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25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25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[陽明受病,當二三日發,少陽受病,當三四日發,若三日脈大,則屬陽明,三
日弦細,則屬少陽,小即細也,若脈小而無頭痛發熱等證,是少陽不受邪,此即
傷寒三日,少陽證不見,為不傳也。
少陽病,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
[寅卯主木,少陽始生,即少陽主時也,主氣旺,則邪自解矣,辰上者,卯之盡,
辰之始也。
太陽與少陽併病,脈弦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鞕者,當刺大
椎第一間,肺俞肝俞,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若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[脈弦屬少陽,頭項強痛屬太陽,眩冒結胸心下痞,則兩陽皆有之證,兩陽併病,
陽氣重可知,然是經脈之為青,汗吐下之法,非少陽所宜,若不明刺法,不足以
言巧,督主諸陽,刺大椎以泄陽氣,肺主氣,肝主血,肺肝二俞,皆主太陽,調
其氣血,則頭項強痛可除,脈之弦者可和,眩冒可清,結胸痞硬等證,可不至矣,
若發汗,是犯少陽,膽液虛,必轉屬胃而譫語,此譫語雖因胃實,而兩陽之證未
罷,亦非下法可施也,土欲實,木當平之,必肝氣清而水土治,故刺期門,而三
陽自和。
太陽少陽併病,心下@,頭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肺俞肝俞,慎勿下之。
太陽少陽併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,心下鞕,下利不止,水漿不下,其人心煩。
[併病無結胸證,但陽氣怫鬱於內,時時若結胸狀耳,併病在兩陽而反下之,如
結胸者,成真結胸矣,結胸法當下,今下利不止,水漿不入,是陽明之闔病于下,
太陽之開病於上,少陽之樞機無主,其人心煩,是結胸證具,煩躁者死也。
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,或胸中煩
而不嘔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鞕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
熱,或咳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[此言非傷寒五六日而更中風也,言往來寒熱有三義,少陽自受寒邪,陽氣衰少,
既不能退寒,又不能發熱,至五六日,鬱熱內發,始得與寒氣相爭,而往來寒熱
之一也,若太陽受寒,過五六日,陽氣始衰,陽氣始衰,餘邪未盡,轉屬少陽,
此往來寒熱之二也,風為陽邪,少陽為風藏,一中於風,便往來寒熱,不必五六
日而始見三也,少陽脈循胸脅,邪入其經,故苦滿,膽氣不舒,故默默,木邪犯
土,故不欲飲食,相火內熾,故心煩,邪正相爭,故喜嘔,蓋少陽為樞,不全主
表,不全主裏,故六證皆在表裏之間,仲景本意重半裏,而柴胡所主又在半表故
少陽證,必見半表,正宜柴胡加減,如悉入裏,則柴胡非其任矣,故小柴胡稱和
解表裏之主方。
寒熱往來,病情見於外,苦喜不欲,病情得於內,看喜苦欲等字,非真嘔真滿不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-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
患傷寒三天時,若少陽脈象細小,表示病情將癒。陽明經受病多在二三日發作,少陽經受病則在三四日發作。若第三天脈象粗大屬陽明病,脈象弦細則屬少陽病。「小」即細脈之意。若脈細小且無頭痛發熱等症狀,表示少陽經未受邪氣侵襲,即傷寒三日未出現少陽證候,病情未傳變。 -
少陽病,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
少陽病好轉的時間在寅時到辰時(凌晨3至9時)。寅卯時屬木,與少陽之氣相應,少陽生發之氣旺盛時,病邪自然消退。「辰上」指卯時結束、辰時開始的時段。 -
太陽與少陽併病
若脈弦、頭頸強痛、頭暈目眩,或時有結胸感、心窩硬滿,應針刺大椎穴、肺俞穴、肝俞穴,切勿發汗。發汗會導致譫語(神志不清胡言亂語),若譫語持續,需針刺期門穴。
- 脈弦屬少陽病,頭項強痛屬太陽病,眩暈、結胸、心窩硬滿則為兩經共有的症狀。兩陽經併病時陽氣過盛,但此為經脈問題,不宜用汗、吐、下法治療。針刺大椎可洩陽氣,肺俞調氣,肝俞調血,緩解症狀。若誤發汗,會耗傷膽液,轉為胃熱譫語,此時需刺期門穴以平肝和胃。
-
太陽少陽併病,勿下之
若心窩硬滿、頭頸強痛且眩暈,應針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不可用瀉下法。若誤用下法,會形成結胸,導致心窩硬滿、腹瀉不止、飲食難進、心煩躁擾。此為陽明氣機下陷、太陽氣機上逆、少陽樞紐失調所致,若結胸兼煩躁,預後不良。 -
小柴胡湯證
傷寒或中風五六日,出現寒熱交替、胸脅脹悶、沈默寡言、食慾不振、心煩喜嘔,或伴隨其他症狀(如口渴、腹痛、脅下硬滿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微熱、咳嗽等),宜用小柴胡湯。
- 寒熱往來有三種可能:少陽自感寒邪後鬱熱內發、太陽寒邪轉至少陽、或風邪直中少陽。
- 少陽經循行胸脅,邪入則脹悶;膽氣不舒則沈默;木剋土則厭食;相火內擾則心煩;邪正相爭則易嘔。少陽為樞紐,病位介於表裏之間,小柴胡湯能和解表裏,但若病邪完全入裏,則非其適應症。
- 症狀中「喜嘔」「苦滿」等描述,反映內在病機,非單純表面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