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31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薑瀉心證,此心下痞硬,協熱而利,表裏不解,似桂枝人參證,然彼在妄下後而

不嘔,則此未經下而嘔,則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主之矣,然痞硬在心下而不在脅

下,斯虛實補瀉之所由分也,故去參甘之甘溫益氣,而加枳芍之酸苦湧泄耳。

右論大柴胡證。

大柴胡湯

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,加生薑〔二兩〕、芍藥〔三兩〕、枳實〔四枚〕,

餘同小柴胡法。

按,大柴胡是半表半裏氣分之下藥,並不言大便,其心下急與心下痞硬,是胃口

之病,而不在胃中,結熱在裏,非結實在胃,且下利則地道已通,仲景不用大黃

之意曉然,若以下之二字,妄加大黃,則十棗湯攻之二字,如何味乎。

大小柴胡,俱是兩解表裏,而有主和主攻之異,和無定體,故有加減,攻有定局,

故無去取之法也。

傷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煩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

[傷寒二三日,無陽明證,是少陽發病之期,不見寒熱頭痛,胸脅苦滿之表,又

無腹痛苦嘔,或欬或渴之裏,但心悸而煩,是少陽中樞受寒,而木邪挾相火為患,

相火旺則君火虛,離中真火不藏,故悸,離中真火不足,故煩,非辛甘以助陽,

酸苦以維陰,則中氣亡矣,故制小建中以理少陽,佐小柴胡之不及,心煩心悸,

原屬柴胡證,而不用柴胡者,首揭傷寒不言發熱,則無熱而惡寒可知,心悸而煩,

是寒傷神,熱傷氣矣,二三日間,熱已發裏,寒猶在表,原是半表半裏證,然不

往來寒熱,則柴胡不中與也,心悸,當去黃芩,心煩不嘔,當去參半,故君桂枝

通心而散寒,佐甘草半飴,助脾安悸,倍芍藥,瀉火除煩,任生薑,佐金平木,

此雖桂枝加飴而倍芍藥,不外柴胡加減之法,名建中,寓發汗於不發之中,曰小

者,以半為解表,不全固中也,少陽妄汗後,胃不和,因煩而致躁,宜小柴胡清

之,未發汗心已虛,因悸而致煩,宜小建中和之。

傷寒陽脈濇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,先用小建中湯,不差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
[尺寸俱弦,少陽受病也,今陽脈濇而陰脈弦,是寒傷厥陰,而不在少陽也,寸

為陽,陽主表,陽脈濇者,陽氣不舒,表寒不解也,弦為木邪,必挾相火,相火

不能禦寒,必還入厥陰而為患,厥陰抵少腹,挾胃屬肝絡膽,則腹中皆厥陰部也,

尺為陰,尺主裏,今陰脈弦,為肝脈,必當腹中急痛矣,肝苦急,甘以緩之,酸

以瀉之,辛以散之,此小建中,為厥陰驅寒發表平肝逐邪之先著也,然邪在厥陰,

腹中必痛,原為陰症,一劑建中,未必成功,設或不差,當更用柴胡,令邪走少

陽,使有出路,所謂陰出之陽則愈,又以小柴胡佐小建中之不及也。

前條辨證,此條辨脈,前條是少陽相火犯心而煩,其證顯,此條是厥陰相火攻腹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》卷三

薑瀉心證

此證表現為心下胃脘部痞硬,伴有熱性下利,表裏症狀兼雜,類似於桂枝人參湯證。但桂枝人參湯證是因誤用瀉下後不嘔吐,而此證未經瀉下卻有嘔吐。若嘔吐且發熱,本應用小柴胡湯治療,但此證痞硬部位在心下而非脅下,因此需區分虛實補瀉的不同。故去除小柴胡湯中甘溫益氣的人參、甘草,加入酸苦湧洩的枳實、芍藥。

大柴胡湯

由小柴胡湯去人參、甘草,加生薑(二兩)、芍藥(三兩)、枳實(四枚),其餘用法同小柴胡湯。

按:大柴胡湯是針對半表半裏氣分證的瀉下藥方,原文並未提及大便問題。其「心下急」與「心下痞硬」是胃脘部病變,而非胃中實結。熱邪鬱結在裏,並非實熱積聚於胃,且下利表示腸道已通,故張仲景不用大黃之意顯而易見。若因「下之」二字而妄加大黃,則十棗湯的「攻之」又該如何理解?

大小柴胡湯均能和解表裏,但小柴胡主和,大柴胡主攻。和解之方無固定配伍,故有加減變化;攻下之方有既定格局,故無增減之法。

小建中湯證

傷寒病二三日,出現心悸煩躁,宜用小建中湯。此時未見陽明證,屬少陽發病期,既無寒熱頭痛、胸脅苦滿等表證,也無腹痛嘔吐、咳嗽口渴等裏證,僅心悸煩躁,是少陽樞機受寒,肝木邪氣挾相火為患。相火過旺則心火不足,心神不寧故心悸,心火虛弱故煩躁。此時需辛甘助陽、酸苦斂陰以固中氣,故用小建中湯調理少陽,輔助小柴胡湯力所不及之處。

雖心煩心悸本屬柴胡證,但此處不用柴胡,因原文未提發熱,可知為無熱惡寒。心悸煩躁是寒邪傷神、熱邪傷氣所致。病發二三日,熱已入裏而寒仍在表,屬半表半裏證,但無往來寒熱,故不宜用柴胡湯。心悸應去黃芩,心煩不嘔應去人參、半夏,故以桂枝溫通心陽散寒,甘草、飴糖健脾安悸,倍用芍藥瀉火除煩,生薑佐金平木。此方雖為桂枝湯加飴糖、倍芍藥,實質仍屬柴胡湯加減法,名「建中」是寓解表於調和之中,「小」字意指偏重解表而非單純固裏。

若少陽誤汗後胃氣不和,因煩致躁,宜用小柴胡湯清解;若未發汗而心氣已虛,因悸致煩,則宜小建中湯調和。

脈證辨治

傷寒病見陽脈澀、陰脈弦,理當腹中急痛,先予小建中湯;若未癒,再以小柴胡湯主治。

尺寸脈俱弦為少陽受病,但陽脈澀而陰脈弦,則是寒傷厥陰而非少陽。寸脈主表,澀象表示陽氣不舒、表寒未解;弦脈屬肝木邪氣,必挾相火,相火不禦寒則內傳厥陰。厥陰經絡循行少腹,連屬肝膽,故腹中急痛。肝性急,需甘緩、酸瀉、辛散,故小建中湯為厥陰驅寒解表、平肝祛邪的首選。若一劑不效,應改用小柴胡湯使邪轉出少陽,此即「陰病出陽則愈」,以小柴胡輔助小建中湯未盡之功。

前條論證,此條論脈。前條為少陽相火擾心致煩,證候明顯;此條為厥陰相火攻腹致痛,需辨脈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