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10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10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不別之象,以癥瘕作解者謬矣,按、大腸小腸,俱屬於胃,欲知胃之虛實,必於
二便驗之,小便利,屎定鞕,小便不利,必大便初硬後溏,今人但知大便硬,
大便難,不大便者,為陽明病,亦知小便難,小便不利,小便數少,或不尿者,
皆陽明病乎。
陽明病,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,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,以其人本虛,故攻其
熱必噦。
[初受病,便不能食,知其人本來胃虛,與中有燥屎而反不能食者,有別也,噦
為胃病,病深者,其聲噦矣。
若胃中虛冷,不能食者,飲水則噦。
[要知陽明病不能食者,雖身熱惡熱,而不可攻其熱,不能食,便是胃中虛冷,
用寒以徹表熱,便是攻,非指用承氣也,傷寒治陽明之法利在攻,仲景治陽明之
心全在未可攻,故諄諄以胃家虛實相告耳。
陽明病,脈遲,腹滿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,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穀疸,雖
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[陽明脈浮而弦大,為中風,若脈遲,為中寒為無陽矣,食難用飽,因於腹滿,
腹滿因於小便難,煩眩又因於食飽耳,食入於胃,濁氣歸心,故煩,虛陽不能化
液,則清中清者不上升,故食穀則頭眩,濁中清者不下輸,故腹滿而小便難,胃
脘之陽,不達於寸口,故脈遲也,金匱曰,穀氣不消,胃中苦滿,濁氣下流,小
便不通,身體盡黃,名曰穀疸,當用五苓散調胃利水,而反用茵陳湯下之,腹滿
不減,而除中發噦所由來矣,所以然者,蓋遲為在藏,脾家實,則腐穢自去,食
難用飽者,脾不磨也,下之則脾家愈虛,不化不出,故腹滿如故。
傷寒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,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,復除其熱,
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
[凡首揭陽明病者,必身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也,此言傷寒則惡寒可知,言徹
其熱,則發熱可知,脈遲為無陽,不能作汗,必服桂枝湯啜稀熱粥,冷汗生於穀
耳,黃芩湯本為協熱下利而設,不為脈遲表熱而設,今不知脈遲為裏寒,但知清
表之餘熱,熱去寒起,則不能食者為中寒,反能食者為除中矣,除中者,胃陽不
支,假穀氣以自救,凡人將死,而反強食者是也。
陽明病,初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,其人骨節疼,翕然如有熱狀,奄然狂
發,濈然汗出而解者,此水不勝穀氣,與汗共併,脈緊則愈。
[初欲食,則胃不虛冷,小便不利,是水氣不宣矣,大便反調,胃不實可知,骨
節疼者,濕流關節也,翕翕如有熱,而不甚熱者,燥化不行,而濕在皮膚也,其
人胃本不虛,因水氣怫鬱,鬱極而發,故忽狂,汗生於穀,濈然汗出者,水氣與
穀氣併出而為汗也,脈緊者,對遲而言,非緊則為寒之謂。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》卷三 :
關於「不別之象」,若用「癥瘕」來解釋是錯誤的。大腸小腸都隸屬於胃系統,要判斷胃的虛實,必須觀察大小便狀況:小便通暢則大便必硬;小便不暢則大便初硬後稀。現代人只知大便硬結、排便困難或便秘屬陽明病,卻不知小便困難、尿量少、頻尿甚至無尿,也都屬於陽明病範疇。
若因胃寒導致食慾差,飲水後會立即呃逆。(關鍵在於:陽明病出現厭食時,即使有發熱怕熱症狀,也不可清熱。厭食本身就是胃寒徵兆,此時用寒藥退熱即屬誤治。傷寒論治陽明以攻下為主,但仲景更強調需先辨明胃氣虛實,反覆告誡不可貿然攻下。)
陽明病出現脈遲、腹脹、進食後飽脹煩悶、頭暈、小便困難等症狀,是將發「穀疸」的徵兆。此時若用攻下法,腹脹仍不會消除,原因就在於脈遲反映陽氣不足。(陽明病脈應浮大弦長,脈遲則表示中焦虛寒。飽脹煩悶源於腹脹,腹脹又因小便不利;頭暈因於進食後濁氣上擾,虛陽無力運化水液,清陽不升則進食後頭暈,濁陰不降則腹脹尿少。胃陽衰弱反映在脈象即為遲脈。《金匱要略》指出:穀食不化致胃脹,濁氣下流致小便不通,全身發黃即為穀疸,正確治法應以五苓散利水,誤用茵陳湯攻下會加重腹脹,甚至引發「除中」與呃逆。脈遲提示臟腑虛寒,脾陽充足則穢濁自去;進食後飽脹是因脾失健運,誤下會使脾陽更虛,運化停滯故腹脹不減。)
傷寒脈遲患者,發病六七日誤用黃芩湯清熱(脈遲本屬寒證,再清熱會加重裡寒),理當出現厭食,若反而食慾亢進,即為「除中」死證。(陽明病典型症狀應有身熱汗出、怕熱不怕冷,此處「傷寒」指尚有惡寒,「徹其熱」指仍有發熱。脈遲者陽氣不足難以發汗,正確應服桂枝湯助汗。黃芩湯本用於協熱下利,不適用於表熱脈遲。誤清表熱導致裡寒加重,本應厭食卻反常暴食,是胃陽衰敗前強行攝食的代償現象,臨終前突然食慾亢進即屬此證。)
陽明病初期食慾正常,但小便不利、大便通調,伴骨節疼痛、輕微發熱,突然發狂後大汗而癒者,是水濕不敵胃氣,隨汗液排出所致,脈緊提示將愈。(初期食慾正常說明胃氣不虛;小便不利為水濕停滯;大便正常排除胃實;骨節痛屬濕邪流注關節;輕度發熱因燥化不足而濕鬱肌表。患者胃氣本強,因水濕鬱遏而突然發狂,穀氣化汗時攜水濕外透,故大汗後病解。此處脈緊是相對於遲脈而言,非指寒證之緊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