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29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29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在藏,是表裏虛寒也,法當溫中散寒,而反二三下之,胃陽喪亡,不能食矣,食
穀則噦,飲水則嘔,虛陽外走,故一身面目悉黃,肺氣不化,故小便難而渴,營
血不足,故頸項強,少陽之樞機無主,故脅下滿痛,此太陽中風誤下之壞病,非
柴胡證矣,柴胡證不欲食,非不能食,小便不利,非小便難,脅下痞硬不是滿痛,
或渴不是不能飲水,喜嘔不是飲水而嘔,與小柴胡湯後,必下利者,雖有參甘,
不禁柴芩栝蔞之寒也,此條亦是柴胡疑似證,而非柴胡壞證,前條似少陰而實少
陽,此條似少陽而實太陽壞病,得一證相似處,大宜著眼。
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脅滿,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
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,初服微煩,復服汗出便
愈。
[汗下後,而柴胡證仍在者,仍用柴胡湯加減,此因增微結一證,故變其方名耳。
此微結與陽微結不同,陽微結對純陰結而言,是指大便硬病在胃,此微結對大結胸而言,是指
心下痞,其病在胸脅,與心下痞硬心下支結同義。
柴胡桂枝乾薑湯
柴胡〔半斤〕、黃芩、桂枝〔各三兩〕、栝蔞根〔四兩〕、乾薑、牡蠣、甘草〔各
二兩〕,
煎服同前法。
[此方全是柴胡加減法,心煩不嘔而渴,故去參夏加栝蔞根,胸脅滿而微結,故
去棗加蠣,小便雖不利,而心下不悸,故不去黃芩不加茯苓,雖渴而表未解,故
不用參而加桂,以乾薑易生薑,散胸脅之滿結也,初服煩即微者,黃芩栝蔞之效,
繼服汗出週身而愈者,薑桂之功也,小柴胡加減之妙,若無定法而實有定局矣。
傷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滿,煩驚,小便不利,譫語,一身盡重,不可轉側者,柴
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[妄下後,熱邪內攻,煩驚譫語者,君主不明,而神明內亂也,小便不利者,火
盛而水虧也,一身盡重者,陽內而陰反外也,難以轉側者,少陽之樞機不利也,
此下多亡陰,與火逆亡陽不同。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
柴胡〔四兩〕、黃芩、人參、生薑、茯苓、鉛丹、桂枝、龍骨、牡蠣〔各一兩半〕、
大黃〔二兩〕、半夏〔一合〕、大棗〔六枚〕,
水八升,煮取四升,內大黃,更煮一二沸,去渣,溫服一升。
[此方取柴胡湯之半,以除胸滿心煩之半裏,加鉛丹龍蠣,以鎮心驚,茯苓以利
小便,大黃以止譫語,桂枝者,甘草之誤也,身無熱無表證,不得用桂枝去甘草,
則不成和劑矣,心煩譫語而不去人參者,以驚故也。
傷寒十三日,下之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發潮熱,已而微利,此本柴胡證,下之而
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,潮熱者實也,先宜小柴胡以解
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當臟腑虛寒時,本應溫補中焦、驅散寒氣,卻錯誤地多次使用瀉下法,導致胃陽耗損而無法進食。此時若勉強進食會打嗝,喝水則嘔吐;虛陽外浮會使全身發黃,肺氣不運則小便困難且口渴,營血不足導致頸項僵硬,少陽經氣機失調則脅下脹滿疼痛。這是太陽中風證誤用瀉下法造成的壞病,並非真正的柴胡證——柴胡證僅是食慾不振而非完全不能進食,小便不暢而非排尿困難,脅下悶硬而非脹痛,口渴但能喝水而非飲水即吐。若誤用小柴胡湯,可能因方中黃芩、栝蔞的寒性引發腹瀉。此證狀似少陽病,實為太陽病誤治的變證,需仔細辨別關鍵差異。
傷寒五六日,發汗後又誤用瀉下法,出現胸脅脹滿輕度結滯、小便不利、口渴不嘔、僅頭部出汗、寒熱交替、心煩等未解之證,宜用柴胡桂枝乾薑湯。初服可能輕微煩躁,再服汗出即癒。
傷寒八九日誤下後,出現胸悶、驚躁、小便不利、譫語、全身沈重難以轉側,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。此證因熱邪內攻擾亂心神,方取小柴胡湯一半基礎,加龍骨、牡蠣、鉛丹鎮驚,茯苓利水,大黃止譫語,桂枝應為甘草之誤(無表證不宜用桂枝)。
傷寒十三日誤下後胸脅滿嘔、午後潮熱伴輕微腹瀉,本屬柴胡證,但異常腹瀉提示誤用丸藥峻下。潮熱表明裏實,先以小柴胡湯解外邪,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清裏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