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18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18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為君,知母氣寒主降,苦以洩肺火,辛以潤肺燥,內肥白而外皮毛,肺金之象,
生水之源也,故以為臣,甘草皮赤中黃,能土中瀉火,為中宮舟楫,寒藥得之緩
其寒,用此為佐,沉降之性,亦得留連於脾胃之間矣,粳米稼穡作甘,氣味溫和,
稟容平之德,為後天養命之資,得此為佐,陰寒之物,則無傷損脾胃之慮也,煮
湯入胃,輸脾歸肺,水精四布,大煩大湯可除矣,白虎為西方金神,用以名湯者,
秋金得令,而暑清陽解,此四時之序也,更加人參,以補中益氣而生津,協和甘
草粳米之補,承制石膏知母之寒,瀉火而火不傷,乃操萬全之術者。
陽明病,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,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腹
滿,小便小利,渴飲水漿,此為瘀熱在裏,身必發黃,茵陳蒿湯主之。
[陽明多汗,此為裏實表虛,反無汗,是表裏俱實矣,表實則發黃,裏實則腹滿,
但頭汗出,小便不利,與麻黃連翹證同,然彼屬太陽,因誤下而表邪未散,熱雖
裏而未深,故口不渴,腹不滿,仍當汗解,此屬陽明,未經汗下,而津液已亡,
故腹滿小便不利,渴欲飲水,此瘀熱在裏,非汗吐所宜矣,身無汗,小便不利,
不得用白虎,瘀熱發黃,內無津液,不得用五苓,故製茵陳湯以佐梔子承氣之所
不及也,但頭汗,則身黃而面目不黃,若中風不得汗,則一身及面目悉黃,以見
發黃是津液所生病。
傷寒七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茵陳蒿湯主之。
[傷寒七八日不解,陽氣重也,黃色鮮明者,汗在肌肉而不達也,小便不利,內
無津液也,腹微滿,胃家實也調和二便,此茵陳之職。
茵陳蒿湯
茵陳蒿〔六兩〕、梔子〔十四枚〕、大黃〔一兩〕,
以水一斗,先煮茵,陳減六升,內二味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,小便當利,
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去。
[茵陳稟北方之色,經冬不凋,受霜承雪,故能除熱邪留結,梔子以通水源,大
黃以調胃實,令一身內外之瘀熱,悉從小便出,腹滿自減,而津液無傷,此茵陳
湯為陽明利水之妙劑也。
傷寒發汗已,身目為黃,所以然者,以寒濕在裏,不解故也,不可下,於寒溼中
求之。
[發黃有因瘀熱者,亦有因寒邪者,有因於燥令者,亦有因於濕化者,則寒濕在
裏,與瘀熱在裏不同,是非汗下清三法所可治矣,傷寒固宜發汗,發之而身目反
黃者,非熱不得越,是發汗不如法,熱解而寒濕不解也,太陰之上,濕氣主之,
則身自黃而面不黃,以此知繫在太陰,而非陽明病矣,當溫中散寒而除濕,於真
武五苓輩求之。
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不惡寒反惡熱,頭痛身熱者,與承氣湯。
[受病後,便不大便,胃家實也,至六七日而頭痛身熱不解,足見陽氣之重,其
白話文:
傷寒來蘇集卷三
君藥知母性寒,能下降,苦味能瀉肺火,辛味能潤肺燥。知母內部肥厚潔白,外部有皮毛,符合肺金的特性,也是水之源頭,故為君藥。臣藥甘草,皮赤內黃,能瀉中焦之火,如同中宮的舟楫,寒藥加入甘草後,寒性可減緩。佐藥用甘草,其沉降的特性,也能使藥力停留在脾胃之間。粳米性味溫和,為後天之本,用作佐藥,可避免寒涼藥物損傷脾胃。煮成湯劑服下,藥力由胃輸送到脾,再歸於肺,水液布散全身,可去除大煩熱症。白虎湯以西方金神命名,因秋季金氣當令,暑熱消退,符合四時之序,且人參能補中益氣,生津液,協同甘草、粳米補益,配合石膏、知母清瀉,瀉火而不傷正氣,是完善的治療方法。
陽明病發熱汗出,是熱邪外洩,不會發黃。但若僅頭汗出,身體無汗,汗液倒流至頸部,腹滿,小便不利,口渴想喝水,這是瘀熱內阻,必將發黃,宜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陽明病多汗,屬於裏實表虛,反之無汗,則是表裏俱實。表實則發黃,裏實則腹滿。若僅頭汗出,小便不利,與麻黃連翹證相似,但麻黃連翹證屬太陽經病,因誤下導致表邪未散,熱邪雖在裏,但未深入,故口不渴,腹不滿,仍需發汗治療。陽明病則不同,未經發汗,津液已損耗,故腹滿、小便不利、口渴欲飲,這是瘀熱內阻,不宜發汗或吐瀉。若身體無汗,小便不利,則不能用白虎湯;若瘀熱發黃,內無津液,則不能用五苓散。故制定茵陳蒿湯來治療承氣湯所不及之症。僅頭汗出,則身體發黃但面部不黃;若中風不得汗,則全身及面部皆黃,由此可見發黃是津液受損所致。
傷寒七八日,身體發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部微滿,宜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傷寒七八日未愈,陽氣偏盛,黃色鮮明,汗液停留在肌肉中,未能透發,小便不利,體內缺乏津液,腹部微滿,胃腸積實。茵陳蒿湯能調和二便。
茵陳蒿湯方劑:
茵陳蒿(六兩)、梔子(十四枚)、大黃(一兩)
以水一斗,先煮茵陳,煎至六升,再加入梔子、大黃,煮至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小便應通利,尿液如皂角汁,顏色赤紅,一夜後腹部減脹,黃疸隨小便排出。
茵陳色屬北方,冬天不凋謝,能承受霜雪,故能去除熱邪積滯。梔子能通利水道,大黃能瀉胃腸積實,使全身內外瘀熱,皆從小便排出,腹滿自消,而津液不受損傷。此茵陳蒿湯是治療陽明病利水的妙方。
傷寒發汗後,身體和眼睛發黃,原因是寒濕內阻,未解故也,不可攻下,應從寒濕方面治療。
發黃的原因有瘀熱、寒邪、燥熱、濕化等,寒濕內阻與瘀熱內阻不同,非發汗、攻下、清熱三法所能治療。傷寒固然宜發汗,但發汗後身體和眼睛反而發黃,是熱邪未完全外洩,發汗方法不當,熱邪已解但寒濕未解。太陰經主濕,則身體發黃而面部不黃,由此可知病在太陰,而非陽明病,應溫中散寒除濕,當用真武湯、五苓散等藥物治療。
傷寒後不大便六七日,不惡寒反惡熱,頭痛身熱,宜用承氣湯。
病後不大便,胃腸積實。至六七日頭痛身熱未解,說明陽氣偏盛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