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17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以滋津液,裏和表亦解,故不須兩解之法。

陽明病,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[白虎所治,皆陽明燥證,揭為陽明主方,信為有見。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遺尿,發汗則譫語,下之則額

上汗出,手足冷,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

[此本陽明病,而略兼太少也,胃氣不通,故腹滿,陽明主肉,無氣以動,故身

重難以轉側者,少陽行身之側也,口者,胃之門戶,胃氣病,則津液不能上行,

故不仁,陽明則顏黑,少陽病,面微有塵,陽氣不榮於面,故垢,膀胱不約為遺

溺,遺溺者,太陽本病也,雖三陽合病,而陽明證多,則當獨取陽明矣,無表證,

則不宜汗,胃未實,則不當下,此陽明半表裏證也,裏熱而非裏實,故當用白虎,

而不當用承氣,若妄汗,則津竭而譫語,誤下,則亡陽而額汗出,手足厥也,此

自汗出,為內熱甚者言耳,接遺尿句來,若自汗而無大煩大渴證,無洪大浮滑脈,

當從虛治,不得妄用白虎,若額上汗出,手足冷者,見煩渴譫語等證,與洪滑之

脈,亦可用白虎湯。

三陽合病,脈浮大,在關上,但欲睡眠,合目則汗。

[上條言病狀及治方,此條詳病脈,探病情,究病機,必兩條合參,而合病之大

要始得,脈大為陽,關上陽所治也,是為重陽矣,但欲睡眠,是陽入於陰矣,合

目則衛氣行陰,而兼汗出,熱淫於內矣,與上文自汗同,此少陰脈微細而但欲寐,

不同。

傷寒脈浮滑,此表有熱,裏有邪,白虎湯主之。

[此條論脈而不及證,因有白虎湯證,而推及其脈也,勿只據脈而不審其證,脈

浮而滑為陽,陽主熱,內經云,脈緩而滑曰熱中,是浮為在表,滑為在裏,舊本

作裏有寒者誤,此雖表裏並言,而重在裏熱,所謂結熱在裏,表裏似熱者也。

傷寒脈滑而厥者,裏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

[脈微而厥為寒厥,脈滑而厥為熱厥,陽極似陰之證,全憑脈以辨之,然必煩渴

引飲,能食而大便難,乃為裏有熱也。

白虎湯

石膏〔一斤碎綿裏〕、知母〔六兩〕、甘草〔二兩〕、粳米〔六合〕,

水一斗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。

白虎加人參湯

石膏〔一斤碎綿裏〕、知母〔六兩〕、甘草〔二兩〕、粳米〔六合〕、人參〔三

兩〕,

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[經曰,火生苦,又曰,以苦燥之,又曰,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,以

是知苦從火化,火能生土,則土燥火炎,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矣,經曰,甘先入脾,

又曰,以甘瀉之,又曰,飲入於胃,輸精於脾,上歸於肺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

以是知甘寒之品,乃瀉胃火生津液之上劑也,石膏大寒,寒能勝熱,味甘歸脾,

質剛而主降,備中土生金之體,色白通肺,質重而含脂,具金能生水之用,故以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
  1. 滋潤津液:體內調和後,表症自然解除,因此無需同時治療表裡。

  2. 陽明病症狀:若出現口渴想喝水、口乾舌燥,應以「白虎加人參湯」治療。

  3. 三陽合病症狀:腹脹、身體沈重難以翻身、口舌麻木、面色晦暗、小便失禁。若發汗會導致譫語,誤用下法則會額頭出汗、手腳冰冷;若有自汗,則用「白虎湯」治療。

  4. 三陽合病脈象:脈浮大(關脈明顯),嗜睡,閉眼則出汗。

  5. 傷寒脈浮滑:表有熱、裡有邪(舊本誤作「裡有寒」),用「白虎湯」。

  6. 傷寒脈滑而手腳冰冷:屬「熱厥」(裡熱所致),用「白虎湯」。

  7. 白虎湯方劑:石膏(一斤)、知母(六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六合)。
    煎服法:水十升,米熟後取湯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  8. 白虎加人參湯:上方加人參(三兩),煎服法同。

  9. 藥理分析

  • 苦味屬火,過苦傷脾,反致胃燥,故需甘寒藥瀉火生津。
  • 石膏性大寒,味甘歸脾,質重沈降,色白入肺,兼具「土生金、金生水」之效,為清胃火、生津液之要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