏,此病在焦府之半表裏,非形軀之半表裏也,往來寒熱者,此邪由頰入經,

病在形身之半表裏,如五六日而胸脅苦滿,心煩喜嘔,此傷於寒而傳為熱,非素

有之熱,或腹中痛者,是寒邪自胸入腹,與此由脅入胸胃不同,故君以黃連,亦

以佐柴胡之不及也。

欲嘔而不得嘔,腹痛而不下利,似乎今人所謂乾霍亂絞腸痧腸痧等症。

黃連湯

黃連〔三兩〕、乾薑〔三兩〕、炙甘草〔二兩〕、桂枝〔三兩〕、人參〔二兩〕、

半夏〔半升〕、大棗〔十二枚擘〕,

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夜二服。

[此亦柴胡加減方也,表無熱,腹中痛,故不用柴芩,君黃連以瀉胸中積熱,薑

桂以驅胃中寒邪,佐甘棗以緩腹痛,半夏除嘔,人參補虛,雖無寒熱往來於外,

而有寒熱相持於中,仍不離少陽之治法耳。

此與瀉心湯大同,而不名瀉心者,以胸中素有之熱,而非寒熱相結於心下也,看

其君臣更換處,大有分寸。

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,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》卷三

小建中湯
組成:桂枝(去皮)、生薑(各三兩)、芍藥(六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擘開)、膠飴(一升)。
煎服法: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藥渣,加入膠飴,再用小火加熱至溶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黃連湯
組成:黃連(三兩)、乾薑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桂枝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半夏(半升)、大棗(十二枚擘開)。
煎服法: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藥渣,溫服一升,白天三次,夜間兩次。

黃芩湯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
若太陽與少陽合病,出現自發性腹瀉,可用黃芩湯;若伴有嘔吐,則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
論述摘要

  1. 腹痛用芍藥之理
    腹痛若因內熱(如《內經》所言「暴注脹大屬熱」),可用芍藥清熱緩痛;若非因相火(虛寒腹痛),則不宜用寒涼的芍藥。

  2. 小建中湯與小柴胡湯的應用差異

  • 小建中湯溫中解表,以桂枝、芍藥為主,適用於虛寒腹痛。
  • 小柴胡湯調和半表半裏,以柴胡、人參為主,適用於邪在半表半裏的腹痛。
    兩方先後使用並非試探,而是針對病情變化調整:建中湯先解表止痛,若不癒再用柴胡湯補中達邪。
  1. 嘔吐禁用建中湯
    建中湯甘甜易助嘔,類似酒客忌桂枝湯之理。若見心煩喜嘔、發熱,屬柴胡證;胸熱腹痛欲嘔,則屬黃芩湯證。

  2. 黃連湯的辨證關鍵

  • 胸中有積熱,胃中有寒邪,熱不得降則嘔,寒阻陽氣則腹痛。
  • 此證無表熱惡寒,病位在「胸腹半表裏」,故以黃連清胸熱,乾薑、桂枝散胃寒,佐人參、半夏補虛止嘔。
  • 與瀉心湯差異在於:黃連湯針對「胸中素有熱」,非寒熱互結心下。
  1. 合病下利與嘔吐的處理
    太陽少陽合病下利用黃芩湯;若嘔吐則加半夏、生薑以降逆止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