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30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30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[日晡潮熱,已屬陽明,而微利可疑,利既不因於下藥,潮熱嘔逆,又不因利而
除,故知誤不在下而在丸藥也,丸藥發作既遲,又不能蕩滌腸胃,以此知日晡潮
熱,原因胃實,此少陽陽明併病,先服小柴胡二升,以解少陽之表,甚一升加芒
硝,以除陽明之裏,不加大黃者,以地道原通,不用大柴胡者,以中氣已虛也,
後人有加大黃桑螵蛸者,大背仲景法矣。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,溫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鬱微
煩,先其時極吐下者,與調胃承氣湯,若不爾者,不可與,但欲嘔,胸中痛,微
溏者,此非柴胡證,以嘔,故知極吐下也。
[太陽居三陽之表,其過經不解,不轉屬陽明,則轉少陽矣,心煩喜嘔,為柴胡
證,然柴胡證,或胸中煩而不痛,或大便微結而不溏,或腹中痛而不滿,此則胸
中痛,大便溏,腹微滿,皆不是柴胡證,但以欲嘔一證似柴胡,當深究其欲嘔之
故矣,夫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有半表證也,故嘔而發熱者主之,此病既不關少
陽寒熱往來,脅下痞硬之半表,見太陽過經而來,一切皆屬裏證,必十日前吐下
而誤之壞病也,胸中痛者,必極吐可知,腹微滿,便微溏,必誤下可知,是太陽
轉屬陽明,而不屬少陽矣,今胃氣雖傷,而餘邪未盡,故與調胃承氣和之,不用
枳朴者,以胸中痛,上焦傷,即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謂也,若未經吐下,
是病氣分而不在胃,則嘔不止,而鬱鬱微煩者,當屬之大柴胡矣。此陽明少陽疑
似證,前條得壞病之虛,此條得壞病之實。
右論柴胡變證。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反二三下之,後四五日,柴胡證仍在者,先與小柴胡湯,
嘔不止,心下急,鬱鬱微煩者,為未解也,與大柴胡湯下之,則愈。
[病從外來者,當先治外,而後治其內,此屢經妄下,半月餘而柴胡證仍在,因
其人不虛,故樞機有主,而不為壞病,與小柴胡和之,表證雖除,內尚不解,以
前此妄下之藥,但去腸胃有形之物,而未洩胸膈氣分之結熱也,急者滿也,但滿
而不痛,即痞也,薑夏以除嘔,柴芩以去煩,大棗和裏,枳芍舒急,而曰下之則
愈者,見大柴胡為下劑,非和劑也,若與他藥和下之,必有變證,意在言外。嘔
不止,屬有形,若欲嘔,屬無形。
傷寒十餘日,熱結在裏,復往來寒熱者,與大柴胡湯。
[裏者對表而言,不是指胃,此熱結氣分,不屬有形,故十餘日復能往來寒熱,
若熱結在胃,則蒸蒸發熱,不復知有寒矣,住來寒熱,故倍生薑,佐柴胡以解表,
結熱在裏,故去參甘之溫補,加枳芍以破結。
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
[汗出不解,蒸蒸發熱者,是調胃承氣證,汗出解後,心下痞硬,下利者,是生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【第一段】 傍晚發熱(日晡潮熱)本屬陽明病症狀,但患者卻有輕微腹瀉,此腹瀉並非因瀉下藥物引起,且發熱嘔吐症狀也未因腹瀉而緩解,可知問題出在誤用丸藥。丸藥藥效緩慢,無法徹底清除腸胃積滯,因此判斷傍晚發熱實因胃中實熱所致。此為少陽與陽明同時發病(併病),應先服用兩升小柴胡湯解除少陽表證,再服一升加芒硝的湯劑清除陽明裏熱。不加大黃是因患者腸道本已通暢,不用大柴胡湯則是因中氣虛弱。後世醫家在此方中加入大黃、桑螵蛸的做法,完全違背張仲景治療原則。
【第二段】 太陽病症狀持續十多天未癒,出現心窩部悶熱、想吐、胸中疼痛、大便稀溏、腹部微脹、鬱悶煩躁等症狀。若患者先前曾遭劇烈催吐或瀉下治療,可用調胃承氣湯;若非此情況則不可用。單純嘔吐、胸痛、輕微腹瀉並非柴胡湯適應症,此處嘔吐症狀提示患者曾遭過度吐下治療。
【第三段】 太陽病十多日未癒,醫師反覆誤用瀉下法,四五天後柴胡湯證仍在者,先予小柴胡湯。若嘔吐不止、心窩部拘急、鬱悶煩躁未解,改用大柴胡湯瀉下即愈。
【第四段】 傷寒十多日,熱邪結於體內(氣分)又見寒熱往來者,用大柴胡湯。
【第五段】 傷寒發熱汗出未解,出現心窩硬滿、嘔吐腹瀉者,主用大柴胡湯。
(按:末句原文不完整,據文意應指此種表解裏未和、氣機痞塞兼下利的情況,宜用大柴胡湯和解通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