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26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能飲食也,看住來二字,見有不寒熱時,寒熱往來,胸膈苦滿,是無形之半表,

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飲食,是無形之半裏,雖然七證皆偏於裏,惟微熱為在表,

皆屬無形,惟心下悸為有形,皆風寒通證,惟脅下痞硬屬少陽,總是氣分為病,

非有實可據,故皆從半表半裏之治法。

血弱氣虛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搏,結於脅下,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

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飲食,藏府相連,其痛不下,邪高痛下,故使嘔也。

[此仲景自註柴胡證,首五句,釋胸脅苦滿之因,正邪三句,釋往來寒熱之義,

此下多有闕文,故文理不連屬也。

小柴胡湯

柴胡〔半斤〕、半夏〔半斤〕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生薑〔各三兩〕、大棗〔十

三枚〕,

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胸中煩而

不嘔者,去半夏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。若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參,合前成四兩半,

加栝蔞根四兩。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,加芍藥三兩。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,加牡

蠣四兩。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,加茯苓四兩。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

去人參,加桂枝三兩,溫服,取微汗愈。若欬者,去人參大棗生薑,加五味子半

升,乾薑二兩。

[柴胡感一陽之氣而生,故能直入少陽,引清氣上升而行春令,為治寒熱往來之

第一品藥,少陽表邪不解,必需之。

半夏感一陰之氣而生,故能開結氣,降逆氣,除痰飲,為嘔家第一品藥,若不嘔

而胸煩口渴者去之,以其散水氣也。

黃芩外堅內空,故能內除煩熱,利胸膈逆氣,腹中痛者,是少陽相火為害,以其

苦從火化,故易芍藥之酸以瀉之,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以苦能補腎,故易茯苓

之淡以滲之。

人參甘草,補中氣和營衛,使正勝則邪卻,內邪不留,外邪勿復入也。仲景於表

證不用人參,此因有半裏之無形證,故用之以扶元氣,使內和而外邪勿入也,身

有微熱,是表未解,不可補,心中煩與欬,是逆氣有餘,不可益氣,故去之,如

太陽汗後身痛,而脈沉遲,下後協熱利,而心下硬,是太陽之半表半裏證也,表

雖不解,因汗下後重在裏,故參桂兼用。

先輩論此湯,轉旋在柴芩二味,以柴胡清表熱,黃芩清裏熱也,盧氏以柴胡半夏

得二至之氣而生,為半表半裏之主治,俱似有理,然本方七味中,半夏黃芩,俱

在可去之例,惟不去柴胡甘草,當知寒熱往來,全賴柴胡解外,甘草和中,故大

柴胡去甘草,便另名湯,不入加減法。

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

[柴胡為樞機之劑,凡寒氣不全在表,未全入裏者,皆服之,證不必悉具,故方

亦無定品。

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
[傷寒則嘔逆,中風則乾嘔,凡傷寒中風,無麻黃桂枝證,但見喜嘔一證,則發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》卷三 :

能正常飲食時,觀察「往來」二字,可知患者有不發冷發熱的時段。若出現寒熱交替、胸膈脹悶不適,屬於無形的半表證;心煩易嘔、沈默寡言且食慾不振,則是無形的半裏證。雖然七種症狀多偏於裏證,只有輕微發熱屬表證,這些都屬無形病變,僅有心下悸動是有形之證。這些多為風寒共通症狀,唯獨脅下硬滿屬少陽病範疇,總歸是氣分病變,並非實證可依,因此都採用半表半裏的治法。

當氣血虛弱、腠理疏鬆時,外邪侵入與正氣相搏,積聚在脅下,正邪交爭導致寒熱交替發作,症狀時發時止。患者沈默不欲飲食,因臟腑相連,疼痛不會下移,邪氣在上而痛感在下,故引發嘔吐。(此段為張仲景對柴胡證的註解,前五句解釋胸脅脹滿成因,「正邪」三句說明寒熱往來機理,後文多有缺漏故語意不連貫。)

■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、半夏半斤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生薑各三兩、大棗十三枚。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,去藥渣後濃煎至三升,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加減法:

  • 胸中煩悶不嘔: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
  • 口渴:去半夏,加人參至四兩半,加栝蔞根四兩
  • 腹痛:去黃芩,加芍藥三兩
  • 脅下硬滿:去大棗,加牡蠣四兩
  • 心下悸動、小便不暢:去黃芩,加茯苓四兩
  • 不渴而輕微發熱:去人參,加桂枝三兩(服後微汗可癒)
  • 咳嗽: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半升、乾薑二兩

■ 藥理分析 柴胡稟受初陽之氣,能直入少陽經,升發清氣如春令生發之勢,是治療寒熱往來的首選藥,少陽表邪未解時必用。半夏得陰氣而生,能散結降逆、化痰止嘔,為嘔吐要藥,若不嘔但胸煩口渴則去除,因其利水作用恐傷津液。

黃芩外實中空,可清內熱、利胸膈氣滯。腹痛因少陽相火所致時,改換酸斂的芍藥瀉火;若心下悸動小便不利,則換淡滲的茯苓取代苦寒的黃芩。人參、甘草補益中氣調和營衛,助正氣驅邪。張仲景治表證通常不用人參,此因半裏無形證需扶正抗邪。微熱表證未解時忌補,心煩咳嗽屬氣逆實證亦不宜益氣,故去人參。太陽病發汗後身痛脈沈遲,或瀉下後熱利伴心下硬滿等半表半裏證,雖表未解但因汗下後裏虛,可人參桂枝並用。

歷代醫家認為此方關鍵在柴胡、黃芩配伍,柴胡清表熱,黃芩清裏熱。盧氏提出柴胡、半夏得陰陽二氣,為半表半裏主藥,雖有理但本方七味藥中,半夏、黃芩皆可加減,唯柴胡、甘草不可或缺——因寒熱往來需柴胡解表、甘草和中。大柴胡湯因去甘草即另立新方,不屬加減範疇。

■ 臨床要點 傷寒或中風病症,只要出現柴胡湯適應證之一即可使用,不必所有症狀俱全。(柴胡是調理樞機之劑,凡病邪未完全在表或入裏者均可應用,症狀不必齊備,故用藥也無固定組合。)嘔吐伴發熱者,即用小柴胡湯主治。(傷寒多嘔逆,中風多乾嘔,凡無麻黃湯、桂枝湯適應證,僅見喜嘔症狀即可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