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6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二方專為表邪而設,不為太陽而設,見麻黃證,即用麻黃湯,見桂枝證,即用桂

枝湯,不必問其為太陽陽明也,若惡寒一罷,則二方所必禁矣。

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發作有時,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

[上條脈證與太陽相同,此條脈證與太陽相殊,此陽明半表半裏之脈證,麻桂下

咽,陽盛則斃耳,故善診者,必據證辨脈,勿據脈談證。全註解見本篇之前。

脈浮而遲,面熱赤而戰惕者,六七日當汗出而解,遲為無陽,不能作汗,其身必

癢也。

[此陽明之虛證虛脈也,邪中於面,而陽明之陽上奉之,故面熱而色赤,陽併於

上,而不足於外衛,寒邪切膚,故戰惕耳,此脈此證,欲其惡寒自止,於二日間,

不可得矣,必六七日胃陽來復,始得汗出溱溱而解,所以然者,汗為陽氣,遲為

陰脈,無陽不能作汗,更可以身癢驗之,此又當助陽發汗者也。

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膚中,此久虛故也。

[陽明氣血俱多,故多汗,其人久虛,故反無汗,此又當益津液,和營衛,使陰

陽自和而汗出也。

陽明病,反無汗而小便利,二三日嘔而欬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,若不欬不嘔,

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

[小便利,則裏無瘀熱可知,二三日無身熱汗出惡熱之表,而即見嘔欬之裏,似

乎熱發乎陰,更手足厥冷,又似病在三陰矣,若頭痛,又似太陽之陰證,然頭痛

必因欬嘔厥逆,則頭痛不屬太陽,欬嘔厥逆,則必苦頭痛,是厥逆不屬三陰,斷

乎為陽明半表半裏之虛證也,此胃陽不敷布於四肢故厥,不上升於額顱故痛,緣

邪中於膺,結在胸中,致嘔欬而傷陽也,當用瓜蒂散吐之,嘔欬止,厥痛自除矣。

兩者字作時字看更醒。

陽明病,但頭眩,不惡寒,故能食而欬,其人必咽痛,若不欬者,咽不痛。

[不惡寒,頭不痛但眩,是陽明之表已罷,能食而不嘔不厥但欬,乃是欬為病本

也,咽痛因於欬,頭眩亦因於欬,此邪結胸中,而胃家未實也,當從小柴胡加減

法。

陽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,不欲嚥者,此必衄。

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者則衄。

[此邪中於面,而病在經絡矣,液之與血,異名而同類,津液竭,血脈因之而亦

傷,故陽明主津液所生病,亦主血所生病,陽明經起於鼻,繫於口齒,陽明病則

津液不足,口鼻乾燥,陽盛則陽絡傷,故血上溢而為衄也,口鼻之津枯涸,故欲

漱水,不欲嚥者,熱在口鼻,未入乎內也,能食者胃氣強也,以脈浮發熱之證,

而見口乾鼻燥之病機,如病在陽明,更審其能食不欲嚥水之病情,知熱不在氣分,

而在血分矣,此問而知之也。

[按,太陽陽明,皆多血之經,故皆有血證,太陽脈當上行,營氣逆不循其道,

反循巔而下至目內眥,假道於陽明自鼻額而出鼻孔,故先目瞑頭痛,陽明脈當下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
這兩種藥方(麻黃湯、桂枝湯)專為治療外感表證而設,並非只針對太陽病。只要出現麻黃湯適應症就用麻黃湯,出現桂枝湯適應症就用桂枝湯,不必拘泥於是否屬於太陽病或陽明病。但若惡寒症狀消失,就絕對禁止使用這兩個方劑。

陽明病患者若脈象浮緊,必定會出現定時發作的潮熱;若僅見脈浮,則會出現盜汗。

(前條脈證與太陽病相似,此條則有明顯區別,屬陽明病半表半裏階段的脈證。此時誤用麻黃湯、桂枝湯會導致陽熱亢盛而危殆,故高明醫者必根據症狀辨別脈象,而非僅憑脈象論證。完整註解見前文。)

脈浮而遲,伴隨面部發熱潮紅、寒戰者,六七日後應會汗出而愈。脈遲表示陽氣不足難以發汗,患者身體會出現瘙癢感。

(此屬陽明病虛證虛脈。邪氣侵襲面部,陽明陽氣上衝,故面赤發熱;陽氣聚於上部則體表衛外不足,寒邪侵襲肌膚故發抖。此類脈證難以在短期內緩解惡寒症狀,需待六七日後胃陽恢復,方能微微汗出而解。因汗為陽氣所化,脈遲屬陰,陽虛不能作汗,可從身癢症狀佐證,此時應當扶助陽氣以助發汗。)

陽明病本應多汗,若反無汗且皮膚如蟲爬行感,是體質長期虛弱所致。

(陽明氣血旺盛故常多汗,患者因久虛反而無汗。此時需滋養津液、調和營衛,使陰陽自和而汗出。)

陽明病患者無汗但小便通利,二三日後出現嘔吐咳嗽、手足冰冷者必伴頭痛;若無咳嘔、手足溫暖則不頭痛。

(小便通利說明裏無鬱熱。發病初期未見身熱汗出惡熱等表證,卻迅速出現嘔咳等裏證,似為陰分發熱;手足厥冷又似三陰病;頭痛則似太陽陰證。但頭痛實因咳嘔厥逆引發,非屬太陽病;咳嘔厥逆必伴頭痛,說明厥逆非三陰病,實為陽明半表半裏虛證。此因胃陽不能布達四肢故厥冷,不能上榮頭部故頭痛,乃邪聚胸中損傷陽氣所致,宜用瓜蒂散催吐,嘔咳止則厥痛自消。文中「二者」作「二時」解更明晰。)

陽明病僅頭暈不畏寒、能食但咳者必伴咽痛;不咳則咽不痛。

(不畏寒、頭不痛僅暈眩,表明陽明表證已解。能食不嘔不厥僅咳嗽,顯示咳嗽為病本。咽痛與頭眩皆因咳嗽引發,此屬邪結胸中而胃腑未實證,宜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。)

陽明病口乾僅欲漱水不欲咽者,必發鼻衄。脈浮發熱伴口鼻乾燥、能食者亦易鼻衄。

(此為邪犯面部經絡之證。津液與血同源異名,津枯則血傷。陽明經起於鼻連於口齒,病則津虧致口鼻乾燥;陽熱亢盛傷及陽絡則血上溢為衄。欲漱水不欲咽顯示熱在口鼻未入裏;能食說明胃氣尚強。脈浮發熱伴口鼻乾燥,結合能食不欲咽水等表現,可知熱在血分非氣分,此需通過問診細辨。)

(按:太陽、陽明二經皆多血,故均可見血證。太陽經脈本應上行,若營氣逆行不循常道,反從頭頂下至目內眥,借道陽明經自鼻額出鼻孔,故先出現目閉頭痛;陽明經脈本應下行..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