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24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分溫三服,初服湯當大便,不爾者盡飲之,若得大便勿

服。

[諸病皆因于氣,穢物之不去,由氣之不順也,故攻積之劑,必用氣分之藥,故

以承氣名湯,分大小有二義焉,厚朴倍大黃,是氣藥為君,味多性猛,製大其服,

欲令大泄下也,則黃倍厚朴,是氣藥為臣,味少性緩,製小其服,欲微和胃氣也,

前法更有妙義,大承氣之先後作三次煎者,何哉,蓋生者氣銳而先行,熟者氣純

而和緩,欲使芒硝先化燥屎,大黃繼通地道,而後枳朴除其痞滿也,若小承氣三

物同煮,不分次第,只服四合,但求地道之通,而不用芒硝之峻,且遠于大黃之

銳,故稱微和之劑云。

少陽之為病,口苦咽乾目眩也。

太陽主表,頭項強痛為提綱,陽明主裏,胃家實為提綱,少陽居半表半裏之位,

仲景特揭口苦咽乾目眩為提綱,奇而至當也,蓋口咽目三者,不可謂之表又不可

謂之裏,是表之入裏,裏之出表處,所謂半表半裏也,三者能開能闔,開之可見,

闔之不見,恰合樞機之象,故兩耳為少陽經絡出入之地,苦乾眩者,皆相火上走

空竅而為病也,此病自內之外,人所不知,惟病人獨知,診家所以不可無問法。

三證為少陽一經病機,兼風寒雜病而言,但見一證即是,不必悉具。

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,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,胃和

則愈,胃不和則煩而躁。

[少陽初受寒邪,病全在表,故頭痛發熱與太陽同,與五六日而往來寒熱之半表

之不同也,弦為春脈,細則少陽初出之象也,但見頭痛發熱,而不見太陽脈證,

則弦細之脈,斷屬少陽,而不可作太陽治之矣,少陽少血雖有表證,不可發汗,

發汗則津液越出,相火燥,必胃實而譫語,當與柴胡以和之,上焦得通,津液得

下,胃氣因和,若加煩躁,則為承氣證矣。

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
[少陽經絡,縈于頭目,循于胸中,為風木之藏,主相火,風中其經,則風動火

炎,是以耳聾目赤,胸滿而煩也,耳目為表之裏,胸中為裏之表,當用小柴胡雙

解法,或謂熱在上焦,因而越之,誤吐者有矣,或謂釜底抽薪,因而奪之,誤下

者有矣,或謂火鬱宜發,因而誤汗者有矣,少陽主膽,膽無出入,妄行吐下,津

液重亡,膽虛則心亦虛,所生者受病,故悸也,膽虛則肝亦虛,府病及藏故驚也

上條汗後而煩,因於胃實,此未汗而煩,虛風所為,上條煩而躁,病從胃來,此

悸而驚,病迫心膽,上條言不可發汗,此言不可吐下,互相發明,非謂中風可汗,

而傷寒可吐下也,此雖不言脈,可知其弦而浮矣,不明少陽脈證,則不識少陽中

風,不辨少陽脈狀,則不識少陽傷寒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
藥方煎服法
以四升水煮至剩一升二合,分三次溫服。初次服藥後應會排便,若未排便則需服完全部藥液;若已排便則停止服用。

承氣湯命名與配伍原理
疾病多因氣機不暢所致,穢物積滯是因氣行不順,故攻積方劑需搭配理氣藥物,因而以「承氣」為湯名。大小承氣湯之別在於:

  • 大承氣湯:厚朴用量倍於大黃,以氣藥為君,藥性峻猛、劑量大,旨在強力瀉下。
  • 小承氣湯:大黃用量倍於厚朴,以氣藥為臣,藥性較緩、劑量小,僅為調和胃氣。

大承氣湯分次煎煮另有深意:生藥氣銳先行,熟藥氣純和緩。先以芒硝軟化燥屎,繼以大黃通便,最後用枳實、厚朴消除脹滿。小承氣湯則三藥同煮,僅服四合,不求峻瀉,故稱「微和之劑」。

少陽病提綱
少陽病典型症狀為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

  • 太陽病主表,以頭項強痛為綱;陽明病主裏,以胃實為綱。
  • 少陽居半表半裏,口、咽、目既非純表亦非純裏,恰如樞紐開闔之象。耳為少陽經絡所過,苦、乾、眩皆因相火上擾空竅所致,此為內發之病,需詳問患者自覺症狀。
  • 三者為少陽病機關鍵,見其一即可辨證,不必悉具。

少陽傷寒辨治
傷寒脈象弦細伴頭痛發熱,屬少陽證。少陽津血不足,雖有表證亦不可發汗,否則津傷火熾,易致胃實譫語。宜用小柴胡湯和調,使上焦通、津液下、胃氣和。若見煩躁,則轉為承氣湯證。

少陽中風禁忌
少陽中風見耳聾、目赤、胸滿心煩者,不可吐下。因少陽屬膽,主相火,誤吐下會重傷津液,導致膽虛連累心神而驚悸。此與前條汗後胃實之煩躁不同,彼為實證,此屬虛風擾動。雖未言脈,當為弦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