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9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脈浮而緊者,當曰弦矣。

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而短氣,腹部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,不得

汗,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耳前後腫,刺之小差,

外不解,病過十日,脈弦浮者,與小柴胡湯,脈但浮,無餘證者,與麻黃湯,若

不尿,腹滿加噦者,不治。

[本條不言發熱,看中風二字,便藏表熱在內,外不解,即指表熱而言,即暗伏

內已解句,病過十日,是內已解之互文也,當在外不解句,上無餘證句,接外不

解句來,刺之,是刺足陽明,隨其實而瀉之,少差句,言內能俱減,但外證未解

耳,非刺耳前後,其腫少差之謂也,脈弦浮者,向之浮大減小而弦尚存,是陽明

之脈證已罷,惟少陽之表邪尚存,故可用小柴胡以解外,若脈但浮而不弦大,則

非陽明少陽脈,無餘證,則上文諸證悉罷,是無陽明少陽證,惟太陽之表邪未散,

故可與麻黃湯以解外,所以然者,以陽明居中,其風非是太陽轉屬,即是少陽轉

刺,兩陽相熏灼,故病過十日,而表熱不退也,無餘證可憑,只表熱不解,法當

憑脈,故弦浮者,可知少陽轉屬之遺風,但浮者,是太陽轉屬之餘風也,若不尿

腹滿加噦,是接耳前後腫來,此是內不解,故小便難者,竟至不尿,腹部滿者竟

不減,時時噦者,更加噦矣,非刺後所致,亦非用柴胡麻黃後變證也。太陽主表,

故中風多表證,陽明主裏,故中風多裏證。弦為少陽脈,耳前後脅下為少陽部,

陽明中風,而脈證兼少陽者,以膽為風府故也,若不兼太陽少陽脈證,只是陽明

病,而不名中風矣,參看口苦咽乾,知陽明中風,從少陽轉屬者居多。本條多中

風而不言惡風,亦不言惡熱,要知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風邪未解,故不惡熱,

是陽明中風,與太少不同,而陽明過經,留連不解之風,亦與本經初中迥別也。

右論陽明中風證。

陽明病,若能食,名中風,不能食,名中寒。

[太陽主表,病情當以表辨,陽明主裏,證雖在表,病情仍以裏辨,此不特以能

食不能食別風寒,更以能食不能食,審胃家虛實也,要知風寒本一體,隨人胃氣

而別,此條本為陽明初受表邪,先辨胃家虛實,為診家提綱,使其著眼處,不是

為陽明分中風傷寒之法也。

陽明病,若中寒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鞕

後溏,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穀不別故也。

[胃實則中熱,故能消穀,胃虛則中寒,故不能食,陽明以胃實為病根,更當以

胃寒為深慮耳,凡身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稱陽明病,今但手足汗出,則津液

之泄於外者尚少,小便不利,則津液不泄於下,陽明所慮在亡津液,此更慮其不

能化液矣。固瘕,即初鞕後溏之謂,肛門雖固結,而腸中不全乾也,溏即水穀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》卷三

脈象與證候分析
脈象浮而緊,應稱為弦脈。

陽明經中風時,脈象弦、浮、大,並伴有氣短、腹部脹滿、脅下及心窩疼痛,按壓久後氣機不暢,鼻腔乾燥、無汗、嗜睡、全身及面目發黃、小便困難、潮熱、時常打嗝、耳前後腫脹。若針刺後症狀稍緩,但表證未解,病程超過十日,脈象仍弦浮者,可用小柴胡湯;若脈僅浮而無其他症狀,則用麻黃湯。若出現無尿、腹脹加劇且頻繁打嗝,則屬不治之症。

太陽主表,故中風多表證;陽明主裏,故中風多裏證。弦脈屬少陽,耳前後與脅下為少陽經分部。陽明中風兼少陽脈證,因膽為風邪聚集之處。若無太陽或少陽脈證,僅屬陽明病,不稱中風。參照口苦咽乾等症,可知陽明中風多由少陽轉屬。本條雖言中風卻未提惡風或惡熱,是因初起惡寒二日即止,風邪未解故不惡熱,此與太陽、少陽中風不同,陽明經久留之風邪亦與初發時迥異。

陽明中風證總結

陽明病中,能食者稱為中風,不能食者稱為中寒。

陽明病若因中寒不能食,伴隨小便不利、手足微微汗出,可能形成「固瘕」,大便初硬後溏。原因在於胃中虛冷,水穀不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