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23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宜大承氣湯。

[太陽證罷,是全屬陽明矣,先揭二陽併病者,見未罷時便有可下之證,今太陽

一罷,則種種皆下證矣。

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[表雖不解,邪甚於裏,急當救裏,裏和而表自解矣。

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[前條若汗多微發熱,惡寒者,外未解也,未可與承氣,總為脈遲者言耳,若脈

大而不惡寒,蒸蒸發熱,汗多亡津者,當急下以存津液,而勿以潮熱為拘也。

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裏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,

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[傷寒七日不愈,陽邪入陰矣,目不了了,目睛不和,何以故,身微熱,是表證

已罷,不煩躁,是裏證未見,無表裏證也,惟不大便為內實,斯必濁邪上升,陽

氣閉塞,下之而濁陰出下竅,清陽走上竅矣。
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不大便,口咽氣乾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[熱淫于內,腎水枯涸,因轉屬陽明,胃火上炎,故口燥咽乾,急下之,火歸于

坎,津液自升矣,此必有大便證,若非本有宿食,何得二三日便當急下。

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舌燥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[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,今自利清水,疑其為寒矣,而利清水時,必心下痛,必

口燥舌乾,是土燥火炎,脾氣不濡,胃氣反厚,水去而穀不去,故純青也,雖曰

通因通用,仍是通因塞用。

少陰病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[六七日當解不解,因轉屬陽明,是藏氣實而不能入,還之于府也,急攻之,所

謂巳入于府者,可下也。

三陽惟少陽無承氣證,三陰惟少陰有承氣證,蓋少陽為陽樞,陽稍虛,邪便入于

陰,故不可妄下,以虛其陽,少陰為陰樞,陽有餘邪,便傷其陰,故宜急下以存

其陰,且少陽屬木,邪在少陽,惟畏其剋土,故無下證,少陰主水,邪在少陰,

更畏有土制,故當急下,蓋真陰不可虛,陽強不可縱也。

調胃承氣湯,大黃〔三兩〕、炙甘草〔一兩〕、芒踃〔半斤〕。

右三味,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內芒硝,更上火微煮令沸,少少

溫服。

[亢則害,承乃制,承氣所由名也,不用枳朴而任甘草,是調胃之義,胃調則諸

氣皆順,故亦以承氣名之,此方專為燥屎而設,故芒硝分兩多于大承氣,前輩見

條中無燥屎字,便云未燥堅者用之,是未審之耳。

大承氣湯

大黃〔四兩酒洗〕、厚朴〔米斤〕、枳實〔五枚炙〕、芒硝〔三合〕,

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渣,內大黃,煮二升,去渣,再內芒硝,上火微

一二沸,分溫再服,得下,餘勿服。

小承氣湯

大黃〔四兩〕、厚朴〔二兩去皮〕、枳實〔三枚〕,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》卷三

宜大承氣湯

太陽病症狀消失,完全轉為陽明病時,先前提到的「二陽併病」顯示太陽未完全消退時已有可攻下的症狀。如今太陽症狀完全消退,所有症狀皆符合攻下之證。

若發汗後病情未緩解,反而出現腹部脹滿疼痛,應立即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即使表證未解,但裏證更為嚴重時,應優先治療裏證,裏氣調和後表證自然解除。

陽明病出現高熱且大量出汗時,應立即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前條提到若汗多、輕微發熱且怕冷,表示表證未解,不可使用承氣湯,此主要針對脈遲者而言。若脈象洪大、不怕冷、持續高熱且汗多傷津,應立即攻下以保存津液,不必拘泥於潮熱症狀。

傷寒六七日後,患者視物模糊、眼球轉動不靈活,無明顯表裏證,但大便困難、身體微熱,此為實證,應立即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傷寒七日未癒,陽邪已深入陰分。視物不清、眼球不靈活是因表證已消,未見煩躁等裏證,僅因大便不通導致濁邪上擾,陽氣閉塞。攻下後濁陰從下排出,清陽自然上升。

少陰病發病二三日,大便不通、口乾咽燥,應立即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熱邪內盛導致腎水枯竭,轉屬陽明病,胃火上炎而口燥咽乾。此時應急下,使火歸於腎,津液自生。此證必有大便不通的症狀,若非原有宿食,怎會二三日就需急下?

少陰病下利清水、顏色青黑,伴隨心下疼痛、口乾舌燥,應立即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下利且口渴屬少陰病,但下利清水時若伴隨心下痛、口乾舌燥,則是脾土燥熱、胃氣壅滯,水液排出而食物積滯,故呈青色。雖屬「通因通用」,實為「通因塞用」。

少陰病六七日後,腹脹且大便不通,應立即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六七日病未緩解,轉屬陽明,表示臟氣實滯無法疏通,應急攻,即「邪入腑者可下」。

三陽病中唯少陽病無承氣湯證,三陰病中唯少陰病有承氣湯證。因少陽為陽樞,陽氣稍虛則邪易入陰,故不可妄下;少陰為陰樞,陽邪過盛易傷陰液,故宜急下存陰。少陽屬木,邪在少陽時恐剋伐脾土,故無下證;少陰主水,邪在少陰時恐土制水,故當急下,以保真陰、制陽強。

調胃承氣湯
大黃(三兩)、炙甘草(一兩)、芒硝(半斤)。
上三味切碎,以水三升煮取一升,去渣後加入芒硝,再稍煮至沸,少量溫服。

此方名為「承氣」,意在調和胃氣,胃和則氣順。專為燥屎而設,故芒硝用量較大承氣湯多。

大承氣湯
大黃(四兩,酒洗)、厚朴(半斤)、枳實(五枚,炙)、芒硝(三合)。
以水一斗先煮厚朴、枳實,取五升去渣,加入大黃煮二升,去渣後加芒硝,稍煮一二沸,分兩次溫服。若已通便,剩餘藥液勿服。

小承氣湯
大黃(四兩)、厚朴(二兩,去皮)、枳實(三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