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8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畜血便膿血,總是熱入血室,入於腸胃,從肛門而下者,謂之便血膿血,蓋女子

經血出子戶,與溺道不同門,男子精血溺三物,內異道而外同門,精道由腎,血

道由肝,水道由膀胱,其源各別,而皆出自前陰。期門肝之募也,又足太陰厥陰

陰維之會,太陰陽明為表裏,厥陰少陽為表裏,陽病治陰,故陽明少陽血病,皆

得刺之。

婦人中風,發熱惡寒,經水適來,得之七八日,熱除而脈遲身涼,胸脅下滿,如

結胸狀,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也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。

[人之十二經脈,應地之十二水,故稱血為經水,女子屬陰而多血,脈者,血之

府也,脈以應月,故女子一月經水溢出,應時而下,故人稱之為月事也,此言婦

人適於經水來時,中於風邪,發熱惡寒,此時未慮及月事矣,病從外來,先解其

外可知,至七八日熱除身涼,脈遲為愈,乃反見胸脅苦滿,而非結胸,反發譫語

而非胃實,何也,脈遲故也,遲為在藏,必其經水適來時,風寒外來,內熱乘肝,

月事未盡之餘,其血必結,當刺其募以瀉其結熱,滿自消,而譫語自止,此通因

塞用法也。

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晝則明了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,此為熱入血室,無

犯胃氣及上下焦,必自愈。

[前言中風,此言傷寒者,見婦人傷寒中風,皆有熱入血室證也,然此三條,皆

因譫語而發,不重在熱入血室,更不重在傷寒中風,要知譫語多有不因於胃者,

不可以譫語為胃實而犯其胃氣也,發熱不惡寒,是陽明病,申酉譫語疑為胃實,

若是經水適來,固知熱入血室矣,此經水未斷,與上條血結不同,是肝虛魂不安

而妄見,本無實可瀉,固不得妄下以傷胃氣,亦不得刺之令汗,以傷上焦之陽,

刺之出血,以傷下焦之陰也,俟其經盡,則譫語自除,而身熱自退矣,當以不治

治之。熱入血室,寒熱如瘧而不譫語者,入柴胡證。

右論陽明譫語脈證。
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,若下之,則腹滿小便難

也。

[本條無目疼鼻乾之經病,又無尺寸俱長之表脈,微喘惡寒,脈浮而緊,與太陽

麻黃證同,口苦咽乾,又似太陽少陽合病,更兼腹滿,又似太陽太陰兩感,他經

形證互呈,本經形證未顯,何以名為陽明中風耶,以無頭項強痛,則不屬太陽,

不耳聾目赤,則不屬少陽,不腹痛自利,則不關太陰,是知口為胃竅,咽為胃門,

腹為胃室,喘為胃病矣,今雖惡寒,二日必止,脈之浮緊,亦潮熱有時之候也,

此為陽明初病在裏之表,津液素虧,故有是證,若以腹滿為胃實而下之,津液既

竭,腹更滿而小便難,必大便反易矣,此中風轉中寒,胃實轉胃虛,初能食而致

反不能食之機也,傷寒中風,但見有柴胡一證便是,則口苦咽乾,當從少陽證治,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

關於蓄血與便膿血
此症皆因熱邪侵入血室,若熱邪下行至腸胃,從肛門排出膿血,稱為「便血膿血」。女性經血從子宮排出,與尿道不同;男性則精、血、尿三者來源各異(精由腎、血由肝、尿由膀胱),但均從前陰排出。期門穴是肝經募穴,亦為足太陰、厥陰、陰維脈交會處。因太陰與陽明、厥陰與少陽互為表裏,陽病可治陰經,故陽明、少陽的血症皆可針刺期門治療。


婦人熱入血室證

  1. 中風後經水來潮
    婦女中風後發熱惡寒,適逢月經來潮,七八日後熱退身涼、脈搏轉遲,卻出現胸脅脹滿如結胸、譫語等症狀,此為熱邪侵入血室。應針刺期門穴,瀉除實熱。
    (經絡如地脈水流,女性屬陰多血,月經按月而至。此例因風寒外襲,內熱趁月經未盡時鬱結於肝,針刺可散熱消脹,譫語自止。)

  2. 傷寒後經水來潮
    婦女傷寒發熱時月經來潮,白天清醒,夜間譫語如見鬼魅,亦屬熱入血室。此時勿傷胃氣及上下焦,待經期結束自癒。
    (此與前條差異在於經血未斷、無血結實證,故不可誤下或誤刺,以免耗傷氣血。)

  3. 寒熱如瘧無譫語者
    若熱入血室僅現寒熱交替如瘧疾而無譫語,則屬柴胡湯證範疇。


陽明中風證
陽明中風時,出現口苦咽乾、腹滿微喘、發熱惡寒、脈浮緊等症狀。若誤用下法,將加重腹滿與小便困難。
(此證雖有惡寒、脈浮緊等類似太陽病的表現,但無頭痛項強,且口咽腹喘皆與胃相關,屬陽明初病在裏之表。若誤下會轉為胃虛,甚至影響進食能力。若見口苦咽乾,應從少陽證論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