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28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28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,小柴胡湯主之。
[中風至七八日,寒熱已過,復得寒熱,發作有期,與前之往來寒熱無定期者不
侔,此不在氣分而在血分矣,凡診婦人,必問月事,經水適斷於寒熱時,是不當
止而止也,必其月事下而血室虛,熱氣乘虛而入,其餘血之未下者,乾結於內,
故適斷耳,用小柴胡和之,使結血散,則寒熱自除矣,餘義詳陽明焉。
右論熱入血室。
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惡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
湯主之。
[傷寒至六七日,正寒熱當退之時,反見發熱惡寒證,此表證而兼心下支結之裏
證,表裏未解也,然惡寒微,則發熱亦微,但肢節煩疼,則一身骨節不煩疼可知,
支如木之支,即微結之謂也,表證微,故取桂枝之半,內證微,故取柴胡之半,
此因內外俱虛,故以此輕劑和解之也。
右論柴胡桂枝各半證。
柴胡桂枝湯
柴胡〔四兩〕、黃芩、人參、生薑、芍藥、桂枝〔各兩半〕、甘草〔一兩〕、半
夏〔二合半〕、大棗〔六枚〕,
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[桂芍甘草,得桂枝之半,柴參芩夏,得柴胡之半,薑棗得二方之半,是二方合
半非各半也,與麻黃桂枝合半湯又不同。
傷寒,陽脈濇,陰脈弦,法當腹中急痛,先用小建中湯,不差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[前條偏於半表,此條偏於半裏,註詳建中湯證中。
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
弦細者,與小柴胡湯,若吐下,發汗溫鍼,譫語,柴胡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
逆,以法治之。
[少陽為樞,太陽外證不解,風寒從樞而入少陽矣,若見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
往來寒熱之一,便是柴胡證未罷,即誤於吐下發汗溫鍼,尚可用柴胡治之,若誤
治後不見半表半裏證,而發譫語,是將轉屬陽明,而不轉屬少陽矣,柴胡湯不中
與之,亦不得以譫語即為胃實也,知犯何逆,治病必求其本也,與桂枝不中與同
義,此太陽壞病,而非少陽壞病也。
凡柴胡湯病,而反下之,若柴胡證不罷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
出而解。
[此與下後復用桂枝同局,因其人不虛,故不為壞病。
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
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,但滿而不痛者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
[註詳瀉心湯證中,此為柴胡壞證,故不中與之。
得病六七日,脈遲浮弱,惡風寒,手足溫,醫二三下之,不能食,而脅下滿痛,
面目及身黃,頸項強,小便難者,與柴胡湯,後必下重,本渴而飲水,嘔,食穀
噦者,柴胡不中與也。
[浮弱為桂枝脈,惡風寒為桂枝證,然手足溫而身不熱,脈遲為寒,為無陽,為
白話文:
傷寒來蘇集卷三()
若因血結導致症狀如瘧疾般定時發作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中風七八日後,原本的寒熱症狀已消退,卻又出現週期性寒熱,與先前寒熱往來無固定時間的狀況不同。此為病邪由氣分深入血分。診治婦人時須詢問月經狀況,若經血恰在寒熱發作時中斷,屬異常停止,代表經期後血室空虛,熱邪乘虛侵入,殘留未排出的經血內結,因而中斷。此時用小柴胡湯調和,散開瘀結,寒熱自消。其他相關論述詳見陽明篇。
(以上論述熱入血室的證治)
傷寒六七日,患者發熱、輕微怕冷、四肢關節痠痛、微嘔、心窩部悶結,表證未解時,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
傷寒至六七日本應退熱,卻仍有發熱惡寒,此為表證兼心窩悶結的裏證,屬表裏同病。因惡寒輕微,發熱亦不劇烈,僅肢節痠痛(非全身骨節疼痛)。「支結」指輕微鬱結,表證輕故用半量桂枝湯,裏證輕故用半量小柴胡湯,此方為內外皆虛而設的輕劑和解方。
(以上論述柴胡桂枝湯的複方證治)
柴胡桂枝湯方
柴胡四兩、黃芩、人參、生薑、芍藥、桂枝各一兩半、甘草一兩、半夏二合半、大棗六枚。
以水七升煮取三升,去藥渣後溫服一升。
傷寒患者若陽脈澀、陰脈弦,通常會腹中急痛,先服小建中湯;未緩解者改用小柴胡湯。
(此條偏重半裏證,詳見建中湯證解說。)
原太陽病未癒,轉入少陽時,可見脅下硬脹、乾嘔、食慾不振、寒熱往來。若未經誤治(如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),且脈象弦細,仍可用小柴胡湯。若誤治後出現譫語、柴胡證消失,則屬「壞病」,需依具體誤治情況調整治法。
(少陽為樞紐,太陽病邪可由此轉入。若誤治後未見半表半裏證而譫語,可能轉屬陽明,非少陽壞病,此時不可再用柴胡湯。)
凡柴胡湯證誤用下法,若柴胡證仍在,可再予柴胡湯。服藥後可能出現顫抖繼而發熱汗解的「戰汗」現象。
(此與誤下後再用桂枝湯同理,因患者體質不虛,未成壞病。)
傷寒五六日,嘔吐發熱屬柴胡湯證,若誤用他藥攻下,導致心下硬痛為「結胸」,用大陷胸湯;若僅悶脹不痛為「痞證」,不可用柴胡湯,宜選半夏瀉心湯。
(詳見瀉心湯證解說,此為柴胡證誤治後的變證。)
患病六七日,脈遲浮弱、惡風寒、手足溫,醫師多次攻下後,出現食慾差、脅下滿痛、身面發黃、頸項僵、小便困難。此時誤用柴胡湯可能加重下墜感。若原有口渴飲水後嘔吐、進食打嗝等症狀,則禁用柴胡湯。
(浮弱脈與惡風寒屬桂枝湯證,但手足溫而不熱、脈遲提示陽氣不足,非柴胡湯適應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