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22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22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承,非氣之不治耳。
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鞕,鞕則譫語,小承氣湯
主之,若一服譫語止,更莫復服。
[陽明主津液所生病,故陽明病多汗,多汗是胃燥之因,便硬是譫語之根,一服
譫語止,大便雖未利,而胃濡可知矣。
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氣湯。
[下利是大腸虛,譫語是胃氣實,胃實腸虛,宜大黃以濡胃,無庸芒硝以潤腸也。
汗出譫語者,以在燥屎在胃中,此為風也,須下之,過經乃可下之,下之若早,
語言必亂,表虛裏實故也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
[首二句,是冒頭,末二句,是總語,言汗出必亡津,譫語因胃實,則汗出譫語,
以胃中有燥屎也,宜大承氣湯下之,然汗出譫語有二義,有陽明本病多汗亡津而
譫語者,有中風汗出早下而譫語者,如脈滑曰風,其譫語潮熱下之,與小承氣湯
不轉矢氣,勿更與之,如能食曰風,其煩躁心下硬,少與小承氣微和之,令小安,
非七日後屎定硬,不敢妄下者,以此為風也,七日來行經已盡,陽邪入陰,乃可
下之,若不知此義而早下之,表以早下,而虛熱不解,裏以早下,而胃家不實,
如十三日不解,過經下利而譫語,與下後不解,至十餘日不大便,日晡潮熱,獨
語如見鬼狀者是也。
陽明病,譫語,有潮熱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,宜大承氣湯下之,
若能食者,但硬耳。
[初能食,反不能食,胃實可知,若能食而大便硬,是腸實而胃未實,恐本於中
風未可下也,譫語潮熱,屎有燥硬之辨。
陽明病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,腹微滿,
初頭硬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
[下後心中懊憹而煩,梔子豉證,若腹大滿不通,是胃中燥屎上攻也,若微滿,
猶是梔子厚朴湯證。
病人不大便五六日,繞臍痛,煩躁,發作有時者,此有燥屎故也。
[發作有時,是日晡潮去之時。二腸附臍故繞痛,痛則不通矣。
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屎也,宜大承氣
湯。
[小便不利,故大便有乍易,津液不得還入胃中,故喘冒不得臥,時有微熱,即
是潮熱。
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,所以然者,以本有宿
食故也,宜大承氣湯。
[未病時本有宿食,故雖大下之後,仍能大實,痛隨利減也。
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[數為在府,故滑為有食,數以至數言,是本來面目,疾以體狀言,在譫語潮熱
時見,故為失度。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[下後無變證,則非妄下,腹滿如故者,下之未盡耳,故當更下之也。
二陽併病,太陽證罷,但發潮熱,手足濈濈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陽明病患者若大量出汗,導致體內津液外洩、胃部乾燥,必然引發大便乾硬,進而出現胡言亂語症狀,此時應服用小承氣湯。若服藥後譫語停止,便不可再服。
腹瀉兼譫語者,乃腸道有燥屎所致,宜用小承氣湯。
汗出譫語者,因燥屎積聚胃中,此屬風邪所致,須待病邪完全傳入陽明經後方可攻下。若過早攻下,將導致神志混亂,此因表虛裏實之故。適時攻下即可痊癒,宜用大承氣湯。
陽明病譫語伴潮熱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五六枚燥屎,宜大承氣湯攻下;若尚能進食,則僅為大便乾硬。
陽明病攻下後,心中煩悶不安,若胃有燥屎仍可再攻,宜大承氣湯;若腹微滿、大便初硬後溏,則不可攻下。
患者五六日未大便,繞臍疼痛、煩躁陣發,此因燥屎內結。
患者小便不利,大便時難時易,偶發低熱,喘促眩暈難眠者,乃燥屎所致,宜大承氣湯。
大下後六七日未排便,煩躁未解,腹滿疼痛者,此因燥屎未盡。緣由在於原有宿食未消,宜大承氣湯。
脈滑數者,主宿食內停,當予攻下,宜大承氣湯。
腹滿持續不減,或稍減微不足道,當予攻下,宜大承氣湯。
二陽併病者,若太陽證已罷,僅見潮熱、手足汗出、大便難而譫語,攻下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