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7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7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行,營氣逆而不下,反循齒環唇而上循鼻外至鼻額而入鼻,故先口燥鼻乾,異源
而同流者,以陽明經脈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故也。二條但言病機,不
及脈法主治,宜桃仁承氣、犀角地黃輩。
右論陽明在表脈證。
傷寒四五日,脈沉而喘滿,沉為在裏,而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為難,表虛
裏實,久則譫語。
[喘而胸滿者,為麻黃證,然必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今脈沉為在裏,則喘
滿屬於裏矣,反攻其表則表虛,故津液大泄,喘而滿者,滿而實矣,因轉屬陽明,
此譫語所由來也,宜少與調胃,汗出為表虛,然是陪話,歸重只在裏實。
發汗多,若重發汗者,亡其陽,譫語脈短者死,脈自和者不死。
[上條論譫語之由,此條論譫語之脈,亡陽即津液越出之互辭,心之液為陽之汗,
脈者向之府也,心主血脈,汗多則津液脫,營血虛,故脈短是營衛不行,藏府不
通,則死矣,此譫語而脈自和者,雖津液妄泄,而不甚脫,一惟胃實,而營衛通
調,是脈有胃氣,故不死,此下歷言譫語不因於胃者。
譫語,直視喘滿者死,下利者亦死。
[上條言死脈,此條言死證,蓋譫語本胃實,而不是死證,若譫語而一見虛脈虛
證,則是死證,而非胃家實矣,藏府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,目不轉睛,不識人,
藏府之氣絕矣,喘滿見於未汗之前,為裏實,見於譫語之時,是肺氣已敗,呼吸
不利,故喘而不休,脾家大虛,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故滿而不運,若下利不止,
是倉廩不藏,門戶不要也,與大便難而譫語者,天淵矣。
夫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,鄭聲重語也。
[同一譫語,而有虛實之分,邪氣盛則實,言雖妄誕,與發狂不同,有莊嚴狀,
名曰譫語,正氣奪則虛,必目見鬼神,故鄭重其語,有求生求救之狀,名曰鄭聲,
此即從譫語中分出,以明譫語有不因胃實而發者,更釋以重語二字,見鄭重之謂,
而非鄭重之音也,若造字出於喉中,與語多重復叮嚀者不休等義,誰不知其虛,
仲景烏庸辨。
陽明病,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但頭汗出者,刺期門,其隨實而瀉之,濈
然汗出則愈。
[血室者,肝也,肝為藏血之臟,故稱血室,女以血用事,故下血之病最多,若
男子非損傷,則無下血之病,惟陽明主血所生病,其經多血多氣,行身之前,鄰
於衝任,陽明熱盛,侵及血室,血室不藏,溢出前陰,故男女俱有是證,血病則
魂無所歸,心神無主,譫語必發,要知此非胃實,因熱入血室而肝實也,肝熱心
亦熱,熱傷心氣,既不能主血,亦不能作汗,但頭有汗,而不能遍身,此非汗吐
下法可愈矣,必刺肝之募,引血上歸經絡,推陳致新,使熱有所洩,則肝得所藏,
心得所主,魂有所歸,神有所依,自然汗出週身,血不妄行,譫語自止矣,按、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當營氣逆行不下,反而沿著牙齒環繞嘴唇向上,經過鼻外至鼻根進入鼻腔時,會先出現口乾鼻燥的症狀。這與陽明經脈的循行有關,因其起於鼻樑兩側,並與太陽經脈相連。此處僅討論病機,未提及脈象與治療方法,建議使用桃仁承氣湯或犀角地黃湯等方劑。
以上論述陽明經在體表的脈象與證候。
傷寒病四、五日時,若脈沈且伴有喘息胸悶,脈沈表示病在裏,此時誤發汗會導致津液外洩,大便困難,形成表虛裏實,日久則出現譫語。
(喘息胸滿本屬麻黃湯證,但需脈浮、病在表才可發汗。此處脈沈屬裏證,誤汗後表虛津傷,喘滿轉為裏實,進而轉屬陽明,引發譫語。宜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。汗出表虛為次要,重點在裏實。)
若過度發汗或重複發汗,會導致陽氣亡失。譫語伴隨脈短者預後不良;若脈象平和則無生命危險。
(前段說明譫語成因,此段論其脈象。亡陽即津液嚴重耗損,汗多傷及心血,脈短表示氣血衰竭,臟腑功能失調,故危重;若脈象尚和,雖津液受損但未至枯竭,胃實而營衛通調,則可存活。下文將討論非因胃實引起的譫語。)
譫語伴隨直視、喘息胸滿或下利者,預後極差。
(前段論死脈,此段論死證。譫語本屬胃實,但若見虛脈虛證,則為臟腑精氣衰竭之兆。直視不識人為臟氣將絕;喘息胸滿見於譫語時,屬肺氣敗壞、脾虛失運;下利不止則為脾胃崩潰,與單純胃實譫語截然不同。)
實證譫語與虛證鄭聲有別,鄭聲即言語重複無力。
(譫語分虛實:實證言辭荒誕但語氣強烈;虛證則因正氣衰微,言語反覆哀求,屬瀕危之象。此處強調譫語未必皆因胃實,鄭聲即虛性譫語的表現。)
陽明病出現下血譫語,為熱入血室(肝臟)。若僅頭部汗出,可針刺期門穴瀉實熱,待全身汗出即愈。
(血室指肝,陽明經多血多氣,熱盛侵犯血室會導致下血。血熱擾神則譫語,此非胃實,而屬肝實。因熱阻氣血,故僅頭汗。針刺期門可引血歸經,熱洩後神志得安,周身汗出而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