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14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而發黃者矣,黃為土色,胃火內熾,津液枯涸,故黃見於肌肉之間,與太陽誤下,

寒水留在皮膚者迥別,非汗吐下三法所宜也,必須苦甘之劑以調之,梔柏甘草,

皆色黃而質潤,梔子以治內煩,柏皮以治外熱,甘草以和中氣,形色之病,仍假

形色以通之,神乎神矣。

梔子柏皮湯

梔子〔十五枚〕、甘草〔二兩〕、黃柏,

右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渣,分溫再服。

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發黃。

[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,則熱不得越,小便不利,則熱不得降,心液不支,

故雖未經汗下,而心中懊憹也,無汗小便不利,是發黃之原,心中懊憹,是

發黃之兆,然口不渴,腹不滿,非茵陳湯所宜,與梔子柏皮湯,黃自解矣。

陽明病,被火,額上微汗出,而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。

[陽明無表證,不當發汗,況以火劫乎,額為心部,額上微汗,心液竭矣,心虛

腎亦虛,故小便不利而發黃,非梔子柏皮湯,何以挽津液於涸竭之餘耶。

陽明病,面合赤色,不可下之,必發熱色黃,小便不利也。

[面色正赤者,陽氣怫鬱在表,當以汗解,而反下之,熱不得越,故復發熱,而

赤轉為黃也,上條因於火逆,此條因於妄下,前以小便不利而發黃,此條先黃而

小便不利,總因津液枯涸,不能通調水道而然,須梔子柏皮,滋化源而致津液,;

非滲洩之劑所宜矣,黃未發宜梔子豉湯,已黃宜梔子柏皮湯。

仲景治太陽發黃有二法,但頭汗出,小便不利者,麻黃連翹湯汗之,少腹硬,小

便自利者,抵當湯下之,治陽明發黃二法,但頭汗小便不利腹滿者,茵陳大黃以

下之,身熱發黃,與誤治而致者,梔子柏皮以清之,總不用滲洩之劑,要知仲景

治陽明,重在存津液,不欲利小便,惟恐胃中燥耳,所謂治病必求其本。

凡用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服之。

[向來胃氣不實,即梔子亦禁用,用承氣者,可不慎之歟。

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鞕,氣上衝咽喉,不得息者,

此為胸有寒也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

[病如桂枝,是見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等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則非太陽中風,

未經汗下而胸中痞硬,其氣上衝,便非桂枝證矣,病機在胸中痞硬,便當究痞硬

之病,因思胸中痞硬之治法矣,胸中者,陽明之表也,邪中於面,則入陽明,中

於膺,亦入陽明,則鼻鳴發熱汗出惡風者,是邪中於面,在表之表也,胸中痞硬,

氣上衝不得息者,邪中膺,在裏之表也,寒邪結而不散,胃陽抑而不升,故成此

痞象耳,胃者土也,土生萬物,不吐者死,必用酸苦湧洩之味,因而越之,胃陽

得升,胸寒自散,裏之表和,表之表亦解矣,此瓜蒂散為陽明之表劑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
當出現發黃症狀時,黃色屬土,代表胃火旺盛,津液耗損,因此黃色顯現在肌肉之間。這與太陽證誤用下法導致寒水滯留皮膚的情況完全不同,不適合用發汗、催吐或瀉下法治療,必須使用苦甘性質的藥物來調理。梔子、黃柏、甘草都是黃色且質地潤澤的藥物:梔子能治療內熱煩躁,黃柏可清除外部熱邪,甘草則能調和中氣。這種針對形色異常的病症,仍藉由形色相應的藥物來調治,方法非常巧妙。

梔子柏皮湯配方:
梔子(15枚)、甘草(2兩)、黃柏。
以上三味藥,用四升水煮至一升半,濾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
陽明病患者若無汗、小便不暢且心中煩悶不安,身體必然會發黃。
(陽明病本應多汗,若反無汗,表示熱邪無法外散;小便不利則熱邪無法下行,心陰受損,因此即使未經發汗或瀉下,仍會心中煩悶。無汗與小便不利是發黃的主因,心中煩悶則是發黃的前兆。但若患者口不渴、腹部不脹滿,則不適合用茵陳湯,應使用梔子柏皮湯,黃疸自然消退。)

陽明病患者誤用火療法,額頭微微出汗且小便不利,必定會發黃。
(陽明病無表證,不應發汗,更不該用火攻。額頭屬心部,微汗表示心陰耗竭,連帶影響腎氣虛弱,導致小便不利而發黃。此時唯有梔子柏皮湯能輓救即將枯竭的津液。)

陽明病患者面色通紅時不可用瀉下法,否則會發熱、膚色轉黃且小便不利。
(面色赤紅是陽氣鬱滯在表的表現,應以發汗解表,若誤用下法,熱邪無法外散,反而發熱,面色由紅轉黃。前條是因火逆致黃,此條則因誤下所致。前者先有小便不利而發黃,此條先發黃後小便不利,皆因津液枯竭、水道失調。需用梔子柏皮湯滋養化生之源以恢復津液,不宜用滲利瀉下之劑。未發黃前可用梔子豉湯,已發黃則用梔子柏皮湯。)

張仲景治療太陽病發黃有兩種方法:若僅頭部出汗、小便不利,用麻黃連翹湯發汗;若少腹硬滿、小便通利,則用抵當湯瀉下。治療陽明病發黃亦有兩法:頭汗、小便不利且腹滿者,用茵陳大黃湯瀉下;因誤治導致身熱發黃者,用梔子柏皮湯清熱。總之不用滲利藥物,因仲景重視保全津液,避免過度利小便而加重胃燥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的原則。

使用梔子湯時需注意:若患者平素大便稀溏,不可服用。
(素來脾胃虛弱者,連梔子也禁用,使用承氣湯類瀉下劑時更須謹慎。)

若病症類似桂枝證(如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鼻鳴、乾嘔),但頭不痛、頸項不僵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、氣逆衝咽喉致呼吸困難,這是胸中有寒邪,應當催吐,適合用瓜蒂散。
(胸中屬陽明之表,寒邪凝結不散,胃陽受抑,形成痞硬。需用酸苦湧吐之藥使邪氣上越,胃陽得升則胸寒自散,內外皆解。瓜蒂散實為陽明病的解表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