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21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21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若汗雖多而微惡寒,是表證仍在,此本於中風,故雖大滿不通,只可微和胃氣,
令小安,勿使大洩,過經乃可下耳,胃實諸證,以手足汗出為可據,而潮熱尤為
親切,以四肢為諸陽之本,而日晡潮熱,為陽明主時也。
陽明病,潮熱,大便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,不硬者,不可與之,若不大便六七日,
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矢氣者,此有燥屎,乃可攻
之,若不轉矢氣者,此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,欲
飲水者,與水則噦,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硬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,不轉矢氣
者,慎不可攻也。
[此必因脈之遲弱,即潮熱尚不足據,又立試法,如胃無燥屎而攻之,胃家虛脹,
故不能食,雖復潮熱,便硬而少者,以矢後不能食故也,要知不轉矢氣者,即渴
欲飲水,尚不可與,況攻下乎,以小承氣為和,即以小承氣為試,仍與小承氣為
和,總是慎用大承氣耳。
陽明病,譫語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,因與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矢
氣者,更服一升,若不轉矢氣者,勿更與之,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濇者,裏虛也,
為難治,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[脈滑而疾者,有宿食也,譫語潮熱,下證具矣,與小承氣試之,不轉矢氣,宜
為易動,明日而仍不大便,其胃家似實,而脈反微濇,微則無陽,濇則少血,此
為裏虛,故陽證反見陰脈也,然胃家未實,陰脈尚多,故脈遲脈弱者,始可和而
久可下,陽脈而變為陰脈者,不惟不可下,更不可和,脈滑者生,脈濇者死,故
為難治,然滑有不同,又當詳明,夫脈弱而滑,是有胃氣,此脈來滑疾,是失其
常度,重陽必陰,仲景早有成見,故少與小承氣試之,若據譫語潮熱,而與大承
氣,陰盛已亡矣,此脈證之假有餘,小試之而即見真不足,憑脈辨證,可不慎哉。
宜蜜煎導而通之,虛甚者,與四逆湯,陰得陽則解矣。
傷寒若吐下後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
語如見鬼狀,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
濇者死,微者但發熱譫語,大承氣湯主之,若一服利,止後服。
[壞病有微劇之分,微者是邪氣實,當以下解,若一服利,止後服,只攻其實,
無乘其虛也,劇者,邪正交爭,當以脈斷其虛實,弦者是邪氣實,不失為下證,
故生,濇者是正氣虛,不可更下,故死,如見鬼狀獨語,與鄭聲譫語不同,潮熱
不惡寒,不大便,是可下證,目直視不識人,循衣摸床等證,是日晡發熱時事,
不發時自安,故勿竟斷為死證,還將脈推之,凡譫語脈短者死,濇者短也,短則
氣病,弦者長也,長則氣治,凡直視譫語喘滿者死,此微喘而不滿,只是氣之不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》卷三
若出汗多卻仍輕微怕冷,表示表證未解,這原本是中風證所致。因此即使腹中脹滿、大便不通,也只能稍微調和胃氣,讓症狀稍緩,不可過度瀉下,須待病邪傳經後才可攻下。判斷胃實證的依據,手足出汗是可靠指標,而潮熱更是關鍵,因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日晡時段(下午3-5點)潮熱正是陽明經主時的特徵。
陽明病出現潮熱,若大便乾硬,可用大承氣湯;若大便不硬則禁用。若六七日未解便,恐有燥屎,可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試探:服後若排氣,表示有燥屎,方可攻下;若無排氣,則僅是初硬後溏,不可攻下,否則會導致腹脹、食慾不振,甚至飲水即嘔。若後續發熱,大便雖硬但量少,宜用小承氣湯調和,無排氣者嚴禁攻下。
(此段強調脈象遲弱時,即使有潮熱也不足為據,需以小承氣湯測試。誤攻無燥屎者會胃虛腹脹,後續潮熱便硬量少是因誤攻傷胃。即使患者口渴欲飲水,只要無排氣,連水都不可輕給,何況攻下?小承氣湯在此兼具試探與調和之效,目的在謹慎避免濫用大承氣湯。)
陽明病譫語潮熱,脈滑而快者用小承氣湯。服一升後若排氣可再服;無排氣則停藥。若次日仍不大便且脈轉微弱澀滯,屬裏虛難治,禁用承氣湯。
(脈滑快表示宿食內停,譫語潮熱已具備下證條件,但以小承氣湯試探後無排氣,理應易解。若反見脈微澀,微為陽虛,澀為血少,屬陽證見陰脈的裏虛危候。此時不僅不可攻下,連調和也需謹慎。脈滑主生,脈澀主死,故稱難治。此處脈滑疾異於常態,反映重陽轉陰之機,稍用承氣湯即暴露正氣不足,凸顯憑脈辨證的重要性。)
虛證嚴重者宜用蜜煎導法通便,或投四逆湯助陽化陰。
傷寒經吐下後未解,五六日甚至十餘日不大便,日晡潮熱、不惡寒、獨語如見鬼魅。重症者發作時神昏不識人、抓衣摸床、驚惶微喘、直視,脈弦可生,脈澀則死;輕症僅發熱譫語者用大承氣湯,若一服後通便即停藥。
(壞病分輕重:輕者邪實可下,但中病即止;重者邪正相爭,需依脈斷吉凶。脈弦表示邪實仍可攻下而生,脈澀則正氣已虛,攻之必死。獨語如見鬼狀有別於鄭聲譫語,潮熱不便屬可下證,但直視、神昏等症僅在發熱時出現,未發時如常,故不可遽斷死證,仍需結合脈象。凡譫語脈短澀者死,因短澀主氣絕;脈弦長者氣機尚調。直視譫語兼喘滿多死,此處僅微喘未滿,尚存一線生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