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5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苦,不得為承氣證,飲水利水,是胃家實而脈弱之正治也,不用豬苓湯,用五苓

散者,以表熱未除故耳,此為太陽陽明之併病,餘義見本苓證中。

傷寒脈浮緩,手足自溫者,繫在太陰,太陰者,身當發黃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

發黃,至七八日大便鞕者,為陽明病也。

[太陰受病,轉屬陽明者,以陽明為燥土,故非經絡表裏相關所致,總因亡津液

而致也,此病機在小便,小便自利,是津液不行,故溼土自病,病在肌肉,小便

自利,是津液越出,故燥土受病,病在胃也。客曰,病在太陰,同是小便自利,

至七八日暴煩下利者,仍為太陰病,大便鞕者,轉為陽明病,其始則同,其終

則異,何也,曰,陰陽異位,陽道實,陰道虛,故脾家實,則腐穢自去,而從太

陰之開,胃家實,則地道不通,而成陽明之闔,此其別也。

右論他經轉屬證。

問曰,脈有陽結陰結,何以別之,答曰,其脈浮而數,能食,不大便者,此為實,

名曰陽結也,期十七日當劇,其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鞕,名曰

陰結也,期十四日當劇。

[脈以浮為陽,為在表,數為熱,為在府,沉為陰,為在裏,遲為寒,為在藏,

證以能食者為陽,為內熱,不能食者為陰,為中寒,身輕者為陽,重者為陰,不

大便者為陽,自下利者為陰,此陽道實,陰道虛之定局也,然陽證亦有自下利者,

故陰證亦有大便有12者,實中有虛,虛中有實,又陰陽更盛更虛之義,故胃實

因於陽邪者,為陽結,有因於陰邪者,名陰結耳,然陽結能食而不大便,陰結不

能食而能大便,何以故,人身腰以上為陽,腰以下為陰,陽結則陰病,故不大便,

陰結則陽病,故不能食,此陽勝陰病,陰勝陽病之義也,凡三候為半月,半月為

一節,凡病之不及太過,斯皆見矣,能食不大便者,是但納不輸為太過,十七日

劇者,陽主進,又合乎陽數之奇也,不能食而硬,便仍去者,是但輸不納為不足,

十四日劇者,陰主退,亦合乎陰數之偶也,脈法曰,計其餘命,生死之期,期以

月節剋之,內經曰,能食者過期,不能食者不及期,此之謂也。此條本為陰結發

論,陽結即是胃實,為陰結作伴耳,陰結無表證,當屬之少陰,不可以身重不能

食為陽明應有之證,沉遲為陽明當見之脈,大便鞕為胃家實,而不敢用溫補之

劑也,且陰結與固瘕穀疸有別,彼溏而不便,是虛中有實,此鞕而有便,是實

中有虛,急須用參附以回陽,勿淹留期至而不救。

右論陰陽結證。

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
陽明病,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

[此陽明之表證表脈也,二證全同太陽,而屬之陽明者,不頭項強痛故也,要知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
一、關於其他經絡轉變為陽明病的證候: 若患者口苦,但不符合承氣湯證的特徵,此時飲水或利水是針對胃實而脈弱的正確治療方法。不使用豬苓湯而選用五苓散,是因為表熱未除的緣故。這屬於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生的併病,其餘相關論述詳見五苓散證的條文中。

傷寒患者脈象浮緩,手足溫暖的,屬於太陰病。太陰病患者通常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,但如果小便通暢,就不會發黃。若到第七、八天時大便變硬,則轉變為陽明病。

(註解:太陰病轉變為陽明病,是因為陽明屬燥土,並非經絡表裏關係所致,主要是由於津液流失造成。關鍵在於小便情況:小便通暢說明津液不運行,故濕土(太陰)本身有病,病位在肌肉;若小便過多導致津液外洩,則燥土(陽明)受病,病位在胃。有人問:同是太陰病小便通暢,到第七、八天時,有的突然煩躁腹瀉仍是太陰病,有的卻大便乾硬轉為陽明病,為何初始相同而結果不同?回答:陰陽位置不同,陽道實、陰道虛。所以脾實則穢物自然排出,順應太陰之開;胃實則腸道不通,形成陽明之闔,這就是區別。)

二、關於陰結與陽結的證候: 問:如何區分陽結和陰結的脈象? 答:脈浮而數,能進食但不大便的,屬於實證,稱為陽結,預計十七天後會加重;脈沈而遲,不能進食、身體沈重,反而大便乾硬的,稱為陰結,預計十四天後會加重。

(註解:浮脈屬陽主表,數脈主熱在腑;沈脈屬陰主裏,遲脈主寒在臟。能食為陽證屬內熱,不能食為陰證屬中寒;身輕為陽,身重為陰;不大便為陽,腹瀉為陰。這是陽實陰虛的基本規律。但陽證也可能腹瀉,陰證也可能大便硬結,體現實中有虛、虛中有實的道理。胃實若因陽邪所致為陽結,因陰邪所致則稱陰結。陽結能食但便秘,陰結不能食卻能排便,這是因為人體腰以上屬陽、腰以下屬陰:陽結則陰部病故便秘,陰結則陽部病故不能食。三候為半月,半月為一節,疾病變化皆可見於此。能食不排便者屬過度攝入,十七天加重因陽主進且合陽數之奇;不能食而便硬仍排便者屬攝入不足,十四天加重因陰主退合陰數之偶。脈法說推算生死之期要按月節判斷,《內經》雲能食者病程較長,不能食者較短。此條主要討論陰結,陽結即胃實只是作為對照。陰結無表證應屬少陰,不可因身重不能食就當作陽明證,或見沈遲脈就當作陽明應有之脈,更不可因大便硬就認定是胃實而不敢用溫補藥。且陰結與固瘕、穀疸不同:後者大便溏薄屬虛中夾實,前者便硬仍能排便屬實中夾虛,急需用人參附子回陽,不可拖延耽誤救治。)

三、關於陽明病的表證: 陽明病出現脈遲、汗多、微惡寒的,是表證未解,可用桂枝湯發汗。 陽明病出現脈浮、無汗而喘的,發汗即可痊癒,宜用麻黃湯。

(註解:這是陽明病的表證表脈。這兩種證候與太陽病完全相同,之所以歸屬陽明病,是因為沒有頭項強痛的症狀。需要明白...)