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16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16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關上者,陽明脈位也,細數而不洪大,雖自汗而不惡熱,則不是與陽明併病,不
口乾煩滿而自汗出,是不與少陰兩感,原其故,乃庸醫妄吐之所致也,吐後惡寒
發熱之表雖除,而頭項強痛仍在,則自汗為表虛,脈細數為裏熱也,此其人胃氣
未傷,猶未至不能食,尚為小逆,其誤吐而傷及胃氣者,更當計日以辨之,若一
二日間,熱正在表,當汗解而反吐之,寒邪乘虛入胃,故饑不能食,三四日間,
熱發於裏,當清解而反吐之,胃陽已亡,故不喜穀食,而反喜瓜果,是除中也,
邪熱不化物,故朝食暮吐,生意盡矣,此為大逆。
按,三陽皆受氣於胸中,在陽明以胸為表,吐之陽氣得宣,故吐中便寓發散之意,
太陽以胸為裏,故有乾嘔嘔逆之證,而不可吐,吐之則傷胃而為逆,少陽得胸中
之表,故亦有喜嘔證,吐之則悸而驚矣。
太陽病吐之,但太陽病當惡寒,今反不惡寒,不欲近衣,此為吐之內煩也。
[上條因吐而亡胃脘之陽,此因吐而傷膻中之陰,前條見其人之胃虛,此條見其
人之陽盛,前條寒入太陰而傷脾精,此條熱入陽明而成胃實,皆太陽妄吐之變證,
是瓜蒂散所禁,不特亡血虛家也。
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,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
加人參湯主之。
[白虎湯治結熱在裏之劑,先示所禁,後明所用,見白虎為重,則不可輕用也,
脈浮發熱無汗,麻黃證尚在,即是表不解,更兼渴欲飲水,又是熱入裏,此謂有
表裏證,當用五苓,多服煖水發汗矣,若外熱已解,是無表證,但渴欲飲水,是
邪熱內攻,熱邪與元氣不兩立,急當救裏,故用白虎加人參以主之,若表不解而
妄用之,熱退寒起,亡可立待矣。
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[前條詳證,此條詳脈。全註見桂枝篇。
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[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,為陽去入陰,此雖不躁而口渴心煩,陽邪入
裏明矣,無大熱,指表言,見微熱猶在,背微惡寒,見惡寒將罷,此雖有表裏證,
而表邪已輕,裏熱已甚,急與白虎加人參湯,裏和而表自解矣。
傷寒若吐若下,得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裏,表裏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
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入參湯主之。
[傷寒七八日尚不解者,當汗不汗,反行吐下,是治之逆也,吐則津液亡於上,
下則津液亡於下,表雖不解,熱已入於裏矣,太陽主表,陽明主裏,表裏俱熱,
是兩陽併病也,惡風為太陽表證未罷,然時時惡風,則有時不惡,表將解矣,與
背微惡寒同,煩躁舌乾大渴,為陽明證,欲飲水數升,裏熱罷而不散,急當救裏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關於陽明脈象與誤吐的影響
關脈部位反映陽明經的狀態,若脈象細數而非洪大,即使有自汗卻不畏熱,便非陽明經病症。若無口乾、胸悶卻自汗,也非少陰經表裡同病,此現象實因庸醫誤用吐法所致。誤吐後,雖惡寒發熱等表證減輕,但頭頸僵痛仍在,自汗屬表虛,脈細數則為裡熱。此時患者胃氣未嚴重受損,尚能進食,屬輕微誤治;若吐法損傷胃氣,需依病程判斷:
- 發病一兩日,邪熱在表應發汗卻誤吐,寒邪趁虛入胃,導致飢餓卻無法進食。
- 三四日後,裡熱當清解卻誤吐,胃陽受損,厭食穀物卻嗜瓜果(「除中」危象),食物不化而朝食暮吐,屬嚴重誤治。
三陽經與吐法的關係
三陽經皆與胸中氣機相關:
- 陽明經視胸為表,吐法可宣發陽氣,兼具散邪之效。
- 太陽經以胸為裡,誤吐會傷胃致逆,出現乾嘔等證。
- 少陽經居胸中半表半裡,誤吐易引發心悸驚慌。
若太陽病誤吐後不惡寒、反怕熱,是吐法導致內熱煩躁(傷及胸中陰液)。前條論胃陽受損,此條言陽熱亢盛;前者寒傷脾,後者熱結胃,均屬太陽病誤吐變證,禁用瓜蒂散(非僅血虛者忌用)。
白虎湯的使用準則
傷寒脈浮、發熱無汗者,表證未解不可用白虎湯。若無表證僅口渴,則以白虎加人參湯主治。白虎湯專治裡熱,須嚴格辨證:
- 脈浮無汗屬麻黃湯證,若兼口渴為表裡同病,宜用五苓散發汗。
- 表解後單純口渴裡熱,需急清裡熱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誤用恐致熱退寒起而亡陽。
白虎加人參湯的適應證
- 服桂枝湯大汗後,仍大渴、脈洪大者。
- 傷寒表熱不顯,口燥心煩、背微惡寒(表邪將退、裡熱熾盛)。
- 傷寒誤吐下後七八日未解,裡熱壅結而表裡俱熱,時而惡風、大渴舌燥、欲大量飲水者(吐下傷津、熱邪內聚,雖殘存表證亦當急清裡熱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