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6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6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二方專為表邪而設,不為太陽而設,見麻黃證,即用麻黃湯,見桂枝證,即用桂
枝湯,不必問其為太陽陽明也,若惡寒一罷,則二方所必禁矣。
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發作有時,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
[上條脈證與太陽相同,此條脈證與太陽相殊,此陽明半表半裏之脈證,麻桂下
咽,陽盛則斃耳,故善診者,必據證辨脈,勿據脈談證。全註解見本篇之前。
脈浮而遲,面熱赤而戰惕者,六七日當汗出而解,遲為無陽,不能作汗,其身必
癢也。
[此陽明之虛證虛脈也,邪中於面,而陽明之陽上奉之,故面熱而色赤,陽併於
上,而不足於外衛,寒邪切膚,故戰惕耳,此脈此證,欲其惡寒自止,於二日間,
不可得矣,必六七日胃陽來復,始得汗出溱溱而解,所以然者,汗為陽氣,遲為
陰脈,無陽不能作汗,更可以身癢驗之,此又當助陽發汗者也。
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膚中,此久虛故也。
[陽明氣血俱多,故多汗,其人久虛,故反無汗,此又當益津液,和營衛,使陰
陽自和而汗出也。
陽明病,反無汗而小便利,二三日嘔而欬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,若不欬不嘔,
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
[小便利,則裏無瘀熱可知,二三日無身熱汗出惡熱之表,而即見嘔欬之裏,似
乎熱發乎陰,更手足厥冷,又似病在三陰矣,若頭痛,又似太陽之陰證,然頭痛
必因欬嘔厥逆,則頭痛不屬太陽,欬嘔厥逆,則必苦頭痛,是厥逆不屬三陰,斷
乎為陽明半表半裏之虛證也,此胃陽不敷布於四肢故厥,不上升於額顱故痛,緣
邪中於膺,結在胸中,致嘔欬而傷陽也,當用瓜蒂散吐之,嘔欬止,厥痛自除矣。
兩者字作時字看更醒。
陽明病,但頭眩,不惡寒,故能食而欬,其人必咽痛,若不欬者,咽不痛。
[不惡寒,頭不痛但眩,是陽明之表已罷,能食而不嘔不厥但欬,乃是欬為病本
也,咽痛因於欬,頭眩亦因於欬,此邪結胸中,而胃家未實也,當從小柴胡加減
法。
陽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,不欲嚥者,此必衄。
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者則衄。
[此邪中於面,而病在經絡矣,液之與血,異名而同類,津液竭,血脈因之而亦
傷,故陽明主津液所生病,亦主血所生病,陽明經起於鼻,繫於口齒,陽明病則
津液不足,口鼻乾燥,陽盛則陽絡傷,故血上溢而為衄也,口鼻之津枯涸,故欲
漱水,不欲嚥者,熱在口鼻,未入乎內也,能食者胃氣強也,以脈浮發熱之證,
而見口乾鼻燥之病機,如病在陽明,更審其能食不欲嚥水之病情,知熱不在氣分,
而在血分矣,此問而知之也。
[按,太陽陽明,皆多血之經,故皆有血證,太陽脈當上行,營氣逆不循其道,
反循巔而下至目內眥,假道於陽明自鼻額而出鼻孔,故先目瞑頭痛,陽明脈當下
白話文:
傷寒來蘇集卷三
這兩個方劑專門治療表邪,而非太陽病。見到麻黃證,就用麻黃湯;見到桂枝證,就用桂枝湯,不必追究是太陽還是陽明病。但若惡寒已止,這兩個方子就必須禁用。
陽明病,脈浮而緊的,必定潮熱發作有規律;脈僅僅浮的,必定盜汗。
(上條脈證與太陽病相同,此條脈證與太陽病不同。這是陽明病半表半裡的脈證,麻黃湯、桂枝湯誤用,陽氣盛則會危及生命,所以善於診斷的人,必須根據病症辨別脈象,而不是根據脈象推斷病症。詳細注解見本篇前面。)
脈浮而遲,面紅赤而發抖的,六七天后會出汗而痊癒。脈遲是陽氣不足,不能出汗,身體必定發癢。
(這是陽明病的虛證和虛脈。邪氣侵犯面部,而陽明經的陽氣上浮來抵抗,所以面部發熱發紅;陽氣上浮,而不足以抵禦外邪,寒邪侵犯肌膚,所以發抖。這種脈象和病症,想要惡寒自行停止,在一兩天內是不可能的,必須六七天後胃陽恢復,才能出汗而痊癒。原因是汗液是陽氣,脈遲是陰脈,陽氣不足就不能出汗,更可以從身體發癢來驗證。這又需要幫助陽氣發汗。)
陽明病,通常多汗,反而無汗,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行,這是長期虛弱造成的。
(陽明經氣血都充盛,所以多汗;此人長期虛弱,所以反而無汗。這又需要滋養津液,調和營衛,使陰陽自調和而汗出。)
陽明病,反而無汗而小便頻數,二三天嘔吐咳嗽,手足厥冷的,必定頭痛;如果不咳嗽不嘔吐,手足不厥冷,就不頭痛。
(小便頻數,則可知裡邊沒有瘀熱;二三天沒有身熱、汗出、惡熱的表證,而立即出現嘔吐咳嗽的裡證,好像熱邪發於陰分;再加上手足厥冷,又像是病在三陰。如果頭痛,又像是太陽病的陰證。然而頭痛必定是因為咳嗽、嘔吐、厥逆所致,則頭痛不屬於太陽病;咳嗽、嘔吐、厥逆,則必定頭痛,這是厥逆不屬於三陰,肯定是陽明病半表半裡的虛證。這是胃陽不足以佈散於四肢而致厥冷,不足以上升於額頭而致頭痛,因為邪氣侵犯胸膺,結聚於胸中,導致嘔吐咳嗽而傷陽。應該用瓜蒂散來催吐,嘔吐咳嗽止了,厥冷頭痛自然也就消除了。)
陽明病,只有頭暈,不惡寒,還能吃東西而咳嗽,此人必定咽喉痛;如果不咳嗽,咽喉就不痛。
(不惡寒,頭不痛但暈眩,是陽明病的表證已解,能吃東西而不嘔吐不厥冷但咳嗽,那就是咳嗽是病根。咽喉痛是因為咳嗽,頭暈也是因為咳嗽,這是邪氣結聚在胸中,而胃氣不足。應該從小柴胡湯加減。)
陽明病,口乾,只想漱口,不想吞嚥,這必定會鼻出血。
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吃東西的就會鼻出血。
(這是邪氣侵犯面部,而病在經絡。津液和血液,名稱不同而性質相同,津液耗竭,血脈也會因此受損。所以陽明經主司津液的病,也主司血液的病。陽明經起於鼻,連繫於口齒,陽明病則津液不足,口鼻乾燥;陽氣盛則陽絡受損,所以血液上溢而鼻出血。口鼻的津液枯竭,所以只想漱口,不想吞嚥;熱邪在口鼻,還沒有深入內部。能吃東西,胃氣強盛。以脈浮發熱的證候,而見到口乾鼻燥的病機,如果病在陽明,更審察其能吃東西不想吞嚥水的病情,知道熱邪不在氣分,而在血分。這是詢問而得知的。)
(按:太陽、陽明,都是多血的經脈,所以都有血證。太陽經脈應該向上走,營氣逆行不循其道,反而循著頭頂向下到目內眥,借道於陽明經從鼻額而出鼻孔,所以先目瞑頭痛,陽明經脈應該向下…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