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11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若脈遲,至六七日不欲食,此為晚發,水停故也,為未解,食自可者,為欲解。

[初能食,至六七日陽氣來復之時,反不欲食,是胃中寒冷,因水停而然,名曰

晚發,因固瘕穀疸等為未除也,食自可則,胃陽已復,故欲解。

傷寒,大吐大下之,極虛,復極汗者,以其人外氣怫鬱,復與之水,以發其汗,

因得噦,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。

[陽明居中,或亡其津而為實,或亡其津而為虛,皆得轉為陽明,其傳為實者可

下,其傳為虛者當溫矣。

右論陽明中寒證。

陽明病,欲解時,從申至戍止。

[申酉為陽明主時,即日晡也,凡稱欲解者,俱指表而言,如太陽頭痛自止,惡

寒自罷,陽明則身不熱,不惡熱也。

右論陽明病解時。
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,

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而譫語,若加燒鍼,心怵惕,煩躁不得眠,若下之,則胃中

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
[脈證與陽明中風同,彼以惡寒,故名中風,此反惡熱,故名陽明病,陽明主肌

肉,熱甚無津液以和之,則肉不和,故身重,此陽明半表裏證也,邪已入腹,不

在營衛之間,脈雖浮,不可為在表而發汗,脈雖緊,不可以身重而加溫鍼,胃家

初實,尚未燥硬,不可以喘滿惡熱而攻下,若妄汗之,則腎液虛,故躁,心液亡,

故昏昧而憒憒,胃無津液,故大便燥硬而譫語也,若謬加溫鍼,是以火濟火,故

心恐懼而怵惕,土水皆因火侮,故煩躁而不得眠也,陽明中風,病在氣分,不可

妄下,此既見胃實之證,下之亦不為過,但胃中以下而空虛,喘滿汗出,惡熱身

重等證或罷,而邪之客上焦者,必不因下除,故動於隔而心中懊憹不安也,病

在陽明,以妄汗為重,妄下為輕,舌上胎句,頂上四段來,不惡反惡,皆由心主,

憒憒怵惕懊憹之象,皆心病所致,故當以舌驗之,舌為心之外候,心熱之微甚,

與胎之厚薄,色之淺深,為可徵也,梔子豉湯主之,是總結上四段症,要知本湯

是胃家初受雙解表裏之方,不只為誤下後立法,蓋陽明初病,不全在表,不全在

裏,諸證皆在裏之半表間,汗下溫鍼,皆在所禁,將何以治之,惟有吐之一法,

為陽明表邪之出路耳,然病在胸中,宜瓜蒂散,此已在腹中,則瓜蒂散不中與也,

梔子豉湯主之,外而自汗惡熱身重可除,內而喘滿咽乾口苦自解矣。陽明之有梔

豉湯,猶太陽之有桂枝湯,既可以驅邪,亦可以救誤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

氣因和耳。

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[上文是陽邪自表入裏,此條則自淺入深之證也,咽燥口苦惡熱,熱雖在裏,尚

未犯心,憒憒怵惕懊憹,雖入心尚不及胃,燥渴欲飲,是熱已入胃,尚未燥硬,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
  1. 脈遲與飲食狀況
    如果脈搏遲緩,到了六七天還不想吃東西,這是「晚發」現象,因體內水濕停滯所致,表示病情未解;若飲食恢復正常,則代表病情將好轉。
    (初期能進食,但六七天後陽氣恢復時反而不想吃,是胃寒水停所致,稱為「晚發」,可能與宿疾未除有關;若食慾恢復,表示胃陽已復,病情好轉。)

  2. 誤治導致胃虛寒
    傷寒患者經歷劇烈嘔吐或腹瀉後極度虛弱,又過度發汗,此時體表氣機不暢,若再強行發汗,會引發呃逆,原因是胃中虛冷。
    (陽明病可能因津液耗損轉為實證或虛證,實證可攻下,虛證則需溫補。)

  3. 陽明病緩解時機
    陽明病好轉的時間通常在下午3點至晚上9點(申時至戌時)。
    (此時段為陽明經氣旺盛之時,所謂「欲解」指表證減輕,如發熱、怕熱等症狀消退。)

  4. 陽明病誤治與梔子豉湯證
    陽明病出現脈浮緊、咽乾口苦、腹滿喘促、發熱汗出、怕熱身重等症狀時:

  • 誤發汗會導致煩躁、神昏譫語;
  • 誤用溫針會引發心悸失眠;
  • 誤攻下則胃空虛,邪熱擾膈,出現心中煩悶、舌苔厚,宜用梔子豉湯
    (此證屬半表半裏,汗、下、溫針均禁忌。梔子豉湯能雙解表裏,清除上焦熱邪,緩解自汗、身重、喘滿等症狀。)
  1. 熱入胃津的白虎加人參湯證
    若出現口渴、口乾舌燥,是熱邪深入胃腑但未成實,宜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。
    (相較前條,此證熱邪已影響胃津,但未至燥結程度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